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后”两面焦糊的一张苦饼之十二

步雄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许多“五零后”们有一种独特的逻辑习惯,有人管这叫做“苏氏逻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比如你说这碗面难吃,</p><p class="ql-block">他说“吃面不能片面强调口感,这个面馆价格公道你怎么不说。”</p><p class="ql-block">你说这碗面难吃,</p><p class="ql-block">他会说,“旁边那个店的面更难吃,你怎么不说。”</p><p class="ql-block">你说这碗面难吃,</p><p class="ql-block">他会说:“你自己做一碗试试,肯定还不如他呢”。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抬杠,而是好多“五零后”们惯常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有人管它叫做“苏氏逻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这篇网文堪称苏式逻辑的典型之作,其内容与文体都体现着作者的一番苏式情怀。其最精妙处是文中对于“但是”的使用,“但是”在文中成为一段不堪历史的修补剂,“但是”之后,岁月静好、人间坦途,一切都显得那么恰如其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0后的童年非常贫穷,但是他们的零食都是绿色食品,槐花、榆钱、马齿笕、野菜、芦苇根、柳树叶等等甚至可以成为全家餐桌上的美食。用冻红的小嘴吹去上面的浮土,用肮脏的小手擦擦表面的泥巴,就可以放心地大吃特嚼,品尝纯天然食品的醇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0后虽然经历了辍学,但是从小就是毛主席的红小兵、好孩子,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总是站在革命第一线。他们的小学生活简单而快乐,课本只有算术、语文,每本书三五毛。没有人请老师补课,课余也没有家庭作业。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摔元宝、弹球、跳绳、滚铁环、捉迷藏、抓坏蛋等等五花八门,不到天黑不回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0后童年时代虽然经历了社会动荡,但是他们的童年时代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少年时代的理想是做一名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青年时代的理想是找个好工作,娶个好老婆;中年时代的愿望是有自己的事业,孩子争气,家有贤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0后的幼年时代大多营养不良,赶上节粮度荒,逢年过节能够吃上一块肥肉真是一种享受,新衣、新鞋往往是几年的追求;但是50后的中年时代开始营养过剩,富贵病丛生,粗茶淡饭到头来还是成为一种时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0后虽然都经历过困难时期,生活拮据,但是他们从小热爱劳动,唱着歌曲去生产队麦地里拾麦穗,跟着大人去自留地里种庄稼;每天放学回家背起竹筐打猪草,将蝉蜕交给药店是儿时的第一笔收入。生产队的纸本是对劳动意义的最好诠释,饭菜里看见久违的猪肉是父母对孩子的最高奖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0后只有抬着父母进医院才懂得兄妹众多是多大的一个优势,看看自己的独生子女莫不为来日无援暗自担忧。50后们,你们辛辛苦苦了一辈子,要想开了,为自己活,保护好身体,有个好心态,你们与世无争了,该享清福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巧妙地用几个“但是”就把文章的能量属性进行了转换,比如用健康食品偷换了饥饿的概念;用大风大浪中成长弱化了一代学子辍学的严重后果;把世道多艰理解为多难兴邦;把社会动荡解释为激发出了人们的革命情怀。一段真实的历史便被罩上了一种浓浓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雾霭,它混淆了客观历史的社会评判标准,逃避掉了对这段历史的客观讨论和理性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失掉了史鉴功能的历史叙述人为的把曲折发展的历史偷换掉了,让后人难以进行探讨性、研究性、批判性的借鉴。类似这样的文章很多,很多就出自于“五零后”们之手,他们并非都是历史的虚无主义者,大多仅仅是一种价值观的下意识表达,这大概起源于他们幼年教育的根深蒂固,其苏氏逻辑应用已经熟练到从自觉到下意识的程度。这种逻辑在他们的手里就像一把剖丁解牛的无影神刀,无论多么坚韧异常的皮毛,无论多么纠缠不清的肌肉骨骼组织,在这把神刀前面马上就变成一堆红里白、白里红,似是而非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易中天说:“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是思维与价值观的巨大鸿沟。”逻辑学就是真正能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有了它,人们不难发现历史、政治以及其它人文学科中的逻辑错误,它可以避免陷入语言情绪陷阱的“苏式逻辑”。否则只能是:你跟他讲事实,他跟你讲立场;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态度;你跟他讲问题,他跟你谈大局;你跟他谈是非,他跟你讲一分为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