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仲夏的北京香山,蝉鸣裹着草木的清香漫上山道。从北门入园时,古朴的门楼正浸在晨光里,门楣上新题的对联笔力遒劲:“香界彩墨传春讯,古刹苍松织碧云”,横批“福缘胜境”,字里行间透着鲜活的生气,倒与这盛夏的绿意相映成趣。穿门而过,暑气仿佛被挡在了墙外,只余下树影婆娑。</p> <p class="ql-block"> 北门城关大红对联整体展现了香山的自然美景与人文特色,传递出愉悦祥和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沿阶而下,眼镜湖便在眼前铺展开来。两汪碧水像嵌在绿丛中的镜片,中间的石拱桥是天然的镜架。最妙是湖边的水帘洞,山泉从岩缝间涌出来,顺着叠石层层跌落,溅起的水花带着沁凉的湿意,给闷热的天气添了份清爽。</p> <p class="ql-block"> 香山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接待六世班禅进京祝寿而建的藏式佛教寺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东北部。该庙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筑风格融合汉藏特色,布局参照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采用“白台在前、红台在后”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 昭庙是乾隆为六世班禅专程从西藏来京祝寿而建的行宫之一,与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北京西黄寺共同构成班禅驻锡体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九月正式开光,六世班禅曾在此主持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 昭庙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存琉璃牌楼、御碑亭等修复建筑,红台及主殿遗址尚待修缮。历史上曾作为静宜女校、红十字会等场所使用,现为香山公园重要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月十七日,六世班禅率领2000多人从西藏扎什伦布寺出发。经过六千公里的长途跋涉,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抵达承德,同年九月初二抵达北京西黄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贝丹西藏地方杰出的宗教领袖,为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分裂,抵制外来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二日下午,六世班禅因患天花治疗无效在京城黄寺圆寂,享年42岁。</p> <p class="ql-block"> 香山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历史上曾有丰富的文物记载。据清朝文献记载,乾隆皇帝在昭庙内赠给班禅大师金手杖、金如意、珍宝饰品等。庙内陈设的佛像供器有2万多件,其中金银珠玉佛像塔龛就有1000多件;皇帝大臣书写的画匾、法帖、挂轴、经卷近6000件。</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1860年、1900年昭庙先后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焚毁,大量文物被毁,只留下红墙、琉璃牌坊和琉璃塔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曾耀武扬威地站在寺庙的香炉之上,那嚣张的姿态,赤裸裸地暴露了侵略者贪婪而残暴的豺狼野心。香山琉璃塔本是精美的建筑瑰宝,却也在这场浩劫中未能幸免,被付之一炬,留存下的残垣断壁,无不诉说着被焚毁后的惨烈与凄凉,成为那段屈辱历史的无声见证。</p> <p class="ql-block"> 香山昭庙的琉璃牌坊,为四柱三间七楼式,堪称清代琉璃建筑的典范。牌坊正反两面,分别镌刻着乾隆皇帝的御笔题额——“法源演庆”与“慧照腾辉”,尽显皇家气派。周身的琉璃饰件色彩明艳如初,黄绿釉色交织出庄重华美的韵律,其上雕刻的瑞兽、缠枝纹等图案细腻繁复,刀法精湛,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古匠的巧思。作为北京现存十座琉璃牌坊中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昭庙佛寺的外门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分别为“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极具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香山昭庙白台残垣上修复的殿宇是清净法智殿。屋顶形制独特:殿顶采用鱼鳞贴金铜瓦,这在国内较为少见,重新贴金后,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异常壮丽。目前该殿尚未开放参观,游客只能从远处拍照观赏。</p> <p class="ql-block"> 从昭庙两侧的小门步入,石砌的门洞浑然一体,不见半分木构。刚踏进门内,便有沁凉的气息漫过来,驱散了仲夏的燥热。若在此处轻唤一声,回声便会在石洞里悠悠荡开,带着几分空濛的回响,久久不散。这两道石门,正是通往昭庙第一层院落的通道,引导着游人一步步走进这片秘境。</p> <p class="ql-block"> 穿过石门洞进入昭庙,眼前豁然开朗。整座院落修葺得整洁雅致,青石板路不染纤尘,周遭的墙体新补的砖石与旧迹相融,透着几分岁月打磨后的温润。院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古朴的碑亭,飞檐翘角覆着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 昭庙内的六韵碑亭为八方重檐式,顶覆镏金铜瓦,飞檐斗拱间饰有龙、凤等走兽,亭内立工字形石碑,整体呈现出汉藏融合的皇家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六韵碑亭不仅记载了乾隆皇帝阐述的昭庙兴建初衷与营造历程,更留存着他所作的《昭庙六韵》一诗。其中“黄衣宣法雨,碧嶂散天花”一句尤为隽永,既点出六世班禅在此传法的庄严,又以“法雨”“天花”的意象,将佛法的普惠与香山的灵秀相融,道尽了这座庙宇承载的宗教意涵与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 从昭庙出来,踩着青石板路往山上游走,不多时,琉璃塔便在绿树间露出身影。这座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的塔,是汉藏建筑风格交融的典范——七层八角的楼阁式密檐矗立半空,30米高的实心塔身沉稳大气,金黄与翠绿的琉璃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早已成了香山公园辨识度极高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琉璃塔全名是“琉璃万寿塔”。直插云端的琉璃塔刺破浓荫。七级八角的塔身嵌满琉璃,八十座佛龛在光影里明明灭灭,檐角铜铃被山风拂动,叮咚声穿过树叶的缝隙,竟有了种穿越时空的悠远。塔下回望,整座昭庙藏在浓绿里,新修的红墙与百年的古柏相映。</p> <p class="ql-block"> 站在琉璃塔平台俯瞰,昭庙全貌尽收眼底。大红台上,胜因殿曾巍峨矗立,却于八国联军侵华时遭焚毁,如今只剩台基在草木间默立,依稀可见往日轮廓。</p><p class="ql-block"> 据传胜因殿已列入修复计划,其旁四座平顶建筑也将同步焕新。待这些建筑复原,整座昭庙脉络便会贯通,游人或可完整领略这座汉藏合璧建筑群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昭庙外围的红墙早已斑驳,墙皮剥落处露出深浅不一的底色,像时光漫漶的笔触。墙下厚重的石基深深嵌在土里,台阶的棱角被岁月磨得温润,偶有裸露的城砖带着青灰色的古意,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经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图片与文字内容参考自香山昭庙的展板介绍及网络资料,在此谨致以诚挚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