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中山堂

翔子 摄影

<p class="ql-block">北京中山堂</p><p class="ql-block">位于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内,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 </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社稷坛拜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社稷坛祭祀时遇风雨行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曾在这里进行了十天的停灵公祭。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首任北平市市长何其巩将此殿重新大修后正式更名为中山堂,并亲自题写“中山堂”匾额,中央公园也改名为“中山公园”。1938年3月,北平沦陷,伪北京市公署根据“新民会中央指导部”的公函,曾强行将中山堂改名为“新民堂”。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又将大殿恢复为“中山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8月9日,北平市各界代表齐聚中山堂召开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毛泽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1949年11月开始中山堂及戟殿正式交由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北京市政协前身)管理。1955年4月26日北京市政协成立后,这里成为对外的一个窗口,也是进行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年孙中山先生诞辰和逝世纪念日都会在此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1988年中山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规模与布局:大殿宽五间,进深三间,台基高0.87米,建筑面积为950.40平米。采用歇山黄琉璃瓦屋面,殿外饰以金龙和玺彩绘,建筑内部不做天花吊顶,所有梁架全部外露,并采用青绿点金彩绘,殿内满铺桐油钻生方砖,海棠花窗饰给大殿增加了艺术的美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拜殿是社稷坛中轴线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据《北京古建筑》记载,“自建造以来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为古老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中山堂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是孙中山先生停灵和举行公祭的地方,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的召开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教育意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山堂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向公众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精神,以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中山堂的建筑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精美的建筑装饰和独特的建筑结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格言亭</p><p class="ql-block">是北京中山公园内的一座西式圆形八柱亭,位于公园最北端,隔筒子河与故宫西南角楼遥遥相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造背景与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建造时间:格言亭始建于1915年,由时任总统府咨议的雍涛(雍剑秋)出资所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建造目的:建亭目的在于既可规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位置变迁:该亭初建在南门内约40米处(南门喷水池处),因建“保卫和平坊”,1918年将此亭移建到北坛门外路中央处,靠近筒子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字迹变化:1955年8月,公园奉令将八根石柱上的字迹全部磨掉,从此,格言亭变为无言亭。改革开放后,维持了磨损后的亭柱样貌,并在旁边立牌介绍格言内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整体风格:格言亭为白石筑成,直径6.6米,高约8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是全园唯一一座西洋式亭子。亭外四周有栏杆围绕,亭子下边是八根方形石柱,而二层顶部的石柱则是圆形的。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格言内容:原本八根石柱上刻有历代先贤的格言警句,如“朱子之言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等,这些格言寓意多为治病救人,故又称药言亭或药石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格言亭作为中山公园的一处重要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虽然石柱上的格言字迹已被磨掉,但通过旁边的介绍牌,游客仍能了解到这些古代名人格言的内容,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了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教育意义:这些格言所蕴含的思想,如忠诚、宽恕、诚信、勤奋等,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修养品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