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邝氏族史料是雷、方、邝三姓同枝分史上资料,即溯源堂和宣城堂的一些史料,这些史料来自《新编邝氏族谱》。分三部编排,第一部分是史料图片,原本照搬,字号较小;第二部是文字图片及配音,边听边看;第三部是文章展示,字号较大。各取所需,方便阅读。</p> 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 雷方邝三姓附录 边听边看 <p class="ql-block">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p> <p class="ql-block">台山雷氏源流</p> <p class="ql-block">台山方氏源流</p> <p class="ql-block">台山邝氏源流</p> <p class="ql-block">溯源堂由来</p> 邝姓来源考 <p class="ql-block">邝氏始祖至七世祖</p> <p class="ql-block">邝氏先祖</p> 班派 <p class="ql-block">班派与发祥地</p> 全文本 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 <p class="ql-block">粤语 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p> <p class="ql-block">国语 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p> <p class="ql-block">新编邝氏族谱·族史</p><p class="ql-block">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p><p class="ql-block">关于雷、方、邝三姓来历,邝氏族谱记述如下:“按吴邝氏之先,始自方来,方氏之始,本于神农,得姓曰雷,系神农氏(即炎帝)八代孙帝榆罔之子也,居雷泽(据考证在今山东省宁阳县北),后人以雷为氏,相黄帝伐蚩尤,得胜有功,封于方山,食其邑,因氏焉,历商、周、汉代,有伟人见于经史,亦复不少。”方氏族谱关于方氏根源:“方家之先,出自神农,神农取莽水氏女,生临,临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榆罔,榆罔生雷,封于方山,因地为氏焉。”《新百家姓》一书关于雷姓来源:“相传黄帝有个臣子雷公,他的后代称雷氏。”关于方氏来源:“古帝榆罔(神农氏之后)之子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县西北25公里处,东北距郑州市105公里,距今林寺60公里)。后代随以地为姓”。《新百家姓》关于雷、方两姓来源与邝氏族谱所记相同。也就是说,炎帝神农氏八世孙帝榆罔之子居雷泽,以雷为姓,他助黄帝伐蚩尤立了功,为表彰他的功绩,黄帝封方山于他,后代子孙以地(方山)为姓,取方姓。传至江南方氏六世祖方殷符翁,生七子,长廷康、次廷年、三廷范、四廷远,以上四子均取方姓。五子廷英(江南方氏七世祖),生三子,长子以平,号三七,改取邝姓,宋高宗年同(公元1129年)迁居广东南海大镇乡,也就是广东邝氏始祖。因此南海大镇乡是广东邝氏发祥地。次子翔,居湖南,三子朝,居南京等地。六子廷辉,改姓旷。七子廷蹈,改姓白。</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邝氏之先,始自方,方氏始自雷。雷、方、邝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建在开平水口镇中山东路的溯源家塾,门联曰:源同一脉,衍以三宗。肯定了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同源分流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三姓宗族团体组织名曰:“溯源堂”。溯源堂组织建于何时?有待考证。开平市水口镇溯源家塾建于清道光26年(1846年),这是最早出现的以“溯源”命名的宗族洞堂,已有156年历史。其次是美国二埠(Sacramento)溯源堂始建于1859年,美国归金山(San Francisco)的原宗公所始建于1880年,全美溯源总堂始建于1886年。龚源堂历史悠久,组织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加各大城市、古巴湾城、新加坡、菲律宾、菲济、泰国、澳大利亚、缅甸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设有溯源堂。可以说,凡有三姓宗亲的地方,都建立起溯源堂。溯源堂组织健全、有章程,职员每年改选一次,全美溯源总堂设于美国旧金山,每三年召开一次全美溯源堂恳亲大会,1998年5月23-28日第22届恳亲大会在美国洛杉矶(Los Angeles)举行。溯源堂经济实力雄厚,设有奖教奖学金、助学金、嘉奖金、敬老金、救济金等各种奖励、福利基金。1926年还在台城创办了族刊《溯源月刊》,全美溯源总堂创办了《溯源季刊》,它们起到了联络宗亲、沟通宗情、侨情、乡情的作用。把宗亲团结在溯源堂周围。</p> <p class="ql-block">台山雷氏源流</p><p class="ql-block">雷氏起源,据族谱记载,神农氏八代孙帝榆罔之子,居雷泽,遂以雷为氏,始得姓曰雷。相黄帝伐蚩尤有功,黄帝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这是雷氏起源。历夏、商、周以及唐,奕世相传。</p><p class="ql-block">传至唐朝,辅国武臣雷万春将军,与县令张巡、许远镇守睢阳(古县名,以在睢水之阳得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公元757年,安庆绪(安禄山次子)遣将带兵十余万攻城,雷万春奋勇抵抗,在一次战役中,他身中六箭,雷万春面不改容,岿然不动,指挥若定,坚守城池。最后因外援断绝,饥不能战,城陷,与张巡、许远等大小战将36人被俘,从容就义,其忠勇英烈事绩载入史册,流传后世。</p><p class="ql-block">万春公十世孙,河南大宗一世祖云蒸,讳钺,字金威,号操垣。操垣年少,父亡,孤苦伶仃,建籍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p><p class="ql-block">万春公十九世孙,河南云蒸公五世孙,广东雷氏始祖,讳兰,字馨斯,宦名朝翁,号芝堂,因值金兵乱,遂建籍于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现为韶关市南雄县珠玑镇珠玑巷),登进士,任南雄二守(古代州郡行政最高长官称太守,明清称知府)。子二人,长曰豫,次曰复,是时朝翁与恭人(元朝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阎氏相继而殂,合葬于南雄之寿山。后因皇妃之变,豫、复二公各偕其子迁移于羊城。不久,豫祖卜居于番禺韦涌,时咸淳九年八月(公元1273年),有子三人:曰福、禄、寿。复祖于咸淳九年(1273年)甲子夜迁居于新会县之古博都(相当于现开平市水口辖区)。延蔓于文章都(1499年建新宁(台山)县之前,为新会县辖属,建县后为新宁(台山)县辖属,相当于现台山市大江、公益、水步镇辖区)斗洞里,子孙分居于沙岗、塘面、新塘基、独岗、曹岗、吕边、张良边等十多条村。自二世祖复公于公元1273年迁台山大江塘面乡以来的720多年间,雷氏枝繁叶茂,子孙昌盛,人丁兴旺,现分居在台山市公益镇的张良边管理区,大江镇的石桥、河木、大塘、棠棣、新大江、拱桥、里坳、陈边等八个管理区,水步镇的井岗、茅莲、长坑等三个管理区共95条自然村,人口约1、5万人以上,另分居在四九镇、台城镇、三合镇、冲萎镇、斗山镇、都斛镇等28条自然村人口约六千人。复翁七世孙,讳昂,字伯題,迁居于台山海宴,现分居于海宴镇的河南、新河、沙头、澳村、沙边、文村镇的沙浦、雷许村、上坑等地人口约5200人,皆是伯 公之后裔,公卒于明成化17年(公元1481年)7月20日,享年67岁。据上述不完全统计,居台山雷氏共约3·1万人。此外,复翁七世孙积善公及十三世孙文力公迁居中山市沙涌即现在中山市环城区渡头村,现有人口约五千多人,10世孙仰斋公迁居南海大沥镇良清堂村。迁居阳江的有八世祖观保公,九世祖癸长、图、斌等四公。雷、方、邝三好根同枝分(粤语)</p> <p class="ql-block">台山方氏源流</p><p class="ql-block">自炎帝八世孙帝榆罔之子雷受封于方山,后子孙以地为姓,方氏自此始。夏朝相公,周朝叔公,秦朝覆公,汉朝纮公,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故方氏属河南郡,汉朝瑕公,遭王莽之乱,举家迁徙至江左,因此,江南方氏以纮公为始祖,至唐公,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甲进士,任都督府长史,从二品官,因官入闽,世居莆田为福建莆田方氏始祖,莆田乃方氏发祥地。公生殷符,殷符生七子,廷康、廷年、廷范、廷远、廷英、廷辉、廷韬。三子廷范,生六子,仁逸、仁岳、仁瑞、仁逊、仁载、仁远。兄弟六人均中进士,时称“六桂”,均任唐朝要职,唐瑕公因官入闽,始迁福建莆田,恭奉为莆田方氏始祖,至第九世宗元公因官由闽入粤,生三子,为南海、番禺、中山、开平、新会等县方氏始祖。莆田方氏十二世祖广东方氏十世祖方道盛(生于宋理宗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宋度宗二年(公元1266年)考登进士,同年御选为驸马,终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因宋末宋元交战,1278年6月随宋室撤至广东新会崖山,建立行宫,元军南侵,宋元两军在崖山海面进行大决战,宋朝大败(新会古井镇崖山祠现在是著名的名胜古迹游览区,又是该市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母令诸皇亲择地而居。驸马道盛公携宋度宗长女信安公主赵庄懿迁新会古冈州平康都(现开平市茅冈,后分居古宅、茅冈)。始立开平方氏一世祖,清顺治年间始建驸马祖祠,祖祠大门口上方刻有“驸马方公祠”,楹联曰:婚联宋室,派衍莆田。至莆田方氏第21世(即开平方氏第10世),艮、坤、巽、渐四公由开平塘口古宅迁台山下川上南澳村居住,为台山下川方氏始祖,至今约五百年历史,该村建有驸马方公祠纪念。又莆田方氏十一世(开平始祖道盛公是十二世)宗一公子孙于宋理宗年间(公元1225—1264年)由新会司前镇马涌迁台山下川镇水洋村,始立一世祖,该村建有宗一方公祠纪念。为台山下川方氏始祖之一。</p><p class="ql-block">方氏后裔集中居住在台山下川镇南澳、家寮、牛塘、水洋等15个管理区的21条自然村,共约756户3435人。</p> <p class="ql-block">台山邝氏源流</p><p class="ql-block">邝氏之先,始自方。唐御史中丞方殷符之第五子江南方氏支系七世祖方廷英,号朝仪,官于庐州,籍居庐江县延蔓乡,(又一说方廷英七世孙四十九公,号朝仪),生三子,宋徽宗宣和二年冬(公元1120年),有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腊起义,疑公与方腊同谋叛宋,恐遭受株连灭家之祸,公命诸子改姓远徙,可保后代,是以长子方以平迁居河南杞县雍丘,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易方为邝,讳询,号三七,字以平,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邝询在宋朝廷任内侍(传达皇命的小官吏),三月,发生“苗刘之变”,询公忖思朝政动乱不安,于1129年4月带领全家南迁广东省南海大镇乡尚书朗里,构庐建业,教子成名。询公也就是广东邝氏始祖,南海大镇乡也就是广东邝氏发祥地。</p><p class="ql-block">询公,号三七,字以平,生四子,曰谚、让、诚、谆。谆公生三子,长子一元、次子一声、三子一俊。谆公1142年登进士,1146年登科,1152年膺任临安大尹(尹,官名,汉代都城行政长官称尹),1168年,诰封光禄大夫,(官名,主要掌管皇室的膳食),太子太保(辅助皇太子的官),宣城侯爵。何、冯夫人荣膺正一品夫人之封。谆公官居临安60年之久,1217年,元昊攻宋,谆公上疏缓金伐元,次年被贬辞朝,带领全家南迁惠州河源县,1219年愤闷而死,谆公逝世后,兄弟三人,秉承遗嘱,遵从父命,分居各处。一元公以世臣之子,留居河源,长守父墓,一声公迁新会县古冈(历史上曾置冈州,州治今新会城,故会城又名网城,新会又名冈州,古冈山在新会城附近,“古冈独松真茂盛”,是新会县八景之一),为新会、开平、台山三县邝氏之祖。一俊公返居南海大镇乡。</p><p class="ql-block">三世祖一声公生于1155年10月2日,终于1246年7月8日。26岁登第进士,点为朝奉大夫,刑部主政、历任刑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尚宝司署、钦差提督、刑部尚书、诰封太子太保、朝奉大夫等,前后达三十余年。谆公逝世后,一声公于1225年由河源迁新会古冈,后又迁古博里泮村甲木房(现属开平市辖),一声公生二子,长子讳奎,字公昭,是开平泮村邝氏之祖。次子讳兴,字公表,生于1197年9月9日,终于1269年3月,公表公于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2年间),由开平县泮村迁至新宁县台山县)冲云堡忠心村(现三八镇冲云管理区忠心村),四世祖公表公是台山邝氏始祖,忠心村是台山邝氏发祥地。</p><p class="ql-block">台山邝氏居住分布现状(1998年在家人口)</p><p class="ql-block">台山邝氏子孙繁衍昌盛,枝繁叶茂。自四世祖公表公至今的800年间,由第四世繁衍至33-34世,居住在台山约11391人,分居在全市12个镇的132条自然村。</p><p class="ql-block">公表公生四子,长子道昌、次子道真、三子道荣、四子道进。三子道荣无嗣,实际是道昌、道真、道进三大支系。</p><p class="ql-block">道昌系:以台城仓下管理区为基地,分居在台城、四九两个镇的三个管理区22条自然村,约370户,1447人。其中24世祖集充公由仓下迁居四九镇塘田管理区莲圹村、中村,约32户122人,四九镇松头管区龙安村约5户30人.</p><p class="ql-block">道进系:子孙集中居住在斗山镇福场管理区东洋村及三合镇冲湾管理区的马山口村、三合镇那洞管理区下马迹村,约118户573人。</p><p class="ql-block">道真系:居住遍布于全市12个镇130条自然村,约2211户,9204人。道真系按七世祖仪凤、天锡兄弟分两支系。</p><p class="ql-block">仪凤支系:以三八镇新余管区洞美村为基地,分居于附城、三八、三合、四九、都伏、赤溪等6个镇,8个管理区、9条自然村约133户,494人。</p><p class="ql-block">天锡支系:是台山邝氏最大的支系,遍布全市9个镇,51个管理区的121条自然村,约2078户,8710人,其中又可分冲云、岭背与刘真洞三个分支。</p><p class="ql-block">冲云分支:以冲云为基地(现三八镇冲云、云东、新余三个管区的总称),是十三世祖梅溪、庐江后裔,分居在9个镇16个管区,46条自然村,共约927户,3974人。</p><p class="ql-block">岭背分支:是以13世祖金华(云岫)为始祖,由冲云迁居岭背繁衍的,以附城镇岭背管理区为基地,子孙分居于三合、四九、附城、那扶、都伏等5个镇的22个管理区、48条自然村,共约683户,2727人。</p><p class="ql-block">刘真洞分支:12世祖郭安公为始祖,以三八镇云东管理区刘真洞为基地,后裔分居于7个镇12个管理区的26条自然村约466户,1998人。</p> <p class="ql-block">溯源堂由来</p><p class="ql-block">“溯”者逆流而上,“源”者水流所从出。“溯源”是逆流而上,寻江河流水之源头。雷、方、邝三姓既同出一源之分流,是一源分三流,三流始一源。为了后世不忘其本,取名“溯源”,也是合情理的。</p><p class="ql-block">据雷氏族谱记,明正统年间(1436-1449),族翁雷孚佑(台山雷氏五世祖)缅怀族史,收集资料,毅然返河南老居,由南雄过江西,抵河南,沿史河逆流而上,抵达河南光州固始县老居,孚佑翁记述:“船抵固始县泊定,登岸向固始进程,迎面跑来一位鹤发银髯老人,趋近向余微笑似迎迓状,余诧异地问:尊老高姓大名?答曰:俺方姓名叟,人常呼老叟是也。方叟复问余:远道来客,姓甚名谁,孚佑翁对曰:鄙人雷姓,名孚佑,惭愧至之。方叟高兴地频频揖礼,曰:是同源,有幸相会此间,余曰:既是同源,有何史证。方叟曰:赠童谣以为证:“涓涓泉水,神农源,得姓雷,垒石八节轩辕帝,榆罔之子伐蚩尤!伐蚩尤!功封方山分支流,”俺姓方是跟雷姓之后,余乃方廷英翁之后裔。说完拂袖而去,孚佑翁呼之不及,仰望晴空,只见叟翁凌空飘然远去。”此乃后人传说孚佑翁遇仙也。后将童谣书赠方姓族老,得方姓耆老复信响应,彼此证实同源。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平县举人邝鸣凤,受明朝雷孚佑往河南溯源之启发,为证实邝姓来源于方,抱负众望,决心步前人后尘,筹足盘缠,带家丁一人同行,扮作商贾,到达南雄珠玑巷,住进一白姓店内,适遇一位白按察回京,路过珠玑巷,顺道回家探亲,两人见面,互通姓名,白按察曰:与兄同源。何以为证?白曰:邝姓家史早有记述,“涓涓泉水,一源通三流,三流始一源也。”原来白按察本姓邝,实乃愈平公后裔。小时寄托于此,食白家饭长大,故改姓白。白曰:贤弟追逆流而上,已找到源,就取名“溯源”以为记吧。从此,雷、方、邝三姓以溯源堂为宗族团体之名,组织溯源堂宗族组织,联络宗亲,团结三姓宗亲,敦宗睦族,互爱互助,求共同发展。</p><p class="ql-block">注:按察,官名,自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清代亦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简称“臬司”。</p><p class="ql-block"><br></p> 邝姓来源考 <p class="ql-block">邝氏先祖</p><p class="ql-block">从族谱《南京旧谱原宗图》看,方廷英公长子三七公,改邝姓,后南迁广东,是广东邝氏始祖。后经长期迁徙,子孙迁居全国各地,邝氏始自广东,因此,三七公也是遍居全国各地邝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始祖三七公</p><p class="ql-block">讳询(讳,古时对帝皇将相或尊长不敢直称其名,谓之避讳,因亦以指所避讳的名字)字以平,号三七,又讳奎(音稳,字义与稳字同,从大从坐,从字面看强大而有力,稳如泰山,)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岁次八月初五日,终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九月初六日,享年64岁。世居安徽省庐州府(州名,治所在今合肥市辖境,相当今安徽合肥、六安及霍山、庐江、巢县等市县间,明初改为府,1912年废)庐江县(在安徽省中部偏南,巢湖西南岸,汉置舒县,隋改庐江县。)延蔓村,后乔迁河南省杞县雍丘,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在宋朝廷当内侍(传达皇命的小吏)。公宋以子贵诰赠宣城侯,累赠朝仪大夫。取南海盐步何氏、佛山冼氏二夫人,生四子,名谚、让、诚、谆。</p><p class="ql-block">三七公少年英俊,勇于任事,智机敏悟。《宋史》卷二十五第460面有以下记载,“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庚戌朔……壬子,金兵南侵扬州城北扣门,内侍(古代宫中传达王命的小吏)邝询(三七公)急奔对高宗说,高宗即披甲乘骑向南门而去,沿运河驰至瓜步,得小舟渡河,定都杭州临安(临安,府名,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置行宫于杭州,为行所在,升州为府),邝询报讯救驾有功,名留宋史。是时朱胜非为相,“扈从统制,苗傅忿王渊骤得君,刘正彦怨招降剧盗而赏薄,帝在扬州,阉宦用事恣横,诸将多疾之,癸未(高宗三年三月初五)苗傅、刘正彦等叛,勒兵向阙,杀王渊及内侍康履以下百多人。发生苗刘之变”见《宋史》纪462页,四月禁内侍干预朝政,是时邝询公忖思国家多故,不能安居临安,于1129年4月带领全家南迁,,至南雄保昌县沙水乡暂住,后又徙居广州南海县大镇乡尚书郎里,始构庐建业,教子成名。有人以为邝询是邝谆之误,其实邝询是邝谆的父亲。</p><p class="ql-block">三七公在湘南又一血统问题:三七公生前,经常隐伏与云游於各地,行踪靡定,传说当漫游至粤北时,曾趋湘南,进至郴州之宜章,又娶妇成家,诞生子女,遂为邝氏在湘南之又一血统,是为三七公在湘南之裔,惟湘南与广东两处之三七公儿女,各别传统,各立世系。其后,公在湘南逝世,安葬於湘边,故宜章、临武各县族众亦是三七公之血统云,往昔每届五年,粤省宗亲到湘边拜祭三七公时必与湘南宗亲会合同往祭墓,进入民国以后,五年一祭之举,无形停顿。</p><p class="ql-block">说明:</p><p class="ql-block">谚,字子美,号念八,子孙居南海、番禺、新兴、高要、三水、顺德、东莞、罗定、花县、龙川、广西桂县、平乐、昭平、南宁、梧州等地。</p><p class="ql-block">让,字遒逊,号念十,子孙居广州大市街、琼州、崖州、南路各县等地</p><p class="ql-block">诚,字敬亭,号念十一,子孙居番禺,从化、南海两丫潭、三水、赤冈头乡、花县、顺德、东莞、高要。以番禺县为根基。</p><p class="ql-block">谆,字愈平,号念十三,以河源为根基,子孙居河源、长宁、龙川、永安、和平、紫金、新丰、新会、台山、开平、斗门、增城、大浦、中山、南海、新兴、鹤山、阳江、从化、东莞、江西省、浙江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省、福建省等地。谆公生三子,长子一元,子孙居河源、龙川等地;次子一声,由河源迁新会(现开平水口泮村),生二子,长子公昭,迁居开平县水口镇泮村乡坑口村,为开平县邝氏始祖。次子公表,迁居台山县三八镇冲云忠心村,为台山县邝氏始祖。三子一俊,由河源迁南海扶南上村、从化市等地。</p><p class="ql-block">二世祖谚公</p><p class="ql-block">讳念八,字子美,号岩叟,何氏夫人所生。生于宋徽宗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9月15日,终于宋淳熙十年癸卯(公元1183年)10月20日,享年62岁。娶罗氏夫人,生二子,长子德茂,讳十六,字才禧,次子德广,讳二十。德茂、德广兄弟均宋孝宗淳熙进士,德广官中奉大夫,德茂官朝仪大夫,谚公因而获宋室诰赠(古代帝王授官封赠的命令)朝仪大夫。(朝仪,古时帝王临朝的典礼。大夫,官职,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清代文耳官阶称大夫)。子孙居南海、番禺、新兴、高要、三水、顺德、东莞、罗定、花县、广西桂县平乐、昭平、龙川、南宁、梧州各府县。</p><p class="ql-block">二世祖让公,讳念十,字西逊,何氏夫人所生,生于宋徽宗宣和六年甲辰(公元1124年)7月7日,终于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公元1171年)3月1日,享年47岁,娶汤氏夫人,生一子,讳十五,号念五,让公原居南海扶南堡大镇乡,其后子孙迁居广州大市街归德门一带,明初有迁琼州、崖州、廉州及雷州(古设雷州郡)各县,故广东省南路各府之邝氏宗亲大都是让公之后人。明末清军两王入粤,大举屠杀,遭此浩劫,大伤元气,幸而一部份人口早巳迁至琼崖各县。让公房之裔居高州、雷州、钦州、廉州、琼州之琼山、乐会、崖州各府县。</p><p class="ql-block">二世祖诚公,讳念十一,号敬亭,洗氏夫人所生,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丙午(公元1126年)9月19日,终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公元1188年)正月十六日,享寿62岁,娶江氏夫人,生一子,讳高,号仰斋,居南海大镇乡,仰斋生二子,长子纲次子绮。到绮之子可琏始由大镇乡迁番禺慕德里司两丫潭,是为番禺县邝族之祖,一部份由两丫潭迁湖及其附近,但以两丫潭为中心,后又迁三县赤岗头乡、花县、从化、清远、龙门、顺德、东莞、高要等县。</p><p class="ql-block">二世祖谆公,讳念十三,字愈平,冼氏夫人所生,宋高宗建炎二年戊申(公元1128年)2月4日生于扬州城,长于南海县扶南大镇乡尚书郎里,终于宋宁宗嘉定十一年戊寅(公元1218年)2月19日,享年91岁,妣何氏夫人,享寿93岁,妣冯氏夫人享寿64岁,一声公生母,因一声公奉养,由一声公奉葬于新会县城西门外怀仁都洗马潭万寿太华山,土名狗眠(或狗连)岗,宋高宗绍庆十六年,领乡荐,十七年(公元1147年)成进士,1146年谆公登科,1152年,官於临安,以才德迈众,膺任临安京城大尹(尹、官名,汉代以都城的行政长官称尹,元代州、县官亦称尹,京城大尹,相当现在的京城市长官.至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诰封光禄大夫(官名,主要掌管皇室的膳食)、太子太(辅导皇太子的官)、宣城侯爵,同时何夫人荣膺正一品夫人之封,官居临安60年之九.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当时元昊攻宋,宋朝君臣大惊,群臣聚首相顾,莫首开言而定议,惟邝愈平上疏缓金伐元,忠言忤旨,被奸权陷害,次年被贬辞朝,带领家人南迁至广东南雄府石羊巷半年,后迁居惠州河源,1219年愤闷而死,时年91梦、惠州府太守梁招孟,以谆公在临安做官,经历孝宗(公元1163-1189年)、光宗元1190-1194年)、宁宗(公元1195-1224)三朝,为当时之元老重臣,名公巨.将其事迹收录入惠州府志。</p><p class="ql-block">关于“上缓金伐元疏”的记述,《邝氏世系源流纂述并表》是这样记述的,“惟时,概臣秉政,内忧外患,纷至沓来,韩佗胄定议伐金,廷臣如武学士结岳、户部侍郎邱宗、枢密院同知钱象等,群起反对,而谆公父子,权衡时局,亦不以金作战为然,上缓金伐元疏。……我谆公父子,谋国老成,筹之熟矣,惜良谋不用,不能稍抑元势,驯至亡,天实为之,奈之何哉,谆公父子既被抑于权奸,又鉴于韩佗胄之窜草忠良,阴营毒辣,为避祸计,毅然辞职南归,愤闷而逝”。这里记述了谆公父子上缓金伐元疏。族谱又有一声公上缓金伐元疏的记述:“金元乱,南北交兵,奸臣当国,帝伐金缓元,一声祖上疏伐元缓金,帝怒贬岭南,时宁宗嘉定十年丁丑(1217)七月也。是年九用初一,嘱兄弟十五日挈家南奔,次年戊寅二月至南雄府石羊巷”。“宋元交兵,祖一声,献谏触怒,被贬,就出辞朝,祷于天地神明,弃官而归”。</p><p class="ql-block">谆公娶何氏、冯氏夫人,生三子二女。长子一元,次子一声,三子一俊,长女淑丽,宋高宗选为西宫(注:淑丽生于1147年,宋高宗于1162年退位,到宋高宗退位时,淑丽才15岁)。次女生于1153年,嫁与台山冲泮乡陈姓二世祖陈辉公,号凤台,官至刑部谏议大夫。三子羽时随谆公居河源,谆公逝世后,秉承遗嘱,遵从父命,兄弟三人分居各处。一元公以世臣之子,留居河源,长守父墓。一声公迁新会县城古冈,为开平、台山两县邝氏之祖,一俊公返居南海大镇乡,子孙居南海、从化、番禺、河源、龙川、五毕、兴宁、紫金、新丰、乳源、翁源、乐昌、曲江等地,一俊公裔孙南庆企是始迁从化之祖,居从化大墩、大江埔等地。</p><p class="ql-block">另一说谆公又生一德、一忠,屠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至今子孙繁街。据调查安福县未发现邝姓,待查核实。</p><p class="ql-block">冯氏夫人葬于新会城大西门外洗马潭怀仁都万寿寺太华山,土名喝作“狗冈”,又称“狗连冈”,坐丁向癸,明正德时,被锺步头冯姓盗侵,互讼断明。曾于清光绪5年(公元1879年)己卯季冬重修泮村十三世祖琴轩陪葬于拜坛内,离坟四丈,左乳有谢氏祖母坟,乳下有李氏二世祖坟,山脚右边有方氏二世祖坟。过去每十年一祭。近五十年没有祭祀,墓茔被野草荒土覆盖。1995年经开平泮村邝姓族人深入查访,在当地群众花助下终于找到原墓茔,碑石完整无缺,洁白无瑕,泮村族人遂筹资二万多元,于1996冬完成重修,陵墓堂皇壮观,墓碑铭刻“宋敕授宣城侯二世祖考愈平公妣冯氏夫人墓”。</p><p class="ql-block">据上所述,谚公房以南海县大镇乡为根基;让公房则远在南路(现湛江市辖各县)珍崖(海南)之各府县;诚公房以番禺县为根基;谆公房以河源县为根基。</p><p class="ql-block">三世祖一声公</p><p class="ql-block">生于宋高宗绍兴25年乙亥(公元1155年)10月2日,终于宋理宗淳佑六年丙午(公元1246年)7月8日,享寿92岁,娶萧氏、曾氏夫人,两夫人诰封正一品夫人。宋孝宗淳熙七年庚子(公元1180年)领乡荐,26岁登进士,点为朝奉大夫、刑部主政,随父在临安做官,历任刑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尚宝司署、钦差提督、刑部尚书诰封太子太保、朝奉大夫等前后达三十余年。宁宗嘉定十年丁丑(公元1217年),随父辞官南归,居于河源,次年,谆公逝世。一声公于1225年由河源迁居新会县城古冈(古冈与冈州不同,古代曾置冈州,新会市属冈州,州治今新会城,会城又名冈城,新会又名冈州,会城附近有古冈山,“古冈独松真茂盛”是新会老八景之一。北宋时新会县辖属广州府,台山、开平属新会县之一部份),后人再迁至古博里泮村甲木房(即现在开平市辖),宋理宗淳佑6年(公元1246年)7月8日终于新会。</p><p class="ql-block">一声公生二子,长子讳奎,字公昭,次子讳兴,字公表。</p><p class="ql-block">四世祖字公昭讳奎</p><p class="ql-block">曾氏所生,生于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公元1171年)8月9日,终于宋理宗宝佑六年戊午(公元1258年)11月11日,妣梁氏、黎氏夫人,生四子。在宋理宗年间(公元1225-1264年)迁居开平县(宋时称信安县,至明万历年初(公元1573年),刈恩平、新会、新兴三县地置开平县),居单水口埠泮村乡坑口村,亦称旧村,是为开平县邝氏之祖。泮村共约50多条自然村。公未服官于宋室。</p><p class="ql-block">四世祖字公表 讳兴</p><p class="ql-block">萧氏所生,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丁巳(公元1197年)9月9日,终于宋度宗咸淳五年己巳(公元1269年)三月,公宋官宣德郎,妣周氏、梁氏,生四子。公表公在宋理宗淳他年间(公元1241-1252年),由泮村迁至新宁(台山)县冲云堡忠心村,公表公是台山邝氏始祖。冲云堡忠心村(现属三八镇冲云管理区忠心村)是台山邝氏发祥地。公初至忠心村时,环顾四周,有如荒谷,人烟稀少,不啻世外,然喜其环境清幽,安而居之。</p> 班派 <p class="ql-block">班派(或称字派)的定义是什么?汉语辞书没有标注,据《辞海》的注释,“班”是排列等级,“派”者流派,如学派等。可以说班派是各姓父系世代宗派的排列顺序,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之一。</p><p class="ql-block">班派的编排从哪个朝代开始?据徐珂的《清稗类钞·姓名类》孔氏命名之字派记述:“曲阜孔氏为孔子之后,命名皆有字派,其迁徙他郡、县者,但系孔子嫡传,亦必同一字派。”“又明太祖朱元璋登位后,因子孙众多(他共有26个儿子),考虑到日后命名没有秩序,势必多有重复。于是立下命名字派的规定,太子及其他亲王诸系部定出20个字,每字代表一代,所有后裔取名,必须用规定的字派。这一规定,由朱元璋的孙辈开始,他们取名都按照祖宗的规定,严格执行,直到明朝灭亡,从未改变。”既然帝王采取这种办法,平民百姓也效尤定出本族的字派来,这就是各姓宗族字派的由来。</p><p class="ql-block">雷、方、邝三姓也定出以五言四句、四言四句的对联形式字派表示本姓父系世代的排列次序。</p><p class="ql-block">雷姓班派:明朝万历12年(公元1584年)冬,族中父老会议,订立家训,制定班派,以20字代表20世,曰:“齐(斋)圣广文明,允德本天成,道学宜(或维、传、全)家法,绍世有常经。”班派由10世开始使用,现在已到了“有”(27世)字辈,用完后按《家训》规定,“从上而下,周而复始”,即从头再行,考虑每隔20世,班派会混乱一次,故20世纪初,有人倡议新班派,以接续旧班派,曰:“祖泽源流远,扬声始可嘉,熙朝观国彦,民治耀光华。”但未能统一意见正式采纳。</p><p class="ql-block">方姓班派:“以之(志)从(崇)善,尚克永世,懋(慕)德守(秉、振)文,富(忠)奕良贵。光绪16年(公元1890年)南海方氏在第6次辑谱将告成,子孙已衍至“奕”字,经南海五房父老於南海孔边村“惇叙堂”共议审定,续增四言四句16字语曰:“雄(洪)维列祖,咸颂炽昌,懋(茂)英景福,备致嘉祥。”以始祖道盛第10世开始执行,即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因此起用班派已有400多年。</p><p class="ql-block">邝姓班派:(谆公房)</p><p class="ql-block">一元公房:(河源)“开高师世粤,遒兆其似维,懋德希同敬,慕增嗣启宜,道培昭守则,应选象崇荣。”(河源族谱未见前面两句)</p><p class="ql-block">一声公房:(台山、开平)“惟仁隆自天,崇兴(庆)集有(由)德,敬修光酒祖,永远世家(波、芳、科)泽。”</p><p class="ql-block">班派的一个字,代表本姓一个世代,男性在结婚时,取班派中一个与本人所处世代相应的字派为“号”(名字以外的别称),如某人是第30代,与第30代相应的邝一声公房班派是“酉”字,故其号就是“遒某”,从“号”也就可知该人所处世代序列。因此,叔伯兄弟相叙,知其班派就有了正确的称谓。但各房世代相传差异,班派同而年龄相差大,或年龄同而班派相差也大。所以班派之高低,不代表年龄之大小。</p><p class="ql-block">按民间习俗,男子结婚时,有一个“挂红”或称挂号仪式,就是将新郎的乳名(出生后所取的名字)和班派一个字组成的“更号”,用红纸或做成一小方木牌,于成亲之日,挂在本族(村)祖祠、公祠大厅的墙上,这个更号,如果新郎的父亲健在称“命字”,如果父亲已退世的称“冠字”,待生了儿子后才将更号牌迎回挂在家中墙上,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多数族人结婚时不兴挂号。</p><p class="ql-block">邝一声公(开平、台山)房的五言四句班派,据族谱记载是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新会县陈白沙(原名献章先生,1428-1500年,明代著名学者)书赠的,合20字派,现居住在开平、台山、新会、恩平、斗门、阳江、阳春等地的邝姓子孙都是一声公的后裔。都采取相同的班派。</p><p class="ql-block">开平泮村(四世祖公昭公后裔)自15世起“惟”字派。台山冲云(四世祖公表公的后裔),自17世起“惟”字派。时间约在明正德年间(公元1500年以后),台山冲云与开平泮村派同世代有别,相差2世,为什么有此差别?据族谱记,因始祖三七公讳奎,开平泮村始祖四世祖公昭公讳奎,奎与奎字形相近,泮村误认奎祖为始祖,以曾孙蒙曾祖之名,自奎祖数15世起“惟”字派,冲云自三七公讳奎起,数17世始改惟字派,故差2世。</p><p class="ql-block">用完这20字班派以后使用什么班派?世代在延续,必须有新的班派接续,新加坡邝氏公会编印的《邝氏族谱》提出建议以邝氏始祖二、三世祖出身官衔为题词的五言四句为新的班派,曰:“公名显高宗,绪业宣城侯,朝堂尚太保,礼义重贤豪,”各地宗亲也有提出续订班派的建议,正反映我邝氏宗亲的要求,希望订出新的班派。但未能统一意见,正式确定。</p><p class="ql-block">台山邝氏发祥地</p><p class="ql-block">公表公是台山邝氏始祖,公表公在宋理宗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年),由开平泮村迁至新宁县冲云堡忠心村(现为台山市三八镇冲云管理区忠心村),公初至忠心</p><p class="ql-block">村,环顾四周,有如荒谷,人烟稀少然喜其环境清幽,安而居之。因此,台山</p><p class="ql-block">市三八镇冲云管理区忠心村是台山邝氏发祥地。</p><p class="ql-block">自公表公迁忠心村至今已有750</p><p class="ql-block">台山邝氏发祥地——三八镇冲云管区忠心村,前面第一间是公表邝公祠。</p><p class="ql-block">多年历史,历三十多世代。截至1997年底统计,族人遍居全市12个镇,39个管理区的132条自然村,2752户,全市总人口约11391人(在家人口计,不包括移居国内外各地的人口),正是人丁兴旺,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冯翊郡 河南郡 宣城郡</p><p class="ql-block">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数千年文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落后的自然经济形成了农民的同族、同姓而居,一地一村无异姓杂居,且族皆有祠。这种以血缘关系的同族而居,形成了牢固的宗族观念及其相应的组织制度。人们对本姓起源、发展、分支、宗情等都十分重视,慎终追远,否则视为数典忘祖。因而每一姓氏都取本姓原始故乡或发祥地之名称代表本姓,为本宗族的别名,称得上本姓标帜,以显祖德,永留纪念。如李姓之陇西郡;黄姓之江夏郡;雷姓之冯翊郡;方姓之河南郡;邝姓之庐江郡与宣城郡等。姓与郡密不可分,每姓都有郡,从郡名可知其姓。家家户户供奉先人神主位,都写上列代祖先。如邝姓都供奉“宣城堂上历代祖先神位”。</p><p class="ql-block">郡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古代的郡、县制,郡比县大,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40多郡,下设县。冯翊郡、河南郡、宣城郡是我雷、方、邝三姓的郡名。</p><p class="ql-block">雷氏冯翊郡</p><p class="ql-block">雷氏源起于冯翊郡,冯翊郡是雷氏的原始故乡。冯翊郡,三国魏改冯翊置,治所在临晋(今之大荔),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北魏移治高陆(今高陵),辖境缩小。北周废,隋大业(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公元742—755年),至德(公元756年)时又曾改同州为冯翊郡。</p><p class="ql-block">方氏河南郡</p><p class="ql-block">族谱载“周武王时有叔与虢公,同受命征北狄,有功於国,受封河南,食采其邑,子孙世代相传於河南,故方氏属河南郡”。“夏朝相公,周朝复公,汉朝纮公,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故方氏属河南郡“。河南郡治所在洛阳,洛阳东北一带。</p><p class="ql-block">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其后渐小。隋初废(公元600年),大业时(公元605—618年)又曾改豫州为河南郡。所以河南郡的河南不是指今河南省。</p><p class="ql-block">邝氏宣城郡</p><p class="ql-block">邝族家家户户皆奉祀始祖三七公,均有宣城堂上历代祖先之神主位,因在广州宣城书院正中横额大书“宣城堂”三字,故我族乃有宣城堂之堂名,成为我族崇高之主体,宣城堂与宣城郡表里相应。</p><p class="ql-block">宣城郡由来:族谱载:“以功德封宣城侯,以食邑为郡,而宣城者,实始此”,“改其宣城郡,非居宣城也”。二世祖愈平公辞世时,一元、一声、一俊兄弟三人商议,根据愈平公遗嘱,各分迁而居,恐后代久而忘却,乃立封侯宣城为郡,此是侯爵名位,永留纪念,藉以维系散居各地之子孙,自知其宗,不忘其血缘。使后代子孙知宣城郡皆邝氏之一脉,以笃其情。奏於朝,制曰:“可”。因赐宣城郡之名,说明宣城郡名,是出於谆公父子自动建立,是循宣城侯爵之名而定。非因宣城县是食邑而产生。而谚、让、诚祖裔孙仍立庐江郡。其中也有立宣城郡者。</p><p class="ql-block">宋朝皇帝,因愈平公之功德,诰封宣城侯,(侯是古代爵位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第二爵位)。而宣城郡者,不是居宣城。古代皇帝对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作为世袭食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收取封地赋税而食,名为食邑。而安徽宣城县并非宣城侯谆公之食邑和封地。宣城县与宣城侯爵,只宣城二字相同,并不是食邑。据宋洪迈之容斋随笔载:宋朝“南渡后之宋制获封爵位者,得虚邑若干百户,一封即止,而非有食邑之实封”,自南宋以后,已无实封之规定。太始祖四十九公世居安徽省庐江县延蔓村,生三子,长子三七公,即我邝氏始祖,庐江郡初置是在汉时。在今安徽省庐江县120里处。庐江郡与宣城郡名虽异,而实相同,不变其宗。</p><p class="ql-block">我邝族以宣字为尚,始祖三七公逝世后,获宋室追赠宣义侯,公表公仕於宋,逝世后,获封宣德郎。宣城侯、宣城郡,宣城堂、宣义侯、宣德郎。诸名称皆以宣字为首,唯宣字是尚,故宣字不啻是邝族之标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