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庐瓷光

薛仲舒

<p class="ql-block">文 字:薛仲舒</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65883</p><p class="ql-block">图 片:网 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默的书房,一整面落地窗外是精心打理却略显寂寥的庭院。阳光透过昂贵的玻璃,在地板上投下几何光影。他刚又婉拒了一个二十年战友聚会的邀请,理由依然是“身体不适”。手指划过手机屏幕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笑脸,背景是金碧辉煌的酒店大堂。他知道,那里充斥着“儿子进了哪家投行”、“新换的别墅有多大”、“最近又去了哪个岛度假”的喧嚣。他拥有这些,甚至更多,却只觉得那声音刺耳,像隔着厚厚的毛玻璃,模糊又遥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豪宅豪车…不过是更精致的笼子罢了。”他自嘲地想。他不是失败者,无需为生计奔波;但他也绝非世俗眼中的成功者,没有宏大的事业帝国可供夸耀,也没有需要继承的家族荣光。他卡在一个奇特的缝隙里,丰裕的物质生活之下,是难以言说的孤独和对深度联结的渴望。那些聚会,不是他想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偶然,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本地古陶瓷修复体验课的广告。图片上,一只布满裂痕的青瓷碗,被金色的线条温柔地勾勒、连接,焕发出一种残缺却惊心动魄的美。那“金缮”的工艺,莫名击中了他。他报了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点在老城区一条僻静小巷的尽头,一个不起眼的小院,挂着“拙器堂”的木牌。推开门,是另一个世界。空气里有陈年木料、矿物颜料和淡淡的茶香。林师傅话不多,眼神却像能穿透器物,也穿透人心。小雅活泼,一边帮陈默准备工具,一边叽叽喳喳讲着她周末去附近山里溯溪的经历,眼睛亮晶晶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先生,选一件吧。”林师傅指着桌上几件有瑕疵的瓷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默的目光落在一只裂成几瓣的素白瓷瓶上。瓶身线条流畅,胎骨匀净,却在瓶颈处有一道狰狞的贯穿裂痕。它曾经的完美被打破了,显得脆弱而沉默,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修复的过程缓慢得近乎禅定。打磨、调漆、上金粉…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极致的专注和耐心。林师傅偶尔指点几句,更多时候是沉默的示范。小雅会适时递上工具,或者分享些她徒步时看到的野趣。在这里,没人问他住哪里、开什么车、身家几何。大家谈论的是胎土的质地、釉色的变化、金漆的浓淡,是山涧的清冽、林间的鸟鸣。陈默感到一种久违的放松,那层包裹着他的无形硬壳,在指尖的触感和专注的呼吸间,似乎有了细微的松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课后,小雅随口提到:“陈先生,周六我们有个小群去爬望云峰看日出,强度不大,风景绝佳,要不要一起来?纯粹放松,没别的。” 她眼神清澈,不带任何试探或比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默犹豫了一下,他很久没参与这种“集体活动”了。但想到小雅描述的云海和晨曦,想到“拙器堂”里那种纯粹的空气,他点了点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云峰不高,但清晨的薄雾和初升的太阳,将山谷染成一片流动的金红。同行的七八个人,有像小雅这样的年轻人,也有和陈默年纪相仿的。大家背着简单的行囊,互相提醒着脚下的路,分享着水和零食。话题天南地北,从眼前的风景聊到读过的书,从工作的压力聊到生活的琐碎喜悦。没有炫耀,没有试探,只有对自然的赞叹和对当下片刻的分享。陈默话不多,却听得认真,偶尔插一句,也能得到真诚的回应。他第一次觉得,呼吸山间的空气,比坐在豪宅的露台上更让他感到“富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山后,小雅带大家去了“静庐”茶室歇脚。老板娘温婉娴静,奉上自制的清茶和茶点。茶室不大,布置得古朴雅致,墙上挂着几幅意境悠远的水墨。大家围坐,品着茶,回味着清晨的美景,气氛自然而融洽。陈默注意到角落的书架上,有几本关于陶瓷艺术的书,便和老板娘聊了起来。意外发现,她对古瓷鉴赏也颇有心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先生似乎对瓷器很感兴趣?”老板娘微笑着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在学习修复,在‘拙器堂’林师傅那里。”陈默回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师傅是真正的高人。”老板娘眼中带着敬意,“他修复的不仅是器物,更是人心里的裂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投入陈默的心湖。他豁然开朗。他不必再把自己硬塞进“成功者”或“失败者”的标签里,也不必在那些无法产生共鸣的聚会中消耗自己。他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去接近那些能滋养他灵魂的人和事——专注于指尖修复的静谧时光,行走于山野间的自由畅快,与同好品茗论道的深度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物质丰裕,不再是负担或枷锁,而是给了他这份选择的底气和自由。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只需要向自己的内心负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个月后,那只素白瓷瓶在陈默手中终于修复完成。金色的线条沿着裂痕蜿蜒,如同大地的脉络,将破碎的瓶身重新连接成一个整体。它不再完美无瑕,却因那道金色的伤痕而拥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和故事感,比完美时更具震撼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默把它带到了“静庐”。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瓶身上,金线闪耀着温暖的光芒。小雅和几个徒步认识的朋友、老板娘、还有特意请来的林师傅都在。没有喧闹的寒暄,没有刻意的恭维。大家围着这只瓷瓶,轻声交流着修复的技艺、金缮的哲学,也聊着生活的感悟。茶香氤氲,话语真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默看着瓶中映出的自己和朋友们温暖的身影,再看看窗外他熟悉的、此刻却感觉不再冰冷的豪宅轮廓,心中一片澄澈安宁。他举起茶杯,声音平和而坚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敬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金缮’之路。真正的光,原来都藏在裂缝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连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不再需要那些浮华的聚会来确认自己的位置。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静庐”和“拙器堂”,找到了能映照彼此心灵深处微光的人。他的退养生活,在物质与精神的交汇处,在接纳不完美并赋予其新生的过程中,正绽放出积极而笃定的光芒。他知道,未来的路,会像那修复好的瓷瓶一样,带着裂痕的金光,走向更丰盈的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