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柜】NO.05放着读书手写笔记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分享会》【我的书柜】征文活动</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gwawyz?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58498826"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685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自己的故事,终究是自己最懂。将过往编写成美文,本身就是一种留存方式——用文字回溯个人的生命轨迹,把当年的点滴妥帖安放。这份记录,既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念想,也是与有缘人的一份联结。所谓有缘人,大抵是愿意静下心来读完这些文字,并能从中品出经验与智慧的人。若不喜欢,划过去便是,不必有怨言怨语,这恰是为人处世中蕴含的高度智慧。而写下这些的初心,不过是盼着这些记录能化作一点人生启示:既帮人过好当下的日子,也让人能为长远多些思量。</p> <p class="ql-block">我的书柜最深处有一格常年落着锁,钥匙串在我随身的钥匙扣上,二十年来从未离身。那里面锁着的不是什么稀世珍本,而是百余册厚厚的手写笔记——它们是我从2005年到2017年的时光切片,是一个普通读书人用笔墨刻下的年轮。每当指尖划过冰凉的锁扣,总能听见纸张翻动的细碎声响,仿佛在提醒我:有些坚持,值得用一生去守护。</p> <p class="ql-block">2005年的春天,我在超市文具区第一次认真挑选笔记本。那时大儿子刚上大学,他从未抱怨过我“只说不做”,反倒总在电话里讲自己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还会主动问我“爸,您最近看了什么好文章?”他这份对读书的主动和热忱,像一缕春风轻轻拂过心尖。后来他参加工作,第一个月领到工资,送给我的礼物便是一本包装雅致的书,扉页上还写着“爸,一起在书里找答案”。从那以后,他更是常把新书往我这儿送,一本本带着墨香的书堆在桌角,让我忽然生出一个念头:要和孩子一起把读书这件事做扎实——不只是嘴上叮嘱“多读书”,更要用行动告诉他“读书是能陪人一辈子的事”。</p> <p class="ql-block">选笔记本时我近乎挑剔:要最厚的,这样能多记些内容;要最大的,方便同时写下摘抄和感悟;要最贵的,纸质得经得起钢笔反复书写不洇墨。售货员笑着说“您这是要写大部头啊”,我没解释,只觉得这笔记本得配得上“和孩子一起坚持下去”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从那天起,我的生活多了一项雷打不动的仪式。每天清晨或深夜,书桌前的台灯总会准时亮起。我读书有个习惯,每一次翻开书本,手边必备笔记本和两支笔——黑色的用来记录日常批注与摘抄,红色的则专门标注那些直击心底的重要感悟。翻开笔记本的第一页,必是工整的时间记录:“2006年3月15日,晚7点12分至9点47分,读《史记·项羽本纪》,从第23页至41页”。就连读到哪行字时停下思考,哪句话让我拍案,都记得清清楚楚。遇到精妙的段落,先用黑笔逐字抄录,旁边批注细琐感悟;待读到真正触动灵魂处,便换红笔郑重写下深层思考,比如“此处见项羽刚愎自用,与刘邦善纳谏形成对照”这类点睛之笔;有时心绪翻涌,黑笔写的随感还不够尽兴,红笔的批注便会蔓延两三页,或是对人生的顿悟,或是对往事的追怀,字字都带着彼时最真切的体温。这样翻开笔记本,黑红两色分明,重点与寻常感悟各归其位,真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p> <p class="ql-block">这二十年来的日子,几乎是被书页和笔芯切割成的碎片。那时的我,活得简单到近乎单调:没交任何朋友,更谈不上什么应酬,远门不出,连文体活动的爱好都没有,生活里仿佛只装得下两件事——上班,读书,再上班,再读书。别人呼朋引伴闲聊时,我在看书;别人酣然入睡时,我还在看书;整个世界热热闹闹,我却独来独往,把自己埋进书页里。</p> <p class="ql-block">常有人问我“哪来那么多时间”,其实不过是把别人用来社交、娱乐、酣睡的光阴,都一针一线缝进了书页里。正规上班时间是8个钟头,剩下的16个钟头全由自己支配——中青年时,每天睡觉最多三个钟头,凌晨四点合上书页,洗把脸就去上班;中午办公室的人都午休了,我就趴在桌上读几页,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响,倒成了最好的催眠曲给他们听。通宵看书更是常事,台灯亮到晨光漫进窗棂,书页上的字迹从清晰到模糊,再被黎明重新照亮,合上书时天已大亮,带着一身墨香去上班,同事总说“你眼里的红血丝比笔记里的红批注还多”。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日子的缝隙里,挤出那些读书记笔记的辰光。</p> <p class="ql-block">现在随意翻看我的笔记本就知道,我哪天做了什么事、读了什么书,包括当天的工作内容、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全都记得明明白白。那些年里,无论哪一天,都从未间断过记录——那天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页,每一笔都清清楚楚,一天也不曾少过。</p> <p class="ql-block">为了省出更多时间,我连吃饭都极简。一天只吃一餐,就选在中午,从买菜、做饭到吃完洗碗,掐着表控制在一个钟头内。有人说“太苦了”,可我看着笔记本上一天天累加的日期,看着空笔芯捆成的扎越来越厚,只觉得踏实——就像农民看着田埂上的苗长高,每一分投入,都有看得见的回响。如今年纪大了,睡觉时间放宽到四个钟头,可还是常看到天亮,有时写文章到晨光爬上笔尖,才惊觉又是一夜过去。</p> <p class="ql-block">有次出差遇上下暴雨,火车晚点五个小时,我在候车室借着应急灯的光,照样把当天的笔记写完。纸页被雨水打湿了边角,字迹却依旧工整。同行的同事打趣“你这笔记比存折还金贵”,我笑了笑——他们不懂,这不是任务,是修行。</p> <p class="ql-block">其实无论出差到哪里,或是下村工作,我的背包里永远只装三样东西:一本书、一本笔记、两支笔,再无其他。远门也好,近到村里也罢,走到哪便读到哪、记到哪,从未间断过。旁人闲聊说笑时,我便在一旁看书做笔记,彼此各不相扰,既不耽误他们热闹,也不耽误我与书页相对,倒成了一种自在的默契。</p> <p class="ql-block">就像明末的顾炎武,晚年治学从不含糊,每日定要读经史各十页,写笔记数千字,哪怕随军出征,也在马背上默背典籍,一部《日知录》改了八遍,连鬓角的白发都沾着墨香。他说“君子之学,死而后已”,我虽不及他学问深厚,但这份“一日不惰”的执拗,倒有几分相通。</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住在吴圩镇,就是现在吴圩机场所在的地方。镇上有个亲戚,他家孩子正读小学一二年级,却总不爱去学校。父母每天把他送到校门口,转身刚到家,就发现孩子已经坐在屋里了。问他怎么回来的,谁送他的,孩子只低着头不说话。夫妻俩急得团团转,脸上总挂着愁容,有天专程找到我:“伯伯,您帮我们想想办法吧,这孩子再这样下去,这辈子就毁了!”</p> <p class="ql-block">我看着那孩子怯生生的模样,心里忽然有了主意。那会儿我正用碳墨圆珠笔写笔记,一天下来总要耗掉半支笔芯,写完的空笔芯从不扔,都用绳子捆成一扎扎的,攒在书柜最下层——就像收集时光的碎片,想着将来给子孙看看,伯伯当年是怎么读书的。一年算下来,竟能攒下120到130支。我把那孩子领到家里,没讲什么大道理,直接打开了书柜。“你看,”我指着满满一柜的书,“这些都是我读的,你看我年纪这么大了,还在天天读。”又拉开抽屉,露出那些厚厚的笔记本——袁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些本子就是我的“弓弩”,一年600万字的书写,120多支空笔芯的消耗,都是在给“箭镞”蓄力啊。最后,我蹲下身,指着书柜下层捆得整整齐齐的空笔芯:“你看这些,都是我写字用完的,一支笔芯能写多少字,你数数就知道我读了多少书。”</p> <p class="ql-block">孩子睁大眼睛,小手轻轻碰了碰那些笔芯,没说话。送他回家时,我从柜里抽出三捆笔芯,足有三百支,用红绳捆得结实:“回去把这些挂在你床头的蚊帐上,睡觉前看看,睡醒了也看看。你想想,伯伯这么大年纪,还在用这些笔读书写字,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呢?”</p> <p class="ql-block">他父母半信半疑,还是照做了。后来听说,那孩子每天睡前都盯着笔芯看很久,没过半个月,竟主动背着书包说“要去学校”。再后来,这孩子一路读到大学,如今有了体面的工作,每次回老家还会特意来看我,说:“伯伯,当年那些笔芯,我现在还收着呢。”</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样的事不止一次。镇上总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家长急得没办法,就把孩子领到我这儿。我从不讲“读书能改变命运”这样的大道理,只带他们看我的书柜:看那些翻得起了毛边的书,看那些写满批注的笔记,看那些捆成扎的空笔芯。有些好书我会反反复复读、反反复复做笔记,比如有的书刚买时薄薄一册,读的次数多了,翻来翻去竟变得厚实起来,页脚卷了边,有些字迹也因翻得勤了变得模糊不清。我让孩子们捧着这些书看:“你们看,这才是读书的认真劲儿,不这样读,是学不到真东西的。”</p> <p class="ql-block">每个孩子来的时候,我会和他们聊聊书中的故事,等他们回去时,总会给每人送一本《弟子规》——这些书都是我们自己出钱运回的,满满当当地摆在书柜里,就等着送给孩子们。也正因如此,太多孩子从这儿回去后就沉下心来好好读书,如今不少已成为国家栋梁。</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司马光卖马的故事。他晚年要卖一匹老马,特意嘱咐仆人:“这马夏天容易生病,你一定要告诉买主。”儿子不解:“哪有卖家自曝缺点的?”司马光说:“若欺瞒别人,就是教你们撒谎啊。”他没写过厚厚的家训,可一桩小事,就把“诚信”二字刻进了子女心里。李贽说得好:“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那些孩子看到我案头的笔记堆得比书还高,看到空笔芯捆得像柴禾,不用我多说,心里自然就明白了“坚持”二字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有个孩子调皮,伸手摸笔记时不小心碰掉了一本,纸页散开,露出里面“2008年5月12日,读《说文解字》,悟:苦难里藏着力量”的字样,他忽然就安静了。</p> <p class="ql-block">这些孩子后来大多变了样,有的成了老师,有的做了医生。他们的父母总说我“会教育”,其实我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让他们看见——看见一个普通人对读书的执着,看见笔墨里藏着的坚持。就像那些空笔芯,一支支看似寻常,攒起来却成了最有力量的证明:你看,真的有人把“读书”这件事,做了一天又一天。</p> <p class="ql-block">每年年底我会给笔记做次“体检”:用尺子量厚度,用计算器算字数。不算不知道,一年下来竟能写满600万字。那些笔记堆在墙角,从最初的薄薄一摞,渐渐长成齐膝高的“小山”。大儿子放假回家看到,突然说“爸,我给您刻枚印章吧”。没过多久,他真的捧来两枚石印,一枚是手写笔记收藏印章,另一枚是藏书印章。从那天起,我在每一本藏书上盖藏书印,更在每册手写笔记的扉页郑重钤上笔记收藏印,红泥落纸的瞬间,仿佛听见血脉里传来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而这一切的核心,始终是书柜。旁人只看到客厅里那个装着书和笔记的木柜,却不知道我心里还有一个书柜——一个装在大脑里、刻在心上的书柜。实体的书柜摆在装修好的屋子里,玻璃门擦得透亮,里面的书脊整整齐齐,是看得见的“家底”;大脑里的书柜却只有我自己知道,里面码着摘抄的金句、顿悟的道理、过日子的通透,是二十年来读进去、记下来、活出来的东西。这两个书柜缺了谁都不行:没有实体的书柜,大脑里的书柜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大脑里的书柜,实体的书柜不过是堆着纸的木盒子。我常想,我这一辈子,其实就是围着这两个书柜转的——白天往实体书柜里添书、添笔记,夜里就往大脑的书柜里搬知识、搬感悟,日子久了,两个书柜都满了,人也就活得踏实了。</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二年,直到2017年夏天,一纸调令打破了这份规律。那时我从边远的山小镇调回南宁市工作,城里的办公条件和环境确实好,可要求也高——新岗位需要全程电脑办公,这对我来说是道难题。要知道,以前在乡镇时基本用不上电脑,更不懂什么操作,连开机都得琢磨半天。领导拍着我肩膀说“老伙计,学吧,不难”,我嘴上应着,心里却犯了难——要学电脑,就得放下坚持了十二年的手写笔记,这好比突然要改用左手吃饭,怎么都别扭。</p> <p class="ql-block">最初的日子格外煎熬。白天对着屏幕练打字,手指在键盘上像踩不准节奏的舞者,一个小时才能敲出两百字。晚上回到家,习惯性地摸向笔记本,指尖触到冰凉的封面,又猛地缩回来。有天深夜实在忍不住,铺开纸想写两句,钢笔悬在半空却落不下去——总觉得哪里不对。</p> <p class="ql-block">可工作要求摆在眼前,不学不行。想着每天要写那么多笔记,或许用电脑记还能逼着自己快点学会,便咬咬牙放下了钢笔。“爸,你不是常说‘变则通’吗?”儿子的话点醒了我。是啊,读书的本质是求真知,何必执着于形式?我转身买回五笔打字教程,别人说拼音简单,我偏选五笔——就像当年选最厚的笔记本,总觉得“难一点的,才更值得坚持”。那段时间,我把字根表贴在冰箱上,炒菜时背,洗碗时背,连做梦都在拆字。手指磨出了茧子,眼睛看屏幕看到发酸,可每当打出一句流畅的话,就像当年写完一页工整的笔记那样畅快。</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股劲头真见了效,不到一个月竟把电脑学通学透了,用五笔熟练打字不说,用电脑代替手写笔记也渐渐顺手起来。第一次用电脑写完读书笔记时,我对着屏幕看了很久,虽然没有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没有红泥钤印的仪式感,但字里行间的认真,和十二年前别无二致。我又仔细包好那百册手写笔记,锁进书柜最深处,算是给那段笔墨时光一个妥帖的交代。</p> <p class="ql-block">其实读书带给人的改变,不只在书桌前的笔墨里,更藏在应对生活的方寸间。现实里难免遇上不愉快的事,可读过的书像块磨石,能把心里的棱角磨得温润——明明是窝火的事,转个念头就成了释然。这种通透不必写在笔记里,却刻在骨子里。</p> <p class="ql-block">就说单位里的晋升吧,总有人扎堆议论,说张三能力差,李四德行浅,绕来绕去,无非是想把别人比下去,好让自己往上走。就连下乡坐的车上,都能听见三五个人凑在一起,把领导和同事数落个遍,唾沫星子横飞,仿佛全世界只有他们最称职。殊不知“三人成虎”是十分可怕的,流言传多了,假的也会被传成真的,既伤了和气,也乱了心神。换作没读过书的年月,我或许也会跟着气闷,甚至忍不住插两句嘴。可书读得多了,见过的道理多了,就懂得人际间的分寸,懒得掺和这些纷争。</p> <p class="ql-block">清代大学士张英当年处理老家宅基地纠纷,只写了句“让他三尺又何妨”,后来成了传扬天下的“六尺巷”。鲜少有人知道,他晚年对子孙说:“我一生没争过官阶高低,只争‘心安’。那三尺地,换的是后代夜里能睡踏实觉。”我深以为然,晋升不晋升,真没那么重要。</p> <p class="ql-block">我在笔记本里写过:“能长久活着的人,哪怕工资低,细水长流也是高收入;靠不正当手段爬上去的,就算薪水涨了,若身体垮了、寿命短了,其实是拿健康换虚名,反倒成了‘低收入’。”《国语》里说“不与人争者,常多得利”,这话一点不假。身边真有这样的人,为了往上爬,白天勾心斗角,夜里辗转难眠,不到五十就天天吃药,医院成了第二个家。反观那些懂得忍让的人,工资或许不高,却吃得香、睡得稳,无病无灾活到八九十,甚至有的人,积善成德,心地善良,更能活至百岁以上。算下来,哪样更划算?</p> <p class="ql-block">这些道理,我都一笔一划写在笔记里。不是为了给现在的自己看,是怕将来某天,我和后代断了联系,他们翻起老祖宗的笔记本,能从字里行间读懂:人要学会忍,不是懦弱,是通透。知足才能常乐,贪心只会惹祸,为了个职位争得头破血流,就算赢了也是输。就像老话说的,“忍辱负重”四个字,藏着天大的福气——能忍多大事,就能享多大福。</p> <p class="ql-block">常有朋友问我:“你这笔记记了又不常看,何必费这么大劲?”他们不懂,这些笔记从来不是给现在的我看的。</p> <p class="ql-block">去年家族聚会,十岁的小孙子翻出我放在桌上的电子笔记,歪着头问:“爷爷,这些字是你敲的吗?你真的每天都读书吗?”我没直接回答,而是打开书柜,取出最旧的那本笔记。泛黄的纸页上,2005年的字迹还清晰可辨,红笔批注的痕迹洇透了纸背,扉页的印章早已褪色却依旧端正。</p> <p class="ql-block">“你看,”我指着某一页的日期,“这是你爸爸上大学时,爷爷读《论语》的笔记。那天你爸爸打电话说想家,我写着写着,眼泪滴在这上面了。”小孙子凑近看,果然有个淡淡的水痕。我又翻到2017年的最后一页:“这是爷爷最后一次手写笔记,因为要学电脑给你们挣学费呀。”</p> <p class="ql-block">他突然问:“爷爷,你会不会哪天忘了读书?”我笑着摇头,从钥匙扣解下书柜的钥匙,塞进他手里:“你看,这些笔记都锁着呢。等你长大了,爷爷把钥匙给你,你就知道爷爷有没有骗人。”</p> <p class="ql-block">在我心里,这些笔记早不是普通的本子或文档。它们是比任何书本都珍贵的遗产——里面有我对知识的敬畏,有对子女的期许,更有一个普通人对“坚持”二字最朴素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陆游一生写了两百多首教子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流传最广,可我更爱他那句“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他不只会说教,更把自己“读书到深夜,油灯燃尽才罢休”的日常写进诗里,让儿子看见“躬行”到底是什么模样。我这百册笔记,或许也像他的诗,不求后代记住多少道理,只希望他们翻开时,能看到一个老头如何把“读书”这件事,过成了日子本身。</p> <p class="ql-block">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可精神的传承偏能破这个“斩”字。就像那个被空笔芯影响的孩子,如今有了体面的工作,每次来都要提当年的笔芯——这便是《周易》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吧。所谓“善”,不只是行善事,更是把“坚持”“豁达”“向上”的种子埋进日子里,等着后代浇水发芽。书柜的锁还在,只是如今偶尔会让小孙子帮忙开锁。看着他踮着脚尖取出笔记,小心翼翼地翻看,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东西锁起来,而是让后来者看见,曾经有人这样认真地活过、学过、爱过。</p> <p class="ql-block">那些锁在书柜里的时光,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光。而我能做的,就是继续读下去,记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页。因为我始终相信,一个家族的书房里,最珍贵的从来不是书,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写下的,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答案。而最好的答案,从来都藏在“做”里,不在“说”里。</p> <p class="ql-block">在我心里,书柜从来不是简单的木柜,而是藏着时光与灵魂的密室;柜里的笔记也远不止是书写的载体,它们是比任何典籍都珍贵的“书”。那些厚厚的本子里,每一页都凝结着书本最精粹的骨血——是被红笔圈点的箴言,是深夜顿悟的批注,是把散落的智慧串成线的思考。寻常的书是作者的世界,而笔记却是我与世界对话的痕迹,是把别人的思想嚼碎了、消化了,再用自己的血肉养出来的新生命。</p> <p class="ql-block">更奇妙的是,当书柜、书本与笔记三者相遇,便不再孤立,它们相互交织、彼此成就,在我眼前展开了一片独属于自己的宇宙空间。何为宇宙空间?因为这方天地里,包容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沉淀的最高智慧——古圣先贤的哲思、追问与教诲,从孔孟老庄的仁礼道法,到历代先哲对天地人伦的参悟,都在书页间静静回响;更藏纳着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天地之间的生生不息,从四季更迭的规律到万物共生的奥秘,都在笔墨里渐渐显影。这些宏大的智慧与细微的感悟,沉淀在书柜的每一格、书本的每一页、笔记的每一行,彼此交融、互为映照。你看,这承载着文明精髓与天地真理的所在,不正是一处无形却浩瀚的宇宙空间吗?在这里,我既能循着笔记回溯读书时的心跳,也能透过书本望向更辽远的天地,书柜的四壁仿佛化作无形,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场精神的畅游,一处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觉得,书不见了,大可以重新买一本,毕竟文字就在那里,再版也好,重印也罢,总能寻回原样。可笔记本不一样,它要是不见了,那些曾经一笔一画记下的思考、批注、灵感,还有当时的心情与感悟,就真的找不回来了。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笔记本里记录的正是那段时光里我与书对话的痕迹,是我消化知识、碰撞出自己想法的过程。那些凝结着个人印记的记录,是金山银山都换不回的,因为时间流逝,那时的思考便永远定格在过去。在我看来,书、书柜、笔记本早已融为一体。书柜是这一切的容器,立在那里,既托着一本本待我探索的书,也守着一本本载满我心路的笔记。书里的文字是引子,笔记本上的批注是回响,而书柜就像个沉默的见证者,把这些互动、这些成长,都妥帖地收在一起,成了我和知识对话的小天地。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可重新开始,但笔记本里的那些瞬间,是独一份的。所以我总说,笔记本比书更珍贵。书里的智慧是别人的,是作者的思考成果;而笔记里的,是我把那些知识消化吸收后,真正属于我的智慧。它们就像这方宇宙里最亮的星,只属于我。</p> <p class="ql-block">因此,我的笔记本放在书柜里必须加锁——它藏着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我最鲜活的思考轨迹和心路历程,得好好护着。而书本,就那样放在书柜里便好,无需上锁。这次把这些想法分享给大家,也是希望能为读书笔记分享会带来新的活力,给平台添份力。毕竟,比起单纯聊书,或许大家更想看到的,是每个人在文字里留下的“自己”,是我们如何让别人的智慧,在自己这里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7月22日(星期二)</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广州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