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于绝境处生根,于坚守中绽放——读《双骑结伴攀虎山》有感

黃東濤(東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林敏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东瑞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大才女林敏珍老师,博客美篇写手、老师,多才多艺,电脑手机、烹饪园艺、摄影音乐、散文诗词、小说书评,无所不精。尤其热爱读书,为人幽默宽容,胸襟大度。当年为文字舞会的大才女和中坚力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转载她的关于《双骑结伴攀虎山》的书评。非常感林敏珍老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篇小说《双骑结伴攀虎山》(蔡瑞芬、东瑞著)以岛城首家私营出版社——“示益出版社”的创业历程为蓝本,用带有自传色彩的细腻笔触,谱写了一段在时代夹缝中奋斗成长的传奇史诗。对于从未涉足出版行业的读者而言,这种陌生的生活视角恰如一扇新窗,让人窥见创业者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博弈、坚守与突围。掩卷沉思,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段行业兴衰史的缩影,更蕴藏着关于对事业、婚姻与人生的深刻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一、逆流而上:出版业夹缝中的生存哲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说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将“示益出版社”的创业史写得如临其境。从被炒鲸鱼失业的绝境,到大机构出版业垄断的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小说主人公王锐与采馨创业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将出版社从起名至注册,从印刷到发行的全流程都拆解得细致入微。小到纸张采购的价格谈判,大到应对同行倾轧的策略,字里行间皆是实战的智慧与锋芒。对于有志于出版行业的后来者而言,这部作品堪称是一部“教科书级”的创业指南,只是这“指南”的每一页都满载着他们“躬身践行”的沉沉的重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锐与采馨的故事正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明星八卦、炒股秘籍、来钱快的生意经方面的书籍,占据书店的大多货架。在业界“你想叫谁破产,就让他搞出版”的嘲笑声中,他们偏要在“纯文学”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播种。600余种纯文学与儿童文学图书的出版清单,50余种印华文学作品的发掘整理。这些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他们“独树一帜”、“剑走偏锋”勇气的证明。他们深知“搞纯文学出版难”,却偏要做“纯文学的摆渡人”。他们到中小学举办健康读物书展,为校园注入清新风气;他们发掘文学新人,让其处女作得以面世;他们甚至跨海到没有书店的长洲岛学校办书展,只为让海岛的孩子触摸到文字的温度。这些看似“不划算”的举动,恰恰成了示益出版社扎根市场的根基。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难得的是,他们在“利”与“义”这二者之间找到了精准的平衡点。“读者获益、作者获益、社会获益、出版社获益”的宗旨,并非只是挂在墙上的空头口号,而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亲历。他们为失意的老作家年申易出书时,明知受众范围很小,却甘愿承担风险;他们创办免费发行的《益友》小报,不只单纯作为订单,更是借此来搭建与读者进行文学交流的桥梁;甚至把投资于其他业务的盈利“倒贴”到出版中,赞助印尼华文文学的出版与赛事。这种“文学养不活我们,我们要养活文学”的执念,打破了“在商言商”的单一逻辑。他们用服务扩大影响,用多元化的经营反哺理想,最终让“示益”二字成为信誉的代名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说中那些“反派人物”的结局更添了一层深意:姜思的造谣中伤、儒天的恶意拆台,终究在示益出版社的稳步发展中沦为笑柄。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当王锐、采馨把“吃苦耐劳”、“责任担当”与“轻利重义”的意识和践行交织成铠甲之时,再猛烈的风浪也无法掀翻示益出版社这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这或许就是示益出版社能在一片唱衰声中屹立三十多年的秘诀。这不是武侠小说中所谓克敌制胜的“葵花宝典”,而是他们对创业初心“单条筋”的坚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琴瑟和鸣,婚姻里的“共生哲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若说事业线是这部小说的骨架,那么王锐与采馨的婚姻线便是小说的血肉。作者用最佳的“摄影眼”把镜头对准这对夫妻最动人的相处模式: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凌霄花对木棉树一厢情愿的攀援依附,也不是“男主外女主内”那种有失公允的搭配。他们是两株并肩而立的英雄树,根在地下紧握,叶在云里相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锐追求采馨的桥段,读来有如追风少年那般神勇与炽热。每天的鸿雁传书,月夜校园翻墙,在冰天雪地的小车站里苦苦等待采馨十多个小时。与其说这是“霸总式追求”,不如说是对他“认定的意中之人”孤注一掷地穷追猛打。而采馨选择这个“不写最累”的男人,看中的或许正是这种“单条筋”的纯粹。他的才华里有锋芒,却更有对她全然的信任。创业初期,王锐这位“资深人士”与采馨这位“业界小白”的分工堪称经典:他掌编务,她管运营,意见相左时“以她为准”。这份信任不是妥协,而是懂得“术业有专攻”;这份服从不是懦弱,而是明白“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要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出版社最艰难的日子里,采馨从未把自己当作“附属品”。她跑印刷厂、谈发行渠道,把琐碎的印务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面对同行的刁难,她既能温和沟通,也能据理力争。而王锐则在她的支持下,得以安心操盘,让“示益”的图书质量始终如一。他们的婚姻里没有“谁养谁”的算计,只有“一起扛”的默契:一起在车水马龙的街角“行街”送书稿,一起在深夜的办公室里核对清样,一起在书展结束后分享一块香甜的面包。当别的夫妻为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争执不休的时候,他们早已把日子过成了诗。他是她的“首席编辑”,她是他的“最佳拍档”,红毯上的比肩共荣,旅途中的形影不离,不过是日常相处的自然延伸。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种“共生关系”恰是婚姻的高阶形态:夫妻不是彼此捆绑,而是互相成就,不是彼此抬杠,而是互为偶像。王锐的“才”与采馨的“韧”,如同出版社的“内容”与“运营”,少了哪一环都无法走远。正如书中所写:“你情我愿是底色,志同道合是亮色”,这对“双骑”之所以能攀过“虎山”,不是靠蛮力,而是三观相同的共识,同频共振的合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三、细节里的温度:时代与人性的画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了对事业与婚姻的深刻描摹,小说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称道。作者以岛城为背景,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出有如莫奈印象派油画一般的地域风情:老城区的石板路、渔港的咸腥风、节庆时的舞龙灯……这些细节不仅是画图,也成了人物乐善好施行为的“见证者”。比如长洲岛书展的章节,把书籍运上船的艰难、海风的潮湿、孩子们翻书的指尖、老师送行到码头等等图面,让一场“无利可图”的公益活动带上了最接地气的人情与温度。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心理描写的细腻更是直击人心。王锐被炒鱿鱼后攥着辞退信的彻夜不眠,参加散文大赛那种“我要拿冠军”的强烈心声,采馨被人刁难时强忍着的眼泪,面对同行造谣时两人同仇敌忾等等。这些瞬间没有激烈的冲突,却把二人在“绝境中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刻画得入木三分。而隐喻手法的运用更添韵味:分娩孩子的痛苦有如创业的阵痛。采馨分娩出的是两人自己的孩子,示益公司产出的是150个儿女(出版的图书)。由此隐喻生活与事业共同发展的过程。“虎山”既是出版业的艰难险阻,也是婚姻里的磨合考验;“双骑”既是两人共驾的车骑,也是携手同行的人生姿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合上书本,忽然明白“示益”二字的另一层含义:示后人以坚守之益,示世人以向善之益。王锐与采馨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他们是平凡人。他们会为房租发愁,会被小人算计,会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但他们又因“单条筋”的坚守而不凡: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证明,纯文学可以在市场中存活,理想之树可以在现实里扎根,夫妻同心可以抵过岁月磨砺。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的价值:它不教你如何“成功”,只告诉你如何“坚守”。坚守热爱的事业,坚守心仪的爱人,坚守内心的光明。纵使前路如虎山,只要有同行者,有不回头的勇气,最终就能抵达的理想的巅峰。 </span></p> 【附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敬爱的林敏珍老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22px;">收到林敏珍老师的书评,正遇我们大忙,但在疲累的日子眼睛一亮、精神一振,深夜凌晨细读三次。心情万分激动。五年前出版的《双骑》正如我们的出版业一样艰难,费用、儿女的序,校对多次……用长篇形式、发布会等等,要考虑的事太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沙龙群发放有关消息后 ,读到林敏珍老师的反应 ,真诚地表达希望读到此两本书的愿望。我很感动。私下与她说我可以寄,但要等我去深圳,因香港顺丰快递不接受书,通过邮局又很麻烦,要填电子表要报关。(这也是无法普遍寄给大家的原因之一)我又说,有空才读,愉快读书,东瑞送书,不喜欢带任务,带功利性!书被老师愿意读我已经很满意了,可以了,被写几句评语就很惊喜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读到这样细心认真、高水平的评论,如何不激动。不易动情更不易忘情的我,一向自卑,外间朋友不知道。以为我高傲。出版社传记式长篇是第一次尝试,我不知道效果怎样?还问了几位朋友。与小小说1500字不同,满意与否,比较心里有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到这么长的精致学术评论,昨晚粗略匆匆读一次,早晨很早醒来无法再睡。《双骑》的第一篇评论,对我意义重大。一度还怀疑我自己会写这么好吗?但我又相信林老师并非在吹捧敷衍我。林老师早是我心目中的大才女,我不懂的东西太多,才华不如她,她没有必要这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钦佩对纸质文学依然这样痴迷敬畏的林老师,没有细读完17万字这么长的长篇,无法写出这么细致的书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  东瑞 瑞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