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连接的一座城—致敬邬达克

张水荣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我们参加维京游轮多瑙河之旅,到中欧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五国旅行,匈牙利是第一站。我们匈牙利首都在布达佩斯呆了五天,是这趟旅行中逗留时间最长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布达佩斯是座美丽的城市。布达佩斯的美,美在多瑙河。多瑙河宽阔悠长风平浪静,孕育了河东布达老城雄浑刚健、河西佩斯新城秀美多姿。布达佩斯的美,美在两岸城池洋洋洒洒,城市建筑美轮美奂。欧洲人赞誉布达佩斯是多瑙河一颗璀璨明珠,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多瑙河东岸的老城布达,依山傍水气势恢弘,历经沧桑雄健依旧。</p> <p class="ql-block">多瑙河西岸的佩斯新城景色秀丽风光迷人。国会大厦更是美得不可思议,让人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国会大厦的总建筑设计师 是 IMRE STEIDL (1839–1902) 。他和设计团队的巨幅照片陈列在国会大厦的一个专门展厅里,供世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在布达佩斯的那些日子里,我喜欢坐在酒店大堂看对岸的国会大厦。这座伟大的建筑真是神来之笔,创造这个神来之笔的建筑大师青史留名。</p><p class="ql-block">由此,我想到了上海的邬达克。</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是匈牙利建筑师,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1918年至1947年的三十年间,他在上海设计了包括国际饭店、武康大楼、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宏恩医院、吴同文住宅(上海绿房子)等65个著名建筑。邬达克设计的65个项目中有25个被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从他的各种建筑风格中,我们可以找到这座神奇大都市的真实生活,所有这些都是上海国际特色的真实体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邬达克在上海名满天下。</span></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在匈牙利接受了良好的建筑师专业训练,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工程学院,并在1916年获得了建筑师资职。可是生不逢时,欧洲一战爆发。当年邬达克年被征加入奥匈帝国军队,到匈牙利北部前线作战,在俄罗斯东部城市柏力(Knabarovsk)战役中被俄军俘虏,流放至西伯利亚。原以为自己的命运就会终结在苦寒之地西伯利亚了。邬达克心有不甘从西伯利亚逃脱,用一张俄罗斯假护照流亡到中国哈尔滨,最终在1918年展转来到上海。彼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和平年代,世界资本大举进入上海市场,摧生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邬达克不失时机抓住机会,在上海落地生根,开创出自己建筑设计生涯的辉煌篇章。从1918年到1947年的30年间,邬达克在上海的设计作品达六十五个”,这六十五个作品中,属于上海市首批优秀近代建筑的就有五个,属于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第二批保护单位的有八个,属于第三批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的有四个,这些优秀建筑占了他全部设计作品的四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布达佩斯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寻找邬达克在匈牙利的踪影。为此专程到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参观,想看看有没有邬达克的史料,结果一无所获。我也向匈牙利当地的导游打听,他答复我匈牙利人并不知道邬达克。</p> <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回宾馆,看到路边这幢建筑似曾相识,琢磨半天,感觉它与上海武康大楼有些相似,而武康大楼的设计师就是邬达克。或许邬达克的设计灵感就是来源于布达佩斯的这幢建筑。</p> <p class="ql-block">建成初期的武康大楼(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位于上海徐汇区武康路、淮海路、天平路、余庆路等多条马路的交汇处,闹中取静,属于上海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武康路始建于1907年,最初名为福开森路( Route Ferguson),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的名字命名。1843年上海开埠,20世纪初正处于开埠后的快速发展期,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武康路所在的区域成为了西方侨民的聚居地之一。漫步在武康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风格独特的建筑。它们融合了欧洲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从法国文艺复兴式到西班牙式,仿佛是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是武康路上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上海武康大楼,曾用名诺曼底公寓,邬达克设计。位于淮海中路1850号,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p><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建筑面积9275平方米,楼高八层,总高30余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武康大楼采用了欧洲新古典主义设计理念,这是20世纪初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整体造型优雅庄重。武康大楼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船型设计,犹如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轮船,象征着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伫立在上海闹市区的五岔路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上海的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曾经金融和文化界名流的居住地,见证了上海从民国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武康大楼成为上海一个旅游网红打卡地,反映了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日益高涨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作为武康大楼的设计师,邬达克声名鹊起,成为上海城建史上的风云人物。</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武康大楼设计手稿(局部,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外立面。</p> <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电梯间大堂。</p> <p class="ql-block">大光明大戏院位于南京西路216号,由邬达克操刀设计,它是邬达克设计风格由传统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风格转变的代表作。设计方案与基地完美结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螺丝壳里做道场” 的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十分贴合上海人讲求实惠又崇尚新潮的社会心理,</span>充分显示了邬达克作为优秀建筑师的专业素质与深厚功底。</p><p class="ql-block">除了放映厅,电影院内还设有咖啡馆、弹子房、舞厅等娱乐场所,为观众提供了全方位的休闲体验。在上世纪30年代,大光明电影院作为首批影院之一,同步放映了好莱坞原版片,引领了整个城市的摩登风潮,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是上海滩最大、最摩登、最知名的电影院,并赢得了 “远东第一影院“ 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大光明大戏院是邬达克在上海设计作品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大光明大戏院的设计和建成,表明邬达克对商业建筑设计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定位。大光明大戏院在高楼林立的南京路,只有三层楼高的电影院要想脱颖而出绝非易事。邬达克最后在大光明大戏院南立面上增加了一个高达30米的玻璃灯塔,就成为点睛之笔。灯火通明的夜晚,半透明的塔体在深色远处大楼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座灯塔成为大光明大戏院的一个耀眼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影院外立面(上),影院大厅(下)。</p> <p class="ql-block">2008年,大光明电影院启动了整体修复工程,旨在重现其20世纪30年代最辉煌时期的风貌。修复后的电影院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韵味,更增添了现代气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影。</p> <p class="ql-block">影院大厅宽敞明亮,轩然大气。</p> <p class="ql-block">大光明电影院的灯塔(GRAND THEATRE)是其醒目标志。灯火通明的夜晚,半透明的塔体在深色远处大楼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洋行在1930年至1933年间建成的电影院除了大光明大戏院以外,还有浙江大戏院、卡尔登大戏院(Calton Theatre,1932年)、辣斐大戏院(Lafayette Theatre1933年)等,还参与了虹口大戏院、上海大戏院的改装工程。</p> <p class="ql-block">四行储蓄会花园饭店(Park Hotel),今国际饭店,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p><p class="ql-block">中国大城市中,1900年以前建筑一般都只有二、三层,最高不超过四层,1900年以后,开始出现了五层、六层,并运用了电梯,而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遍布中心城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使上海城市的地价迅速提高,在本世纪初的30年中,上海租界中心区的地价增长近10倍,这种地价的飞速增长是近代建筑在二、三十年代向高层发展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整个1910年代在上海的劣质地基上至多只能造六层高的楼房。二十年代末,上海开始出现十层以上高层建筑。三十年代以后,钢砼框架结构和轻钢框架结构在上海被更为普遍地应用,在此基础上高层建筑发展更加迅速。1934年12月底83.8米的国际饭店的建成无疑把上海的房地产业、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树立了一个里程碑。</p><p class="ql-block">在上海这种软弱地基上盖摩天大楼,技术问题是最关键的。国际饭店采用桩基,蒸汽机打桩,桩头均为圆木美松,每根钢柱之下打五根梅花桩,桩径35厘米,最长的桩达39.8米,相当于大厦地面总高的一半。由于桩又密又深,确保了在近代上海高层建筑中国际饭店大楼的沉降量是最小的。</p> <p class="ql-block">国际饭店占地1179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楼高24层(地上22层,地下2层)。邬达克提供的设计几乎满铺整个基地,整幢大楼一落到底不设裙房,以显得更加高大。平面呈哑铃状,垂直于南京西路,哑铃的两个端部分别在上部收成塔楼,沿南京西路这部分塔楼形成致高点。这样的布局使建筑既可拥有尽可能多的使用面积,又能争取最高的高度,使临街面体型更加高耸挺拔。</p><p class="ql-block">国际饭店的设计和建成就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来说,应当是邬达克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从1934年直到1980年代初的半个世纪,国际饭店一直是全上海最高的楼宇,也是上海的标志。建成之初,国际饭店就有“远东第一高楼”的美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就是这个神话的缔造者。</span></p><p class="ql-block">国际饭店为上海带来巨大国际影响,设计师邬达克因此被载入上海城市建设史册。</p> <p class="ql-block">国际饭店当年施工现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4年国际饭店开业广告。</p> <p class="ql-block">透过一张张三、四十年代老照片,那些逝去的风情,既便在老相片中发黄,仍一望可知她当年风华正茂,风头无两。</p><p class="ql-block">上述老照片来自国际饭店历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国际饭店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物。在全市各方位进行测量时,都能够看到上海国际饭店楼顶的中心旗杆,即将之作为参考物。九十年代,上海国际饭店在大堂设立了“上海城市坐标原点” 标志,安放了原点铜盘。</p> <p class="ql-block">现在,上海国际饭店大堂的中央有一个白色大理石环绕的金属圆盘。上面有一幅上海地图,正中心有个红点,就是上海国际饭店所处的位置。红点忽明忽暗的闪动,如同心脏搏动的节奏,它就是"上海之心"。</p> <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为统一上海的平面坐标系统,当时的上海市地政局对全市进行测量.测量以国际饭店楼顶中心旗杆为原点,由此确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1997年10月,国际饭店内部改造时,在大堂设立了“上海城市大地坐标原点(副点)” 标志,向社会开放,供游人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十一年后今天的国际饭店,风度气韵依然如故。国际饭店在上海的地位稳如磐石。</p> <p class="ql-block">作为建筑设计师邬达克是有天赋的,对各种建筑类型的把控精准到位;他又是勤奋的,30年间完成了65件作品,品类之广、数量之多,是罕见的。</p><p class="ql-block">建筑类型来看,邬达克的作品从住宅到各种公建涵盖了十个大类:</p><p class="ql-block">一、住宅:</p><p class="ql-block">1.万国储蓄会霞飞路公寓(1924),</p><p class="ql-block">2.邬达克自宅(1922-1926),</p><p class="ql-block">3.爱司公寓(1926-1927),</p><p class="ql-block">4.哥伦比亚住宅圈(1928-1931),</p><p class="ql-block">5.孙科住宅(1929-1931),</p><p class="ql-block">6.斜桥弄巨厦(1931~1932),</p><p class="ql-block">7.爱文公寓(1931~1932),</p><p class="ql-block">8.番禺57号自宅(1931),</p><p class="ql-block">9.达华公寓(1935~1937),</p><p class="ql-block">10.吴同文住宅(1935~1938);</p><p class="ql-block">二、大戏院:</p><p class="ql-block">1.虹口大戏院改建(建筑年代不详),</p><p class="ql-block">2.浙江大戏院(1929~1930),</p><p class="ql-block">3.大光明大戏院(1931~1933),</p><p class="ql-block">4.上海大戏院改装(建筑年代不详),</p><p class="ql-block">5.卡尔登大戏院(1932),</p><p class="ql-block">6.辣斐大戏院(1932-1933)等等:</p><p class="ql-block">三、医院</p><p class="ql-block">1.宏恩医院(1925-1926),</p><p class="ql-block">2.宝隆医院(1925-1926),</p><p class="ql-block">3.西门外妇儒医院(1926~1928)等等:</p><p class="ql-block">四、银行:</p><p class="ql-block">1.美丰银行(1920),</p><p class="ql-block">2.汉口路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1926~1928)等等:</p><p class="ql-block">五、教堂:</p><p class="ql-block">1.焉息堂(1925),</p><p class="ql-block">2.沐恩堂(1929~1931),</p><p class="ql-block">3.德国礼拜堂(1931~1932):</p><p class="ql-block">六、办公楼:</p><p class="ql-block">1.方西马大楼(1924~1926,1997年拆),</p><p class="ql-block">2.广学会大楼(1930~1932),</p><p class="ql-block">3.浸信会大楼(1930一1932)等等:</p><p class="ql-block">七、旅馆:四行储蓄会二十二层大楼(国际饭店)(1931~1934):</p><p class="ql-block">八、工厂:</p><p class="ql-block">1.上海啤酒厂宜昌路厂房(1933~1934),</p><p class="ql-block">2.上海皮革厂方案(1927),</p><p class="ql-block">3.闸北水电厂(在吴凇,1927~1928);</p><p class="ql-block">九、学校</p><p class="ql-block">1. 南洋公学工程馆(1931),</p><p class="ql-block">2.中西女塾景莲堂(1935),</p><p class="ql-block">3.朝阳路圣心女子职业学校新校舍(1936),</p><p class="ql-block">4.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圣心女子小学(1938),</p><p class="ql-block">5.俄罗斯天堂学校男生宿舍(1941)等等:</p><p class="ql-block">十、俱乐部</p><p class="ql-block"> 1. 美国花旗总会(1923~1925),</p><p class="ql-block">2.美国乡村总会(1936)等等。</p><p class="ql-block">在沪三十年,尤其是三十年代的八九年间就有这么多优秀作品,而且这些作品无论从建筑类型还是从投资规模上来看都足以令人瞩目。相对于公和洋行(上海外滩公共建筑群设计者)设计的严谨、古典、矜持,邬达克的设计因其种类繁多,形式活泼、随俗、摩登、亲切,而更贴近于市井生活。如果说公和洋行设计的外滩建筑多属上海的脸面、橱窗,那么邬达克的设计作品则多属上海的手足、家什,其丰富多采的设计风格更是这个城市国际化性格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焉惜堂,拜占庭式穹顶。</p> <p class="ql-block">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新古典主义。</p> <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西藏中路的沐恩堂,哥特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不是某种建筑风格,不能与世界建筑史上的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等与历史分期相关的建筑风格归于一类,而是一种总体建筑风格的表述,一种几乎集各种风格之大成的建筑风格,概括起来讲, 就是注重功利、追求时尚; 中西合璧, 兼容并蓄。这正是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大气谦和内在特质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的设计生涯长达三十年,历经美国克利洋行供职(1918-1925) 和自主创业(1925–1947)两个时期。他的建筑事业走过了从初露锋芒1918–1925),逐渐走向成熟(1925–1930),最后达到鼎盛(1933–1947)的三个阶段。他的设计理念也从古典复兴主义转向现代先锋派风格。在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上海城市发展中开创了邬达克时代。</p> <p class="ql-block">拉斯洛 邬达克,1893年1月8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拜斯特尔采巴尼亚,今斯洛伐克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p><p class="ql-block">这是他幼年时的照片及出生档案。</p> <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的邬达克与他的父母亲及三个妹妹。</p> <p class="ql-block">1922年6月,邬达克与吉塞拉结婚时的家庭合影。</p><p class="ql-block">邬达克为自己和吉塞拉亲手制作的小铜像。</p> <p class="ql-block">1957年邬达克与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邬达克和他的朋友在上海自己的住宅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6日邬达克任匈牙利驻沪领事的登报声明:“特此向匈牙利公民声明,本人于今日开设匈牙利王国领事馆。请匈牙利公民报备身份,地址是圆明园路209号,接待时间是工作日10点到1点,按照姓氏开头字母顺序来馆亲自办理报备,1月11日至16日,接待A到H姓氏头字母的居民;1月18日至23日,接待I到R姓氏头字母的居民;1月25日至30日,接待I到R姓氏头字母的居民。来馆时请携带护照及其他身份文件。邬达克·拉斯洛,匈牙利王国领事,上海,1943年1月6日”</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受聘担任匈牙利驻上海名誉领事。</p><p class="ql-block">《外交通报》上邬达克自1942年10月14日起任匈牙利驻沪名誉领事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上述图片引自:同济大学邬达克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故居,建于1930年代初的上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的故居,2013年1月8日至2024年2月4日的11年间曾作为邬达克纪念馆对社会开放。</p> <p class="ql-block">纪录片《邬达克》摄制团队在2021年11月至2024年3月间,在三大洲十二个城市(中国北京、中国上海、中国广东佛山、中国南京、中国宜兴、匈牙利布达佩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斯洛伐克班斯卡.什佳夫尼察、意大利米兰、意大利威尼斯、加拿大维多利亚)取景,共采访拍摄人物98位,其中 79 位受访者的素材以各种方式进入纪录片成果。</p><p class="ql-block">很遗憾我没有在网上搜索到这部纪录片,可能还没有公映吧。</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位于斯洛伐克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邬达克,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上海这座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大都会,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淘金者、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想象的空间。</p><p class="ql-block">邬达克与他同时代的建筑师们为上海赢得了世界声誉。上海也成就了邬达克这位怀揣梦想的寻梦者,尽管当时他还是个拿着俄罗斯假护照的逃难者。为铭记这个群体的功绩,同济大学曾举办过 “一位建筑师连接的世界” 专题展,向二十世纪上半个世纪上海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建筑师致敬,向邬达克致敬。</p><p class="ql-block">上海是一座近代新兴城市,短短百余年,就从传统江南县城崛起为中国最大的城市,金融、贸易、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的中心,远东乃至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国际大都市。作为近代中国的建筑中心,上海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关于现代文明的众多理念、资源和技术,包括受不同命运驱使来此的大量建筑人才。群星璀璨的中外建筑师们抓住契机,尽显才华,留下中西合壁、杂梯创新的现代基础设施和建筑地产,这些独俱特色的城市空间与文化记忆构成上海现当代生活和梦想的载体。于一战与二战之间相对和平时期,上海在近代城市建设的黄金二十余年,来自世界和中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的力量通过竞争与合作,实现专业理想和建筑成就。以确定的自己,应对不确定的时代,造就了上海这样一座繁华商业大都会。</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因多方力量共同作用,匈牙利籍旅沪建筑师邬达克及其上海作品成为现象级网红,建筑和建筑师的人文历史价值,物质空间作为生活载体和公共议题的特有潜力被广泛看到。</p><p class="ql-block">“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旅而丰富”。</p> <p class="ql-block">近代上海租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以及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背景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邬达克建筑设计赖以生存的土壤。</span>西方古典复兴的建筑形式自由生长在东方的土地上,并因其不同于千百年来古老东方的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和营造方式被上海人作为新事物所接受。</p><p class="ql-block">西方古典复兴建筑几乎是在毫无对手的情况下成为主角。</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上海同济大学邬达克专题展:邬达克,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p><p class="ql-block">生活在万物皆可互联、天涯也可咫尺的时代,一切都似乎与你相关。很难想象,一位建筑师会带领我们与世界发生如此真切的关联。</p><p class="ql-block">邬达克,一位匈牙利籍的上海建筑师,跨越鸿沟,创造经典,参与铸造了近代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格局、气韵与风貌。他的建筑遗产凝结着历史文化价值和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致敬邬达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