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孔圣人 </p><p class="ql-block">演唱:<span style="font-size:18px;">环尼宝贝乐团</span></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0号上午我们游完泰山后,就驾车在途中吃过中饭后来到了曲阜。</p> <p class="ql-block"> 曲阜市,鲁国故都、孔子故里,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济宁市代管,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东北部,东连泗水县、西抵兖州区、南临邹城市、北望泰山,总面积81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曲阜市曾是炎帝旧都、黄帝出生地、少昊之墟、商奄古国、周鲁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由于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诞生、讲学、墓葬和后人祭祀之地,因此被称之为“东方圣城”,也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耶路撒冷”。同时,曲阜市还是鲁班故里,孔尚任隐居地。</p><p class="ql-block"> 曲阜是孔子故里和儒家文化发源地,以“三孔”(孔庙、孔府、孔林)闻名中外。</p> 孔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孔林,亦称“至圣林”,</span>是孔子及其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 14.5华里。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历史。 孔林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 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块,又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碑林。 过去墓地的“风 水”,被孔子的后代视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勘测津浦铁路时,原计划经过曲阜,离孔林西墙很近。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连递几件呈文,说铁路将“震动圣墓”,“破坏圣脉”,使祖宗灵魂不得安宁。结果铁路到曲阜拐了个大弯,向西南绕行。如果没有这档子事,现在人们坐火车到曲阜游览,就不用先到兖州下车,然后改乘汽车了。</p> <p class="ql-block"> 孔林大门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进入孔林大门是一条长约1华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门楼叫“观楼”,俗称“二林门”。此门原是古鲁国城北门。大门到二门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类似古代城市建筑的月城。</p> <p class="ql-block"> 洙水桥由三座桥组成,左右为平桥,习惯称“东平桥”“西平桥” ;中间是单孔石拱桥,即洙水桥,桥宽6.6米,长25.24米 ,桥面呈拱形,意在遮住人们北望的视线,以体现孔子墓的深藏与庄严。</p><p class="ql-block"> 在洙水桥的南侧、孔子墓轴线最南端,有一座“洙水桥”坊。该坊为四柱三间石质结构,四柱是冲天八楞式,柱顶各有圆雕石兽(独角麒麟),仰天蹲坐。明间额坊雕刻 “洙水桥”三个正书大字,二次间浅刻二龙戏珠,造型简朴庄重 。此坊由山东巡抚陈凤梧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立,正面有“大清雍正十年重修”字样(是将原年款除掉后刻上,痕迹明显),西次间的石额枋和屋脊并石兽边柱在1951年修复时进行了更换 。关于坊上“洙水桥”三字,有说法认为是严嵩所书,但因建坊时严嵩地位并不显赫,此说法还待进一步考证 。</p><p class="ql-block"> 金代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编《孔氏祖庭广记》的孔林图中已有记载,表明其建于金代以前或金代。明弘治七年(1494年) ,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增设桥石栏杆,并在左右两侧添建两座平桥 。</p><p class="ql-block"> 洙水河原是周代为排洪护城而修建的人工小河,后流经孔子墓前,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人们将其与泗水并称“洙泗”,作为孔子思想发祥地的代称,也成为儒家文化的象征 。而且一般河水多从西往东流,洙水河却因曲阜地势东高西低(东面是群山,西面是平原 ),形成了自东向西流的独特景观,造就了“孔子坟前水倒流”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墓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清代重建。古代大凡地位显赫之人的墓葬,均有严格的葬制。此门凸显了孔子墓的神圣,表达了对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享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历代重修孔子墓前的重要附属建筑,是祭时摆放礼品及宣读祭文的地方。1950年,朱德总司令在此殿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p> <p class="ql-block">子贡手植楷:</p><p class="ql-block"> 传为孔子弟子子贡亲植。楷树,即“黄连树”。此树于康熙年间被雷击梵毁,仅存树干。康熙年间立碑建亭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乾隆驻跸亭:</p><p class="ql-block"> 乾隆一生多次到阙里祭拜先师孔子,亲祀孔子庙,诣孔林酹酒。此亭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拜谒孔子墓时的纪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 孔林内有孔孑祖孙三个特大的墓,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以示人衍兴旺。</p> 孔府 <p class="ql-block"> 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463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240 亩。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辈辈相衍。随着孔子谥号的追加,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也一再加封,到北宋至和二个(1055年)宋仁宗赐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达到顶点。这一封号自宋至民国初年延用长达880多年。“衍圣 公”是我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相当于五品官,元代升为三品,明代上升为一品文官,清代不仅班列阁臣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宫中御道上行走。当然历代统治者对“衍圣公”的抬举,主要的还是利用“孔子”这块招牌为自大的统治服务。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诏令“衍圣公”有权设置官 署,同时又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清代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建筑--孔府。 大门 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门两旁明柱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对联为清代文人纪昀手书。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上联中的“富”少一点(富),下联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状(章)。相传,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碰到写“富”字的影壁,把 “富”字去了点,并告知孔家“富”字有点不吉。此后,孔府凡书富字皆无点。这叫“宝贵无顶”。又传说乾隆时,纪昀为孔府书写门联,写到“章”字时数遍皆不 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醒后挥笔而书,果然气势不凡。这叫“文章通天”。</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世代尊荣,特别是朝廷的频繁赏赐,孔府积攒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约计3万多件,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宝。孔府还保存着数以 万卷的孔府档案,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p> <p class="ql-block"> 重光门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 年),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木构建筑。它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于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上悬挂着明世宗亲颁的 “恩赐重光” 匾额,因此得名。重光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所以又被称为 “垂花门”。由于它独立院中,将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故还有 “塞门” 之称。</p><p class="ql-block"> 这道门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悬浮术”:整个建筑不靠一砖一瓦与围墙连接,完全独立在院落中央。这种设计源自周代“天子外屏”的礼制,明清时期只有亲王级别才能拥有。最传奇的是明嘉靖年间,孔府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娶了严嵩的孙女,靠着这层关系,嘉靖帝特赐“恩赐重光”匾额,让这道门成为孔府与皇权交织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重光门在孔府众多建筑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孔府各建筑中的最高规制。如今我们还能看到门楣上方的五爪金龙纹样,这在古代可是要杀头的僭越之罪。但孔府凭着“天下第一家”的特殊地位,硬是把皇家元素融入了自家建筑,连乾隆皇帝来祭孔时都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重光门紧闭,只有在皇帝驾临、迎接圣旨、祭孔、婚丧等大典活动时才会打开。当它缓缓开启,仿佛是在诉说着孔府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那精美的木雕贴金花蕾,历经数百年依然栩栩如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重光门就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孔府无数的重大时刻,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大堂 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里面陈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仪仗等。北面靠墙的那些红底金字的 牌子,是封爵和特权的象征,俗称“十八块云牌銮架”。历代衍圣公持着这些牌子进京,可以畅行无阻。</p> <p class="ql-block"> 冷板凳,也被称为“阁老凳”,是位于孔府大堂与二堂相连接穿廊下的一对明代嘉靖年间留下的大长红漆木凳 。它背后有一个与明朝内阁首辅严嵩相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严嵩在明朝当权时,权倾一时,独断专横,排除异己,吞没军饷,做过不少坏事,后受到弹劾,失宠获罪。而他的孙女嫁给了当时孔子的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因此严嵩与孔府结成姻亲。</p><p class="ql-block"> 严嵩罪行被揭发后,为求免罪,专程跑到曲阜孔府,恳请衍圣公孔尚贤能到当朝皇帝面前为他求情。衍圣公深知严嵩父子奸权,作恶多端,不愿徇私情。严嵩到孔府后,经仆人禀告多时都不见回音,只能坐在穿堂厅内的红色长凳上等待,他急躁不安地坐等了一天,衍圣公始终未予接见。</p><p class="ql-block"> 严嵩只好无果而返,没过多久,他被朝廷查办,抄没了通过不义手段得来的家产,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死时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也没人前去吊唁 。</p><p class="ql-block"> 如今,冷板凳作为孔府内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遗存,警示着后人要以德为本,保持清廉的良好作风,也体现了孔氏后裔憎恶奸佞、为官清廉、不徇私情的品德。同时,孔府的“冷板凳”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干部政德教育的生动案例 ,和“戒贪图”等一起,作为儒家崇廉尚勤教育的历史符号,发挥着廉政教育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二堂 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和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屋内七块御制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手书的“福寿”碑,慈祥太后手书的“寿”字及松鹤图等。</p> <p class="ql-block"> 三堂 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和处理家庭内部纠纷、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屋内正中高悬的“六代含贻”匾额为乾隆皇帝手书,当时孔府六代同堂,此匾意 为六代人和睦相处,生活美满。 内宅门 是官衙与内宅的分界线。过去此门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否则严惩不贷,打死勿论。门两侧耳房内有几十人轮番值班,随时向外传递信息。</p> <p class="ql-block">避难楼</p><p class="ql-block"> 奎楼始建于明代,为孔府东路的高层建筑,取象于“奎娄”,奎楼翘然突起而像吉星高照。孔府用作藏放金银货币的金库。据说衍圣公及着属遇到危机情况也在此避祸,故俗称“避难楼”。</p> <p class="ql-block">戒贪图</p><p class="ql-block"> 孔府内宅屏门有一幅彩色壁画,名曰“戒贪图”。画中貌似麒麟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犭贪”,其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八仙”的宝贝。但它并不满足,仍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最后落得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p><p class="ql-block"> 该教学点通过三方面的内容来诠释戒贪的重要意义。第一戒贪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第二戒贪要保持清醒的道德理性;第三戒贪不能忽视制度的作用。作为领导干部在面对诱惑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贪腐所带来的危害,要克制诱感,遵守国家礼法,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 这可称它为戒惩石,具说是惩戒错者罚跪的,相当于现在罚跪的搓衣板。</p> <p class="ql-block">奇妙的榫卯</p><p class="ql-block"> “三孔”建筑中处处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工艺,它不废一钉一胶,却能让建筑构件牢固连接,这就是榫卯结构。榫卯是木构件之间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最主要的结构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利用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起到了不使用钉子就能加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p><p class="ql-block"> 后花园位于孔府后部,始建于明代中期。园中有假山、水池、花厅、凉亭奇石、盆景、石几、石凳,竹林古树点缀其间,占地一公顷,清嘉庆年间,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容重修时,置入铁陨石数块故,又名铁山园。</p><p class="ql-block"> 花园 孔府后花园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前后经过三次大修,占地50余亩。清嘉庆年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鎔重修时,将数块大型铁矿石置 于园内,又称“铁山园”。园内建有假山、喷泉、曲桥、花坞、亭以及敬花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等,环境幽雅,景色美丽。特别是已有400多 年历史的“五柏抱槐”一树五支,中生一株槐树,是花园内的一大奇景。 </p> <p class="ql-block"> 五柏抱槐典故起源与自然奇观,约400年前(明代),孔府后花园中一棵古柏被闪电击中,树干从树梢至根部裂为五瓣,但五部分均奇迹存活,远观似五棵独立柏树,故称“五君子柏”。</p><p class="ql-block"> 约200年后(清代),一颗槐树种子通过风力或鸟类传播,落入五瓣柏树中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渐长成茂盛槐树,形成“柏抱槐”的共生景观。</p><p class="ql-block"> 柏树裂而不死,得益于其强韧的生命力;槐树能在狭缝中生长,则因柏树根系为土壤提供了养分和支撑。</p><p class="ql-block"> 五柏象征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槐树代表“怀德”,整体寓意儒家思想包容与传承。</p> 孔庙 <p class="ql-block"> 孔庙,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鲁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后经历代王朝,特别是唐宋,以后不断整修、扩建,规模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占地六百多亩的古代杰出建筑。仅宋真宗元祜二年一次就曾建殿堂廊庑达三百六十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历时五年,耗银十五万余两。</p> <p class="ql-block">弘道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清朝雍正年间重修,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p><p class="ql-block"> “弘道”是一种担当精神。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因为她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价值系统。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中华先贤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伟大在不仅崇尚英雄更能不断产生英雄,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新担当。在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是我们对弘扬中华文化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p><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坊额由时任山东巡抚曾所题。“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保合太和,乃利贞”</p><p class="ql-block"> “和”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精神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就是“和谐”。儒家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主张 “协和万邦” “亲善友邻” 在处理家庭关系时重视“家和万事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又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自古就蕴含着提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正是在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浸润和感召下,使得56个民族之间能够和谐共生,相需以沫,多元并举,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为石柱铁梁。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下设栅栏门,左右接墙垣,坊高10.34米,圆柱上下两节,前后石鼓夹抱,两节相交处加石戗柱斜撑。</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三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棂星即灵星,又名天: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帝王凡祭天先祭棂星。表示祭祀孔子的规格如同祭祀天一样,尊孔如尊天。</p> <p class="ql-block">同文门</p><p class="ql-block"> 同文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是宋代孔庙的第一道正门。原名参同门,寓意参拜认同,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同文”二字出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意为统一语言、统一思想、统一文化,使整个人类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同文门”正是赞扬了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同文门的内涵体现在: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历史演进过程中,统一既是文化统一,也是政权作为、文化观念的认同。孔子“大一统”的思想,体现在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定基石。</p> <p class="ql-block">大中门</p><p class="ql-block"> 大中门是孔庙的第三道大门,金、元时期为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曾重修,清代重建,门上“大中门”區额系乾隆皇帝题写。门高9.5米,宽20米,进深7.5米,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顶,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脊檩下均施一斗三升斗拱。</p><p class="ql-block"> 该门原名“中和门”,后改为“大中门”,“中”是指儒家的中庸思想,“中”之前加“大”,更加强调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性。大中门教学点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主要包含度、时、和三层含义。在今天,对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身心的各种关系,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p><p class="ql-block"> 原名藏书楼,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而建。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墙倒屋不塌”的奇特现象</p><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奎文阁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杰出的抗震性能。清康熙七年(1668年),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8.5级的地震,史称“郑城大地震”这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一次最强烈的地震,其释放的能量约是唐山7.8级地震的11 倍。当时百姓描述“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在孔庙奎文阁前的一通石碑上也记载道“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但23米高的奎文阁能够安然无恙,岿然屹立。“三孔”古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辅以砖、石、瓦件。土木结合,木构架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达到了“墙倒屋不塌”的效果。因为木材的韧性强、取材方便、加工便利等特性,所以这类建筑的显著优点就是抗震性能好、设计灵活,且费用低、建造快。</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p><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位于孔庙第六进院落内,文阁以北,大成门以南,因有十三座碑享称“十三碑亭院”。其中南排八座,北排五座,这些亭子式样基本相同,均为方亭体木结构。在南排的八座碑享中,有四座为金、元时期建筑,即东起第三、第六座为金明昌六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所建,其余四座均为清代所建。北排五座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p><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内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每座亭内陈列着体积、形态不同的石碑,碑文由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文字镌刻,真、草、隶、繁书体俱全。碑文内容主要是皇帝对孔子追溢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孔子庙宇的记录极具史料价值。十三碑亭不仅记录了孔庙的历史,也是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见证,成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座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 <p class="ql-block">孔庙“钩心斗角”奇特景观</p><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院内,大成门房的一端插入了另一座房屋的两层屋檐的中心位置,这就是所谓的“钩心”。屋檐的左右四角相对,即所谓的“斗角”。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p><p class="ql-block"> 古代建筑师通过榫卯结构将许多木头组合成构件,形成上翘的飞檐,这种设计不仅不需要铁钉和粘胶,还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飞檐和斗拱的设计非常精妙,飞檐层层叠叠,相互交错,角角相对,展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设计不仅在结构上稳定地连接建筑中心,还在美观上尽量向外出檐延伸,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杏坛</p><p class="ql-block">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杏坛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天禧二年个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专门在孔庙院落内“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以此纪念并彰显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杏坛教学点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学习思想,讲述内容主要包括:儒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儒家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治理社会、执政为民,谋民生福祉;儒家学习的内容是“六经”;儒家学习的方法有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等。启示我们要加强学习,克服“本领恐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东西宽45.78米,南北深24.89米,高24.8米重檐九脊,周绕回廊,雕梁画栋,宏伟壮观。正面“大成殿”牌匾为清代雍正皇帝手书。大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殿内悬挂清代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等十余方牌匾。</p> <p class="ql-block"> 孔庙龙柱是中国大殿建筑中罕见的石刻艺术瑰宝,尤以曲阜孔庙大成殿的28根高浮雕云龙盘柱最为著名,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甚至超过故宫龙柱的规格,被视为儒家文化象征与建筑艺术巅峰。</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四周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其中前檐10根为深浮雕双龙盘绕,后檐及两侧18根为浅浮雕云龙纹,总计雕刻1296条龙。</p><p class="ql-block"> 龙柱采用深浮雕,每柱二龙对翔,中刻宝珠,云焰环绕,龙姿栩栩如生且无一雷同。浅浮雕八棱柱每面刻9条龙,鳞片细节清晰,展现明代徽州工匠的极致刀工。</p><p class="ql-block"> 龙柱始刻于金代,明弘治年间重修,清雍正火灾后重建,工艺水平被周恩来评价为“中国最好的龙柱”,超越故宫。</p><p class="ql-block">龙柱规格突破明清皇家禁忌,因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特殊地位而获历代帝王默许。</p><p class="ql-block"> 相传乾隆八次来祭孔时,龙柱都被红绫包裹,以防皇帝因“逾制”怪罪。有一次却遇大风将红绫括起,露出龙柱,而被乾隆看到,当时陪同的地方臣子慌忙说道,陛下是真龙天子,柱上是乡下野龙,不值一看,乾隆听后非常高兴,没有怪罪。</p> <p class="ql-block">圣迹殿</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存放孔子“圣迹之图”石刻而建,并因此币得名。殿内存有描述孔子一生主要活动的120幅石刻图画和晋、唐著名画家顾恺之、吴道子等所绘的孔子画像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寝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 年(1730年)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元官氏的殿,内设神龛及元官氏牌位。</p> <p class="ql-block">神庖</p><p class="ql-block"> 祭祀孔子前准备牺牲——猪、牛、羊的地方,现神庖为清初所建。1999年辟为曲阜汉画像石展馆,存放曲阜及周边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p> <p class="ql-block">土祠</p><p class="ql-block"> 为供奉孔庙土地神主之处,始建于金代,明弘冶火灾后重建,现建筑1988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家庙</p><p class="ql-block"> 原为孔氏后人私祭祖先之处,庙内现祀孔子夫妇、孔鲤夫妇、孔伋夫妇以及“中兴祖”四十三代文宣公孔仁玉夫妇。</p> <p class="ql-block">家谱碑</p><p class="ql-block"> 明立孔子五十世孙孔拂世系谱碑,形如石槽,收入孔拂十二世裔孙。</p> <p class="ql-block">崇圣词</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时为家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更名为“崇圣桐”,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p> <p class="ql-block">家谱碑</p><p class="ql-block"> 元天历二年立孔族谱系图碑,记述孔子至四十二世孙谱系。</p> <p class="ql-block"> 孔宅古井,相传为孔子当年的吃水井,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宋代时,人们以石砌井口;明代在高筑的井台四周修建了雕花石栏,并立“孔宅故井”石碑。清代时,乾隆皇帝曾先后9次到曲阜,其中5次到孔子故宅井“饮水拜师”,当地官员还在井西侧建“饮水拜师”的凉亭,内立“故宅井赞”碑。</p><p class="ql-block"> 井口的石栏雕刻精美,其东南角上有根莲花柱,用响石刻制,以掌击之,能发出悦耳的石磬之声。此外,栏上还有火焰望柱,敲击会听到明显的铛铛回声,而旁边相同的望柱却没有这种现象,十分奇特。</p><p class="ql-block"> 栏内井口北侧立有“孔宅故井”石碑,井西的凉亭内有乾隆御书的故宅井赞碑,碑上刻有“疏食饮水,曲肱枕之,既凊且渫,汲绳到之,我取一勺,以饮以思”,且四面刻字。</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多次到此“饮水拜师”,体现了对孔子的尊崇,也使孔宅古井成为尊师重教的象征,彰显了儒家文化中尊师的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鲁壁</p><p class="ql-block"> 鲁壁是为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鲋不忍书毁,便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这些经典著作免遭了一场劫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拆除原孔子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正是当年孔鲋所藏之书。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纪念孔鲋藏书,在诗礼堂后增建了一堵照壁——鲁壁。“鲁壁藏书”保护了中华文化典籍,鲁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承圣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孔庙东路的大门。明代重建,后多次重修。金代名“燕申门”。清雍正七年(1729年)诏改名为“承圣门”,有承继圣业之意。</p> <p class="ql-block">洪武碑亭</p><p class="ql-block"> 始立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闻重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完曲阜三孔后就驾车前往枣庄,到达枣庄市后住在薛城区,祁连山路的悦来宾馆。晚饭是在老家大碗牛肉汤吃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