<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都拥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那段经历留给了我们伤痛,美好,激情,幸福和财富。虽然它改变了我们正常的成长轨迹,但十多年的光辉岁月,依然是我们美好的青春回忆,它是属于我们的青春赞歌!</p><p class="ql-block"> 记得55周年前,也就是1968年年底,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打起背包,兴奋的坐上了军用卡车,穿过刚刚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来到了高淳县永宁公社普家巷生产队,开启了我的知青生活。</p><p class="ql-block"> 农村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时我们有学农课,每当插秧和收割季节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到郊县参加劳动。不过那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吃住老师安排,我们只负责学习农活就好。权当郊游了。</p><p class="ql-block"> 可现在我们四个同学一家,年龄最大的十六岁,最小的只有13周岁。队长看了我们也很无奈,他们村规定16岁以上才能参加劳动。我们是知青,情况特殊,得挣钱养活自己,也就全员上阵了。</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我们下乡去的比较急,农村根本来不及给我们准备住房,仓库也没有收拾好,队长就让我们暂时住在他儿子结婚的新房里,盖着他们自己织的棉布被子,还挺柔软舒适的。没有住房也就没有炉灶,队长就给我们派饭,让我们在全村每家吃一天。真成了吃百家饭的下放佬了(村民们给我们爱称)。村民们的伙食还很不错,都把我们喂胖了。当时没有活干,村民们会集中在活动室,听听广播,踢踢毽子,聊聊天。我们也融入了其中。一个多月下来,吃吃玩玩也没有干农活,就到了春节。当地农民春节期间会做很多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埋在地缸里,农忙季节可以当点心。我们回家时背了很多农民送的年货,高高兴兴的回家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过年期间和院里的同学聚会时,大家交换插队的情况,我汇报的是吃的好,玩的开心,住的舒适。 </p><p class="ql-block"> 开春了,我们住进了休整过仓库,开始自己烧饭了。大灶而且是烧稻草把,可真不是好侍候的,虽然邻居会教我们,但功夫不是一天就能学会的。记得最初我们早上烧一大锅饭,早上吃热饭,中午回来吃冷饭,晚上吃泡饭。由于烧火技术问题夹生烧焦时常有,只要能吃饱肚子就好。队长还照顾我们,分了一块水池边的地给我们做自留田,我们只负责种上程序最简单的黄豆,成熟了就挨家挨户的送一些。我们就可以随意在各家的地里取些喜欢吃的菜。不过我已经想不起我们做过哪些菜了,最清楚的是南京带去的咸菜加白米饭,那里的米可好吃了,烧出的饭好像透明的,没有菜也能吃下。记得我们还做过一件最疯狂的事,我们几个突然想吃烤山芋,可当地人 都不吃 ,仅作为猪饲料。后来一个好心村民,带着我们四个跑了十多里路,到他的亲戚家扛了一大袋红薯,给我们解了馋。现在想想真够搞笑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宿舍是队里放农具的仓库,房子挺大,放了4张小床,还隔了一间作为厨房。就是没有窗子,采光很不好,但是这里条件还可以,已经通电有电灯了,比我们想象的要靠煤油灯或者蜡烛来照明好多了。但仓库里老鼠很多,经常肆无忌惮跑到我们的床上,桌上,晚上还吱吱的叫着乱串,很恐怖。开始我们都吓得不敢睡觉,吃的东西都严严实实的放好。紧张了很长时间,才慢慢的适应了,无奈也就和平共处了。</p><p class="ql-block"> 春忙到了,开工了。我们的任务是将猪圈里的猪粪挑到场上晒干,再挑到田边。(在高淳女的是不用下水田的)我们出工就是带着扁担就好。男的整劳力是十分工,我们拿着二分半的最低工分。不过分值挺高,也够吃了。最累的活是送公粮,那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全部靠大家用扁担箩筐挑到十里外的公社粮仓。十里路的田间小道,别说挑担子,空手走都不轻松。还好队长没有没有给我们定任务,我们就挑着小半筐公粮,走走歇歇。到了公社 交完公粮,最大的诱惑是公社街上的肉包子,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真是人间美味,饱食一顿,精神来了,又开始继续送公粮。</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在那个年代,没有照相机所以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插队时十六岁的我。</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校时留下的一张红卫兵照片。</p> <p class="ql-block">1970年,18岁的我进入了南京军区刚组建的亦军亦农的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兵团,条件非常非常艰苦,除了几座小平房以外,就是大片的盐碱地。但是住有宿舍,吃有食堂,还有来自各地的知青,大领导都是现役军人,小领导是南京老知青。对于插队散养过二年的我,还是安全感暴涨。</p><p class="ql-block"> 我被分到了修建连,因为兵团是才组建的,基任务很重,有很多房子要建。我们这些毫无经验的知青,直接推到了第一线。我是负责运砖。开始只会搬,后来找来了简单制作小车装满了,三个人一起顺着临时搭建的工地小楼道,往上运。砖很重,人也很累,在37度左右高温的夏季,领导让我们干半个小时,休息半个小时,可能是年轻好胜,也可能是在以身作则的军人的带领下,大家还是抢着多干活少休息。那时的休息也只是拿个芭蕉扇找个树荫下摇摇。有的知青热极了,干脆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跳到池塘里人凉快了衣服也“凉快”了。后来大家动脑筋找办法,改变了运砖的方法,高层用吊装车,低层用扳掀……省力多了。房子盖好了,我被分配到了油漆工的岗位。这是个技术活,从头学起,老师原是一位南京的高校教授。他是转行的,可是干了一手很漂亮的油漆活。他从理论上给我讲,又手把手的教我,可能老师教的方法得当,我学的认真,很快掌握了刮腻子,砂纸打磨,均匀调漆,刷漆平整等技术活。当时新建的一团医院,所有的门窗玻璃的切割和安装,门框油漆,办公桌的油漆我都参与了,看着漂亮的新医院,心里满满的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十九岁的我又被分配到了医院工作。那时医院刚刚组建,领导和医生都是部队医院调来的现役军人,护士是两位高年资的军人家属,还有原来卫生所留下的几名老知青,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些对医疗一无所知的小知青了。</p> <p class="ql-block">穿上了白色工作服。</p> <p class="ql-block">二十岁了,这一年我们在前辈和老知青的手把手的培育下,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 医院盖好了,但周围还是一片荒地,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那个年代自力更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教导员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动手,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开始劳动,我们要在医院的正前方开了一条路。先将路边的泥土挖出来,和上从砖瓦厂拉来的煤渣,垫高路基。然后用打夯机,大家一起喊着自编的号子,将路基夯实,就是靠着大家的双手,最终一条笔直的煤渣大路终于展现在医院前面,路的两边自然形成了两个池塘。这条大路的建成既方便了病人,也美化了医院的环境。看着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我被分配到药房工作。开始我对药品一无所知。跟着老知青老师从头开始学,白天死记硬背药名,剂量,用途,禁忌等等,晚上自学老师给药物学。当时药房只有两个人,除了发西药还要抓中药,负责药品的采购,库房的管理等。医院根本没有车。采购时都要到运输连借板车,自己把药拖回来。整天忙的不亦乐乎,晚上基本要到十点半才能下班。在当时根本没有感到苦和累,更没有想过延时要加班费等。感觉只是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后来,药房又增加了一名知青,我们也利用学过的知识,也开始了简单的药物调配和制剂。</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中药房还是挺正规的。医院的中医是个全面手,从中药的采集,加工,炮制,到开方都行。为了节约开支,当地有的药材,我们会在他的带领下,到云台山去挖中药材。云台山是省内比较高的山,当时没有休整,都是顺着林间小道向上爬。医院里的同事都主动参加,我们的教导员患有哮喘,带着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我们的陈化验师年近半百还有美尼尔氏综合征经常发作,也常跟着我们一起上山。我们年轻人更是主力军了。采药回来要将药材洗净晒干,有些药还要特殊炮制,最后才能入库,中药材还要防霉变。</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团部医院工作量不小,负责全团几千职工的医疗保健和预防工作。每个科室都正常排班人根本不够。所以我们院长要求我们年轻人要一专多能,我们在前辈们的培养下,部分同事成了多面手,我也是其中一员。十点半下班后,基本上就剩了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做到要看病,打针,拿药,化验全包下。我们团面积挺大,连队也分散,来趟医院也不容易,所以到了医院就必须完成治疗。</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化验师水平很高,原来是省人民医院的检验师。年龄偏大,身体不太好,不能参加值夜班,就手把手的教会了我们一批年青人急诊需要的三大常规检查。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差,没有仪器,都是靠眼睛看。从采集标本,到学会用显微镜,学会了血常规的检查,尿常规,大便常规及疟原虫的查找。没多久一批小检验员合格上岗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医院还开设了病房,病房的医疗由军医们负责了,但病人的护理,以及病房的管理全部由我们知青包了。我们的病员多是知青,没有家人陪护只有我们来照顾,病房没有保洁,病房的卫生和病员的病号服和被服的清洗,都是我们知青利用夜班有空时完成。这些事领导没有做规定,但是大家都抢着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老中医的指导下,还开展了灵芝的栽培,在牛粪里加上葡萄糖等营养素做基础,植入菌丝,保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我们培养的灵芝最大的直径可达二十公分。</p> <p class="ql-block">医院的周围有很多荒地,我们开垦了池塘边部分地,种上了中草药。每天上班前就用池塘水浇浇。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和小洪,王小兰在没有开垦的中药地合影。</p> <p class="ql-block">农忙季节,我们还要经常背着药箱下连队巡诊。全是步行噢。</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团所在地当时是疟疾病的高发区,这是一种蚊子传播的疾病,发病率比较高。疟原虫晚上比较活跃。为了降低发病率,高发季节我们要晚上下连队负责采集知青们手指血样并制作成标本,第二天做显微镜检查。对查到有疟原虫患者的连队,我们会及时送药下去,进行治疗和预防。</p> <p class="ql-block">我们医院有女军医,那个年代军人是我们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军装换新时,首先让我们这些小迷妹抢先尝了鲜。我的军装照漂亮吗?像个军人吧!</p> <p class="ql-block">再来一张全身军装照!</p> <p class="ql-block">我和秦柔芬像新兵吗?</p> <p class="ql-block">和小单在病房门口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比较全的医院工作人员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三八妇女节院长和我们女同胞合影!</p> <p class="ql-block">女同胞们在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生活还是过得有滋有味。我们医院的64级老知青是原南京一中的高三毕业生,因为没有考上大学来到了农场,他们看到我们很想学习,就放弃节假日和晚上休息时间,给我们这些只有初中水平的年轻人补习数理化等基础课,无怨无偿的坚持了很长时间。我真的很感激他们的付出,使得我在后来上药训班时,没有被化学所绊倒。也因为有了数理化基础,在团里进行工农兵大学生层层筛选时,没有被淘汰,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p> <p class="ql-block">学习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系统学习过知青来说很重要,再忙休息时也不能忘了读书。</p> <p class="ql-block">读书的我。</p> <p class="ql-block">1972年代表一师一团参加了连云港市职工乒乓球比赛,男子代表队获得了第二名。女子队与名次擦边而过。不过练球的过程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1973年优秀团支部书记和团部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4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感觉很惭愧,自己和大家一样的工作,并没有做出什么特殊的贡献,就这样入党了,后面一定要加倍的努力了,争取做一名名副其实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我。</p> <p class="ql-block">和丁茹,顾平,杜悦兰三位好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顾平,丁茹,和我三位最要好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和张建国,顾平合影,我的大辫子很长吧。都是大家的功劳,他们劝我不要剪,每次烧蒸馏水时,总有人帮忙用冷凝帮我洗头,辫子这才坚持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小丁和小许和王小兰调到磷肥厂医务室,虽然还在本团,可还是舍不得与多年的好友分别,跑到市里照相馆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和李英,董宜兰在中药地里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张萃,林海平要回上海了,三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忙里偷闲,难得休息还是会玩的很开心的。</p> <p class="ql-block">快乐的女知青。发现没有,我一个人的长辫子分享给了两个人照相用。</p> <p class="ql-block">团支部部分团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5年我争取到了去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的机会。期间又上了徐州卫校举办的徐州市药物培训班。通过一年多的系统理论学习,我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文凭。通过在徐医附院药房进修实际操作,我学习了大输液的制作,中药针剂提取和制作,动物试验,毒性试验。回到兵团后,我们也开展了一些简单的中药针剂和水剂,西药糖浆等类的制剂。后来因为条件太简陋,无法进行正规的检验,为了安全起见停止了中药针剂的制作。</p> <p class="ql-block">药训班好朋友留念</p> <p class="ql-block">和在徐医附院一起进修的同事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在徐医附院进修时,浏览云龙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徐医进修时,游览云龙山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7年3月通过兵团内部的层层考试,政审,体检,我终于能实现继续读书的愿望了,考上了江苏新医学院,跨入了大学的校门。虽然是工农兵学员的最后一届,我不会放过这个次学习的机会,一定把知青生活中的缺失补回来。</p> <p class="ql-block">在江苏新医学院学完了所有的西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学校回归原来的南京医学院和南京中医学院。我转到了南京中医学院。</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学,九年的知青生活就结束了。这九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青春年华。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生活环境简陋,劳动强度大而苦,可是在大家的相伴下,就变成人生成长必须要走过的经历,大家一起走,就不觉得苦了。远离家庭的空虚,被生活在大家庭般的集体中,相互关心和相互照顾弥补了。而且在这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刻有着正直的军人,热情的老知青给我们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对我们后面的人生道路做了很重要的铺垫。使我们在各方面都成熟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责任,我们知青这一代人也有我们自己的特殊的闪光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