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 《我在阳朔的第三天》作者浮萍</font></b><br></h1> <h1> 阳朔,环城皆山也。诸峰之山,山山有名,总称之为“碧莲叠翠”。从城北面数起,为首一山,便是龙头山。它突出江滨,气势雄伟,山壁丹黄。左与北麓山相邻,右接阳朔古城墙的滨江大道,西与都荔山毗连,两山之间的厄路通往兴坪古镇。都荔山右有双峰并列,平地齐起,为羊角山。与都荔山相连的天鹅山,其左面是螃蟹山,螃蟹山左是玉姑山,再稍左是画山,画山又与龙跃山相连。接着便是香炉山、马鞍山等。马鞍山与碧莲峰相接,中开一路名低厄,桂荔公里由此通过。</h1> <font color="#ed2308">2025.04.15晨摄于阳朔大桥</font> <font color="#ed2308"> 2025.04.15上午摄于阳朔公园</font> <h1> 这众多的山峰,如一片片莲瓣,环拱成一朵秀丽的莲花,阳朔城正居于莲花的中心。可谓:峰峰皆如莲花瓣,处处花丛住人家。过碧莲峰,依次乃是龙脊山、白鹤山。白鹤山横截漓江,迫使漓江转弯改道。因江水的阻隔,自古交通不便。直到1977年,阳朔人民开山炸石,奋战了几个月,建起了一座双拱横跨漓江的水泥桥,称之阳朔大桥。此桥不但方便了南北交通,还成为一处观景胜迹,是欣赏碧莲倒影的最佳处。</h1> <h1> 2025年04月15日(抵达阳朔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阳朔大桥,清晨五点五十分拍下了第一张照片。照片里,那朦朦胧胧的远山,那静谧沉睡的城市,还亮着几盏属于夜的灯光,为黎明的晨曦平添了些许幽深神秘的色彩。近观阳朔大桥,设计精湛,桥栏上镶嵌着四十余块阳朔风景的浮雕,凹凸起伏,神态逼真。极目东望,参差的群峰如游龙,高高的峰尖直指苍穹。投影在漓江碧波之中的山峦,与绿树翠竹交相辉映。鱼游天上餐云霞,树倒波心濯zhuó晨光。</h1> <h1> 桥悬卧波枕清流,倒影咫尺千寻幽。在风光摄影中,倒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画面增添感染力并带来视角快感,使风景的部分图案得以延伸和重复,增强风光摄影的表现力,扩大表现范围。而日出日落的景象更是从古至今人们心中极富诗意的自然美景。“日出江花红似火”“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佳句不胜枚举。然而日出日落的光线变化很快,拍摄的最佳时间段很短。那天我们在阳朔大桥上,从六点二十分金色的霞光初现,至六点五十五分那火红的圆球冲出山巅,拍摄持续了约半个小时。</h1> <h1> 渔舟和水鸟,本身就是山水的组成部分,有了它们的加入,画面更添几分诗情和浪漫。在我殷殷地期盼中,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由远及近,驶入过来。快速行驶而激起的水的波纹,如同大鹏鸟凌空展翅翱翔于万仞高空之上的两翼。这时,太阳还迟迟未舍得现身,黎明的霞光正炫耀着它的彩衣,将红、黄、橙、紫那绚丽的光芒洒向天际,射入江面,衬着岸上的绿野和水中的渔舟。淡妆浓抹总相宜,美极了!</h1> <h1> 桥的对面,又是另一种山景。碧莲峰、寿星峰、古榕峰、东华峰、独秀峰与卓笔锋,互为相对,各具特色。寿星峰苍劲老迈,古榕峰魁梧高耸,卓笔锋尖如狼毫,东华峰如凤凰展翅,独秀峰平地兀起,碧莲峰青秀雄奇,合称为“六峰争艳”。而碧莲峰则为群峰之冠,岸上水里,形影双双,如同一枝硕大的含苞待放的并蒂莲花,在粼粼波光里徐徐绽放。与碧莲峰遥遥相对的卓笔锋,倒映水中,形如一枝饱蘸墨汁的巨笔,笔尖直指云霄。如清人诗云:“东方何事吐豪光,霜颖千寻插碧苍,留待抢魁真妙手,一挥天地大文章。”</h1> <h1> 日出过后,八点左右,与桂林影友劳一凡告别之际,特意请他为我们(济南影友王宁)拍了合影,阳朔天下独绝的奇山秀水,游伴与我“携手日同行”的美好记忆,浓缩在这方寸之中,也留在了我心的深深处。返回后去了阳朔公园。公园距离我们住的酒店很近,穿过几条窄窄的小巷,一路寻问,十点左右,从公园的北门进入。公园始建于1915年,原名寿阳公园,占地数百亩,竹木茂盛,兰桂芬芳。园内三山鼎立,双月溪碧波环绕,小桥亭阁点缀其中。在繁华的市区,有这么一处融自然山水入园的胜境,实乃游人之幸也。</h1> <h1> 公园有两个园门。大门上方刻有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手书“阳朔公园”四字,北门在来仙洞附近,刻有著名画家陆俨少手书园名。独秀峰就在大门的入口处,于公园外的马路上也能拍到它的身影。它平地独立拔起,山顶中平,四周皆是悬壁。壁缝间藤萝随着螺旋形的石纹向上蔓生。山体为石,形似玉柱,壁如浮雕,上有放鹤亭。山不高,因城中高楼大厦林立,自然也就没有了昔日那“直扶红日向天中”的感觉了。游伴仅用了十分钟左右就独自登上了山顶,听她说,远处的景致都被近处的树木所遮掩。故另两山与岩洞我们都未攀登和进入。</h1> <h1> 屏风山距独秀峰仅三百余步,平地突起,崖峭岩曲,石壁丹黄,山色如黛。山腰有一块高丈余的大石,如人直立,名西郎山,亦称仙人石。与郊外的东郎山(俗称人仔山)兄弟相称。沿石径登山,山壁刻有“特立独行”四个大字。岩口有“曲致”石刻。会仙亭旁有二巨石,分刻“蹲虎”与“天池”二字。天池石顶如盘,因盛雨水不涸而得名。再经“仰之弥高”“上穷碧落”“西山晚照”(阳朔八景之一)的摩崖石刻至山顶。悬崖处有卧云亭。依崖俯瞰,犹如置身云中。一泓清溪迂回公园内,重楼复阁清幽境,人家都在画图中。</h1> <h1> 钟灵山距屏风山二百多步,山空洞多,有龙洞、南熏洞、碧莲洞等八岩洞,彼此相通,形态各异。山下龙洞洞口刻“洞分八门,勾连曲畅”(徐霞客)洞内有一吊石,从顶壁直抵地面,称为石柱。南熏洞洞口宽敞,洞壁上刻有“寿阳公园记”摩崖,叙述寿阳公园的得名及修建始末。从南熏洞岩道前行,可通碧莲洞。洞口高大,岩外一片草地,出洞百米便是桂荔公路。逸仙桥附近的来仙洞,隐在翠竹深处,洞口呈三角形,岩左有四处摩崖。其中明代阳朔知县李杜《来仙洞记》,明广西巡抚总督吴文华《来仙洞》诗等。洞内大厅可容百余人。</h1> <h1> 此时我们离开家已经八天了,连日的早起晚归,奔波游览,略感疲惫。“偷得浮生半日闲”,决定放下了沉重的相机,手机打卡阳朔西街。下午四点多,我们离开酒店,溜溜达达、优哉游哉地向着“益田西街”走去,享受着逛街的快乐慢时光。桂花桥、双月桥下水流潺潺;榴莲酒、螺蛳粉、五福龙虾、东北锅包肉,商品小吃琳琅满目。吃着酥酥的甜甜的桂花糕,随意觅一处茶铺,品茗歇脚,把玩着那“囊藏千载民俗意,香续万秋文化根”的香囊,蹭拍古装妆造的美女游客……悠然地走在西街上,找寻着自己的最爱。</h1> <font color="#ed2308"> 阳朔西街四张均为手机拍照</font> <h1> 阳朔西街始建于1674年,它东临漓江,西对膏泽峰,直面东岭,旁倚碧莲峰,宽约八米,长约八百米。路面用本地产的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两旁是清代遗留的低矮砖瓦房,白墙红窗,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据说早期的西街没有现在这么长,得名于其地理位置。阳朔县城在元代筑建石头城墙后,以县衙前街为署前街,与从东到西的一条横街相接,往南至碧莲峰下的一段则为小巷,东边一段通漓江边城墙,与南街相接,后来把这一带通称为十字街,向西的一段则称为西街。</h1> <h1> 翌日,我就要离开这里去桂林了。纵有万般不舍,却终需一别。走的时候,心中喃喃自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阳朔短短的三、四天里,乘兴而来,满载而归。玩得高兴,拍得尽兴。仰首是一幅画,俯首是一首诗,收益颇丰。在阳朔短短的三、四天里,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只小小的蜜蜂,飞在那青山绿水之间,酿造着自己退休后闲适、惬意又丰富多彩的生活。</h1> <h1><font color="#ed2308">作者:浮萍(2025.07.22)<br></font><font color="#ed2308">摄影:浮萍(2025.04.15)<br></font><font color="#ed2308">拍摄地点:阳朔<br></font><font color="#ed2308">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font></h1> <font color="#ed2308"> 2025.04.15摄于阳朔大桥</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