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去武山鸳鸯镇途中(兰海高速)</h5> 甘肃·武山鸳鸯镇 红军在哈达铺略作休整,于1935年9月23日凌晨出发,为吸引敌人注意,先向东佯攻天水,进入岷县闾井,24日晨突然掉头向北,昼夜急行军170余里,经漳县新寺镇进入武山县鸳鸯镇,26日渡过渭河,继续向北往榜罗镇、通渭县方向前进。<div><br> 我们没有走红军的行军路线,而是上G75兰海高速,穿过大草滩隧道,在漳县西下,晚宿定西市陇西县文峰镇,这段行程142公里。文峰镇很热闹,似乎有县城的规模。我们在长安大街闲逛,买了熟食和啤酒,进行了必要的补给,我还理了发,算是长途中的一次休整。</div><div><br></div> <h5>鸳鸯展览室广场雕塑</h5> 文峰镇到鸳鸯镇20多公里。听说鸳鸯镇有一个红军长征在鸳鸯展览室,正好顺道看一看。展览室在镇卫生院对面,广场简洁大方,红一、二、四方面军军旗雕塑端立广场边正中,上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金色大字。<div><br></div><div> 展览室前还有镰刀锤子造型雕塑,下有毛泽东手书字体“为人民服务”。可惜展览室未开放,但窗上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剪纸十分精致,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细细观看,不禁为这样的巧手杰作而赞叹。</div><div><br></div> <h5>展览室红军长征剪纸</h5> 榜沙河、渭河分别从西南、西北流入鸳鸯镇,在鸳鸯村汇合后东流,形成一片燕尾形的河谷。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就在渭河边,过了鸳鸯大桥即可看到。宽阔的河床上河水很少,近乎断流,现在应是丰水季,这样的渭河让我有些意外。据说当年河水很宽但不深,没有敌人的阻拦,红军轻松徒涉而过。一年以后,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到达渭河,遇暴雨涨水,又有敌人重兵围堵,整个部队牵制在渭河两岸,伤亡惨重。<div><br> 南岸桥头只有一座“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建成于2002年,碑体为四棱柱形,高7.5米。1935年9月25日拂晓毛泽东率军从漳县新寺入武山县境,到达鸳鸯镇强渡渭河,在费家山水家沟一带宿营一晚。不知为何碑面题字特地强调“红一方面军”?碑文介绍,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在王树声、詹才芳率领下到达鸳鸯镇,也是在这里渡过渭河。</div><div><br></div> <h5>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h5> 甘肃·榜罗镇 离开鸳鸯镇,向北往榜罗镇。<div><br> 县道虽不宽,但路况很好,车辆不多,在高高低低的山谷间环绕而行,十分惬意。到这里才让我们真正感觉到从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了,山不再怪石嶙峋,也不再峭壁直立有压迫感,而是低矮圆润,似乎温柔了许多。妻说不会再有落石了,我说就是落也是土坷垃子,说完俩人都笑起来。</div><div><br></div> <h5>黄土高原</h5> <h5>梯田</h5> 山谷连绵,满眼青葱,梯田层层叠叠,非常漂亮。正逢麦熟时节,农人在田里忙碌,狭窄的梯田可能不太适合机械作业,所以只能人工收割。很久未见过人工收麦的场景了,儿时的记忆涌入脑海,我们在途中停车,欣赏着这幅画面,有种莫名的温馨。<div><br> 看了地图,我们停车的位置应该在桃花山直沟村附近。站在山顶,一眼望去,梯田密布,弯曲如线,墨绿、翠绿、金黄、赭红交错,色彩斑斓,与我们走过的龙脊梯田和东川红土地相似又不同,带着大西北独特的粗犷之美,别有一番壮观。</div><div><br></div> <h5>人工收麦</h5> <h5>梯田</h5> 从鸳鸯镇到榜罗镇60多公里,一个多小时车程。进入榜罗镇,没有什么人,夏日的街道清凉宁静,似乎还在午后的沉睡之中。<div><br> 榜罗镇位于通渭县西南,距县城56公里,以历史悠久和商贸繁荣而闻名。“榜罗”为音译,意为“骡马市场”,汉代以前属塞外番国领地,汉番商贸口岸即在此处,至今境内还有战国秦长城遗迹。不过这个群山环抱中的小镇广为世人所知,还是因为红军长征经过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榜罗镇会议。</div><div><br></div> <h5>榜罗镇中心学校</h5> 中央红军陕甘支队渡过渭河后,于1935年9月27日北上经武山榆盘镇到达通渭榜罗镇,毛泽东宿于榜罗镇中心学校。学校里有很多报纸,进一步印证了之前获得的消息,就在10天前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已经与陕北红军会合。于是当晚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分析研究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严重形势,提出建立抗日新阵地的方针,决定保卫与扩大陕甘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也就是说,榜罗镇会议最终正式确定陕北为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div><br> 为纪念榜罗镇会议,这里建成革命遗址景区,供人参观游览。镇子不大,我们很容易找到景区入口,进到院内。1979年榜罗镇中心学校搬迁,在原址修建了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当年毛泽东住宿及举行会议的校长室仍完整地保持着当年的原貌。</div><div><br></div> <h5>会议旧址</h5> 我们先参观了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馆内展陈丰富,分为长征落脚点、胜利会师、星火燎原燃通渭、红色基因代代传等四个单元,详细介绍了会议及红军长征在通渭的情况,还有一些长征遗留的革命文物和老红军签名旗等。<div><br> 馆前的空地中间长着一棵粗壮的核桃树,遮天的树冠投下大片荫凉,树下有石墩和红军战士塑像,还有桌子和茶水,场地四周堆着草垛,这里就是连以上干部会议旧址——学校南边的打麦场。1935年9月28日凌晨,为躲避敌机轰炸,红军干部早早来到打麦场开会。</div><div><br></div> <h5>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前</h5> <h5>打麦场核桃树下</h5>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陆定一在《榜罗镇》文中的描写,或许就是按照文中所写复原的。那天下着蒙蒙细雨,五点不到直属队就来到打麦场,一纵队的同志们已经先到了,坐得很整齐,大家互相握手、敬礼、寒暄。最后到的是二纵队,他们是后卫,要走三四十里,六点钟才到。他们的给养差,许多人还穿着番人特有的“蛮子布”衣服,粗糙,什么颜色都有。虽然天气很冷,但大家都很高兴,毕竟很少会开这种上千人的大会。<div><br> 毛泽东、彭德怀、张闻天和林彪先后讲话,会议开到中午才结束。这是一场动员会,要求突破国民党固原、平凉封锁线,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并强调了纪律。领袖的讲话激情有力,让人热血沸腾,又有了明确的前进目标,每个人都异常兴奋,热烈谈论的都是陕北苏区的话题。</div><div><br></div> <h5>连以上干部会议</h5> 院子围墙外,紧邻的圆形城堡是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警卫团驻地旧址——党家堡。城墙上插着红旗,在蓝天白云下,巨大的城堡像一座雄关,巍然而立。<div><br> 党家堡始建于清末同治七年,由一位云游当地的党姓喇嘛募钱捐粮、削山夯筑而成,作为祭祀祈福和当地群众防避匪患之用。该堡占地8000多平方米,由护堡壕沟、基座旱台和堡墙组成,当地群众为了纪念党姓喇嘛,称之为党家堡。</div><div><br></div> <h5>党家堡</h5> 1935年9月26日陕甘支队先遣部队到达榜罗镇,首先攻克堡子,司令部驻扎堡内四天三夜。1936年10月12日红二方面军长征过境榜罗镇,与据守该堡的国民党地方民团发生激战,攻破堡子,数名红军战士牺牲。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过境榜罗镇,再次攻占该堡,所以有“三打党家堡”之说。<div><br> 我们在堡里转了一圈,当年红二方面军炮击堡墙攻入堡子的缺口依然保留,站在高处,视野开阔,是一个便于观察和防守的好地方,警卫团驻扎于此保证了中央的安全和会议的顺利召开。</div><div><br> 离开党家堡,重新进入镇子,路边一道木制牌坊上书有“红军将帅住宿一条街”。街位于镇区北面,长240米,宽10米左右,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商铺原有200多间,现仅存22间,当年红军将士5000余人全部露宿于商铺屋檐及街道两侧,多处领导人旧居也在这条街上。</div><div><br></div> <h5>党家堡内一角</h5> 甘肃·通渭 出榜罗镇,向北到通渭县城。<div><br> 车子在黄土塬间穿行,稀疏的植被只是点缀,满眼是黄色的土红色的土,全是土,不见石,无土不成屋,无土不成墙,无土不成山。想起昨天在文峰与理发店老板娘的聊天,因为孩子在四川工作,说起成都她不由赞叹:成都好,干净,没土!有无土成了评价好坏的标准,让我颇感新奇。今天一路走来,我似乎对“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没有土还能叫黄土高原吗?</div><div><br></div> 通渭是一座古城,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是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后打下的第一座县城。<div><br> 进入城区,高楼林立,十分繁华,今非昔比。1935年9月底红军攻下通渭县城,消灭保安团300多人。那时的县城古城墙用黄土堆筑而成,城内人口不过万余,除了几十家做小买卖的店外,其余的都是一些庄稼人。</div><div><br></div> <h5>通渭县文庙街小学</h5> 我们直接来到文庙街小学。当年毛泽东、彭德怀率领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到达通渭县城,晚上在文庙街小学接见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毛泽东发表演说,最后满怀激情地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长征》。<div><br> 这是毛泽东首次公开朗诵此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们,附近的战士听说毛泽东在这里,都跑来听他讲话。张闻天的夫人女红军刘英回忆,毛主席那伟大的胸襟、英雄的气魄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激励着我们,使我们感到有移山填海、开天辟地的力量。</div><div><br></div> <h5>毛泽东第一次公开朗诵七律《长征》</h5> <p class="ql-block"> 2000年7月,为纪念毛泽东《七律-长征》发表65周年,在文庙街小学院内由县政府和上海电视台携手共建诗碑。走上文庙路北侧高高的台阶,穿过“通渭县文庙小学”牌楼,就能看见立于校园内的诗碑,巨大的“V”字形诗碑撑起一颗金光闪闪的五星,十分醒目。碑上有烫金长征路线图和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这首诗家喻户晓,不用看就能诵之。</p><p class="ql-block"><br></p><h5> <i>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i></h5><h5><i>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i></h5><h5><i>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i></h5><h5><i>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i></h5><p class="ql-block"><br></p><h5><i> </i></h5><p class="ql-block">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空前壮丽的史诗,《七律-长征》是这一史诗的伟大赞歌。1936年毛泽东把这首诗送给来到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随着《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的发行,让全世界都读到了这首诗,了解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场伟大的军事远征。</p> <h5>诗碑</h5> 从小学旁边的十字路口左转向南约500米到通渭县体育公园(南园运动场),这儿立有红军文艺联欢会纪念碑。<div><br> 原来这里是城南门外牛谷河畔的一片沙滩,1935年9月30日晚陕甘支队在沙滩上搭起戏台,举行了盛大的文艺联欢晚会。晚会由第三纵队参谋长张经武主持,全体高唱《国际歌》,叶剑英、杨尚昆和邓发先后发言,主要讲述了抗日的意义、西北的形势分析及通过西兰大道时对骑兵作战的战术等。然后举行大会餐,各单位都大显身手,做出不同口味的菜肴,将士们争相邀请互尝美食。会餐结束,战士剧社演出了歌舞、戏曲、魔术等节目,直到深夜才尽兴而散。</div><div><br></div> <h5>文艺联欢晚会</h5> 如今这里建成体育公园,标准的体育场十分漂亮,成了市民休闲和孩子们锻炼身体的地方。在场内漫步,和人们一道享受这热闹而又祥和的氛围,仿佛我们也成了通渭的一员。<div><br></div> <h5>南园体育场</h5> 体育场的旁边是秦嘉徐淑公园,我们兴致不减,继续游览。<div><br> 秦嘉和徐淑是东汉桓帝时期的夫妻诗人,皆为汉阳郡平壤县(今甘肃通渭)人。二人敏而好学,精通诗文。秦嘉的四言《述婚诗》、五言《赠妇诗》和徐淑的五言《答夫诗》流传后世,其诗作排列整齐,音韵灵动,婉转流畅,是东汉时期五言古诗的代表,为人称道。</div><div><br></div><div> 夫妻二人情深意笃,秦嘉为郡吏,后被任为黄门郎去了洛阳,徐淑因病不能同往,两地相思,常以诗书互赠。后秦嘉病逝,徐淑亲往扶柩还乡,兄逼其改嫁,她便弃妆毁容不嫁,不久便哀恸过甚而逝。</div><div><br></div> <h5>秦嘉徐淑公园</h5> <h5>夫妻诗人塑像</h5> 为纪念这对夫妻诗人,通渭县在南屏山、清凉山和牛谷河间建公园,以其名命之。园内有鹊桥、牌坊门、主题雕塑、连理亭、比翼阁等,以秦嘉徐淑事迹及其诗词作品为主线,采用园林式布局,颇有江南风韵,是一处自然人文俱佳的休闲场所。<div><br> 南屏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也在园内,看到这我突然意识到,从文庙小学到南门体育场,再到秦嘉徐淑公园,通渭人似乎有意把红色遗迹和市政建设融为一体,这种独特而又和谐的处理方式,难道不是对过去最好的纪念、对传承和发展最简洁有力的诠释吗?</div><div><br></div> <h5>今日通渭</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武山到通渭</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7月</h3> <h1>附图:</h1> <h5>黄土高原上的梯田</h5> <h5>途中留影</h5> <h5>麦收时节</h5> <h5>榜罗景点位置图</h5> <h5>游客中心</h5> <h5>榜罗镇中心学校院内</h5> <h5>打麦场上</h5> <h5>党家堡前</h5> <h5>我在通渭南园体育场</h5> <h5>牛谷河</h5> <h5>秦嘉徐淑公园</h5> <h5>“嘉行淑德”牌坊</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