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设计--基于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实践<br>一、教学目标<br> (一)知识目标<br>1.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历史论证:通过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7-1925)中周恩来、蔡和森等人探索失败案例,分析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可能性。<br>2.党的领导地位确立的必然性:运用黄土岭战役(1939)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史实,阐释“人民选择共产党”的历史逻辑。<br>3.新型政权形式的探索历程:以冉庄地道战为代表的群众智慧(1938-1945),说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早期实践。<br>(二)能力目标<br>1.史料分析能力:对比涿州三义宫“传统义文化”与阜平晋察冀边区“革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差异,培养历史比较思维<br>2.现实联系能力:通过骆驼湾村脱贫攻坚案例(2012-2020),理解党的历史选择与当代发展的连续性。<br>(三)情感目标<br>1.政治认同升华:在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沉浸式体验中,深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价值认同.<br>2.红色基因传承:设计“重走太行抗战路”研学方案,实现理论内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br>二、教学重难点<br>(一)教学重点<br>1.资本主义道路为何在中国行不通:结合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史料,分析李富春等革命家放弃实业救国转向革命的历史必然性。<br>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通过阜平晋察冀边区参议会(1940)的选举实践,说明民主政权形式的早期探索 。<br>(二)教学难点<br>1.多元政治力量的对比鉴别:运用1945年保定地区三种政治力量(国民党、地主乡绅、共产党)的民心向背数据,阐释选择共产党的理性依据。<br>2.抽象理论的具象化突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现场教学中,通过“一口水井(伪装地道口)+一座钟(报警信号)”的实物分析,理解“人民战争”的深刻内涵。<br>三、教学过程<br>环节一:导入--历史之问(10分钟)<br>问题情境创设:<br>“1939年黄土岭战役中,为何涞源农民主动为八路军带路?为何上海资本家容毅选择将独子送往延安而非重庆?"<br>多媒体导入:<br>播放“留法勤工俭学运动XR线上纪念馆”三维全息影像,重点展示保定育德中学预备班学员的日记:“目睹法国工人罢工遭镇压,方知实业救国不过幻梦”。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救国道路的多元尝试与历史抉择。<br>环节二:新课讲授--历史的选择(60分钟)<br>(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探析<br>小组探究活动:<br>材料1:直系军阀曹锟5000银元/票贿选总统(1923) <br>材料2:保定淮军公所碑文记录洋务运动惨败(1895)<br>设问: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为何无法拯救中国?<br>教师点拨:通过保定莲池书院(戊戌变法策源地)与留法预备班的对比,揭示资本主义道路的“双重困境”--帝国主义压迫与封建势力桎梏。<br>(2)新型人民政权的雏形探索<br>案例递进分析:<br>•萌芽形态:高蠡暴动(1932)农民协会的“一切权力归农会”<br>•战时实践:阜平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实行“三三制”政权(1940)<br>•完整形态:从西柏坡到北京的“赶考之路”(1949),毛泽东留宿涿州纪念址<br>核心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萌芽于革命实践的需求,成熟于人民意志的凝聚。<br>(3)人民的选择:保定样本的实证<br>情境再现:<br>1941年冉庄村民王桂花在地道产子取名“洞生”<br>1964年阿部规秀毙命处建纪念广场,村民自发守护25年<br>数据支撑:狼牙山地区参军率对比(1937年7%→1944年63%)5,用民心的量化转变论证历史选择的必然性。<br>环节三:升华--历史的必然(15分钟)<br>(1)理论凝练<br>思维导图构建:</h3> <h3>(2)情感共鸣<br>沉浸式体验:在教室复刻“地道战环境” -一用课桌模拟低矮地道,学生猫腰穿行时播放炮火音效。亲身体验“无险可守”平原上创造“地下长城”的抗战智慧。<br>环节四:拓展实践--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5分钟)<br>1.虚拟研学:登录“留法勤工俭学XR纪念馆”,收集蔡和森《少年行》手稿信息<br>2.实地考察:分组设计“保定红色二日游”方案(参考路线:<br>Day1: 留法纪念馆→狼牙山 Day2: 冉庄地道→骆驼湾村)<br>3.成果转化:撰写《从黑风口(张登)到骆驼湾》比较报告,剖析历史选择与人民幸福的逻辑关联。<br>四、教学评价<br>(一)量化评价表</h3> <h3>(二)质性评价<br>•深度理解:能否从马兰村《毛泽东选集》印刷史(1944)引申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br>•情感升华:在“洞生”故事中是否体会到政权人民性的生命根源?<br>五、教学反思<br>1.资源整合创新:借力XR技术破解革命<br>文物“遥不可及”困境,但需警惕技术淡化历史厚重感(如地道战数字化可能弱化战争残酷性)。<br>2.跨学科深化:可联合历史学科分析《晋察冀日报》报道(1943),从舆论宣传视角解读民心向背。<br>3.价值观锚点:在骆驼湾村案例教学中,需强调脱贫攻坚与抗战精神的内在一致性--人民主体性的时代彰显<br>教学箴言:“黄土岭的炮声(1939)与骆驼湾的炊烟(2020)之间,绵延着人民选择的历史长河--它从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千千万万‘王桂花们’用双脚走出的道路。”<br><br>本教学设计已涵盖课标要求的理论要点,并通过保定红色资源实现“三个转化”:历史事件转化为教学案例(如阿部规秀家书)、地理空间转化为育人场域(从狼牙山到冉庄)、文化符号转化为价值载体(“洞生”名字的哲学意蕴)。依托本地资源降低认知距离,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不再是教科书结论,而是可触摸、可共情、可思辨的鲜活存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