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最亮的星——读《国之脊梁》有感

明天你好

<p class="ql-block">  伴着窗外徐徐吹进的晚风,安静地捧读完《国之脊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对于追星我有了新的认识。这些为祖国为人民为党和国家付出一生的科学院士们,才是夜空中那熠熠生辉的明星啊!</p><p class="ql-block">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了建设新中国,他们甘愿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背井离乡,隐姓埋名。林巧稚一生没有结婚,却接生了千千万万个孩子,被称为“万婴之母”。茅以升一生与桥结缘,王淦昌以身许国,为国家发展贡献一生。何泽慧不愿背负“钱三强夫人“的头衔和光环,在我国原子能物理事业领域闪闪发光,发现铀的四分裂,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p><p class="ql-block"> 读完此书,印象最深的是“爱国”这个温暖的词。陈芳允院士为躲避国民党的任务,请岳父让自己得病。和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吃药生病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因一颗爱国的心而支撑自己甘愿选择疾病。周恩来总理年轻人在租界看到日本人欺负中国人,立志出国深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三强院士也是如此,当面对内忧外患,父母身体欠安的情况下,听取父亲劝告毅然选择出国深造,为建设国家出力。像钱三强院士这样为救国而出走国外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林兰英、王承书、钱三强、师昌绪等院士在新中国成立初都积极争取回到祖国建设祖国,但是均遭到了美国当局的阻挠。他们非但没有因此而放弃回国,反而更加坚定了回到祖国怀抱的决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我不仅汲取了爱国的力量,更感受到了他们严谨科学的求真态度。正如朱亚光院士一直践行的“严肃、严格、严谨、严密”的科学态度那般,我也将树立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黄昆院士在北大物理系执教26年,两个小时精彩的课程,足足花费了60个小时来备课,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想谈谈自己最深受启发的是院士们那种殷切盼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待,为自己优秀的学子推荐更加优秀的名师。也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那般“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们教育者应以培养出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而感到骄傲,而不是因为学生超越了自己感到权威受到了挑战。</p><p class="ql-block"> 又想到这些院士们在当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求学,搞科研,受人白眼等等。不禁觉得“苦难也是一笔财富”,当时我国请苏联的专家帮忙指导“两弹一星”,专家们仅仅绕了一圈看了一下设备就说搞不起来,后来还将设备和资料都带走了。我们的科学家屠守锷等依然争气地完成了任务。试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又算什么呢?怎么能压倒我们呢?</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中写到的40位院士如今都已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但是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会永远被历史被人民被国家所铭记。我们依然会延续这些伟大的院士们的遗志,努力建设好美丽中国,做好自己的事业,不负先辈们的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