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记文学:</p><p class="ql-block"><b> 怀 念 我 的 父 亲</b></p><p class="ql-block"> 作者:建国</p><p class="ql-block"><b> 引 子</b></p><p class="ql-block"> 我生在保定、长在保定,许多人以为我是地道的老保定人。其实不然,我的祖籍是河北省广宗县油坊村,那里才是我的根基,是我的祖先、祖辈居住的地方,那里有我的血脉宗亲,我的先人们自古就在那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我的三奶奶仍健在,我的姑表堂叔们也已经是族里的老辈儿了,我的侄男娣女们个个都有出息,在不同的行业里展现着自己的风采,且都颇有建树,可以说,我们李家是门庭兴旺,家业昌盛。 </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们这一支血脉怎么流落到了保定,在这千里之外的古城立足生根,成家立业了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那个时代说起,从我的老父亲说起……</p> <p class="ql-block"><b> 一、苦难的童年</b></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在1930年,那时候的广宗,地广人稀,满目疮痍,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百姓们饱受着战火的摧残和灾荒的折磨,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作为李氏家族第八代嫡孙,父亲的出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了一线生机,让族人们对未来也萌生了一丝希望。爷爷们乐得合不拢嘴,他们在我父亲满月的那天,把全族的人召集在一起,吃了顿红薯榆皮面的素馅饺子,还给父亲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李振江,寓意:“弹冠振衿倒海翻江、金声玉振锦绣江山”, 祈盼着父亲将来能出人头地,兴家报国!</p><p class="ql-block"> 父亲也争气,自幼聪明乖巧,吃苦耐劳,很招族人们喜欢。四五岁时就知道帮奶奶割草喂牛、给地主老财打短工,填补家用。后来,大点了,就跟着大人下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踩畦背、拾花(摘棉花)、拉犁耙,干的有模有样。但是,在那年头,不管你怎么拼命干,穷人还是穷人,永远翻不了身,日子是越过越苦!</p><p class="ql-block"> 我们广宗属于沙丘地带,连年闹灾荒,地里颗粒不收,再加上兵荒马乱、地主官府讨债逼税,穷人实在是没法活了!为躲避灾荒和反抗国民政府的压榨,爷爷逃荒去了哈尔滨,最后饥寒交迫,冻死街头。三爷爷参加八路军投身革命,为百姓的解放征战沙场。奶奶被逼无奈,为了活命带着襁褓中的姑姑改嫁邢台隆尧。但是,按照族规,本族嫡孙是不能随母改嫁的,再说,父亲也生性刚强,毅然选择留在家里,跟着大爷爷及堂叔们恪守着家业,艰难度日。</p> <p class="ql-block"><b> 二、知遇之恩</b></p><p class="ql-block"><b> </b>少年时的父亲,天资聪慧,颇有文艺天赋,尤其酷爱说唱艺术,博闻强记,无师自通。农闲的时候,常在街头村口给街坊邻居们即兴表演些小节目,乡亲们谁家有红白喜事,也叫父亲过去助兴,说个段子、弹段单弦,虽是自学模仿,可也有模有样,十里八乡的都知道他。</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时候 ,临近的邱县有个说书班子,经常到俺村里来落脚,然后,再去周围村庄演出,一住就是个月十乘的。班主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女艺人魏贵芳,她有个儿子叫小俊儿,十六七岁,比父亲大点,父亲叫他俊儿哥。两人玩的特别投缘,就结拜为兄弟,天天形影不离。平时,魏老太太教儿子一些说书知识,比如开场白,开场诗,贯口类的盔甲赋,兵器赋,人物赞等基本功,父亲就在一旁看着。因为父亲悟性好,心领神会,过目不忘。所以小俊儿还没学会,父亲却背的滚瓜烂熟了。班主见父亲聪明机智,口齿伶俐,是棵好苗子,打心眼儿里喜欢,就收其为徒弟并认做干儿子,传授父亲评书、评话、弹词等。打那儿以后,父亲便随师入班,游走四方,卖艺糊口。</p><p class="ql-block"> 后来戏班子慢慢发展为邱县曲艺社,开始登台演出。在师傅的栽培下,父亲渐渐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台柱子,主工文武小生,平时也客串些其他角色,吹拉弹唱样样都会,戏路子也很宽,深受师傅和当地百姓们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b> 三、名师指点</b></p><p class="ql-block"> 到了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大力扶持地方剧种,弘扬和光大民族文化。由于父亲年轻,艺术功底扎实,出身又好,被政府首选调入曲周县坠子剧团,成为一名国家正式在编的职业戏剧演员。</p><p class="ql-block"> 当时,文艺工作者响应毛主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经常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有一年隆冬,剧团到天津巡演,一天早晨,天还没亮,父亲就带着学员们来到天津海河边上练功,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风刮在脸上针刺一样疼。学员们没有叫苦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嘛,习惯了!说来也巧,天津京剧二团的演员们也在那里练功,父亲主动上前打招呼,请教演技。对方领队正是天津京剧名家、著名的武生、人称“一代猴王”的董文华先生。他见眼前这个年轻人挺英俊,有礼貌懂规矩,又同是武生行当,心生几分喜欢,当即脱掉外衣,在冰面上和父亲切磋武艺,俗话说: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没过几招儿,董先生对父亲功底和悟性就连声叫好!两人聊的也十分投机,这真是天赐的缘分啊。那天的邂逅,董先生对父亲印象非常深刻。 </p><p class="ql-block"> 后来,父亲多次到先生府上造访,拜先生为师,求先生说戏,先生也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经先生点拨,父亲的艺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他塑造的舞台形象矫健敏捷,干净利索,飘逸帅气,很有董先生的戏范儿,特别是他主演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快活林》、《三岔口》等武戏,场场爆满,掌声不断,得到业内权威人士认可,深受广大戏迷票友及观众们的喜爱,在当时的演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也是父亲舞台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舞台上散发无穷魅力的同时,心里始终没有忘记魏班主和董先生的雨露恩情,他深知:正是因为有了先辈们坚实无私的托举,才有了今天舞台上成功的自己!(待续)</p><p class="ql-block">(约2300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