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帕执导的巨片《云海怒涛》赏析

光照摄影

<h3> “韦帕”者,今年第6号台风之名也。<br>  据权威媒体报道: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已于7月19日夜间加强为台风级,20日早晨5点钟其中心位于广东省珠海市东偏南方约190公里的广东近海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7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为250~30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为60~80公里。预计,“韦帕”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还将有所加强,即将于20日下午至夜间在广东珠海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13~14级,38~42米/秒,台风级或强台风级),自东向西掠过广东西部沿海,并将于21日白天移入北部湾海面,随后趋向越南东北部沿海。中央气象台7月20日6时继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和暴雨橙色预警。……广东各地正在全力以赴加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尽量减少“韦帕”带来的损失。<br> 作者所在地区属于受“韦帕”外围影响,至少到目前,影响并不是十分突出,但最明显的是天空又一次出现了水晶蓝和“云海怒涛”,情景十分壮观、气势磅礴,再次引起众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大声叫好。我胆子小,台风肆虐时不敢外出,就躲在自家陋居的阳台上,拿起手机,每隔一段时间就对着外面正在上演的由“韦帕”执导的天幕巨片《云海怒涛》“咔嚓”、“咔嚓”地截屏几下,一天下来,积少成多,在整理这些截图时心里也略有所悟。<br> “韦帕” 这个躲在幕后的“导演”,这几天执导的《云海怒涛》天幕巨片极具震撼作用,可观赏性也较强。我一边整理自己的截图,一边还认真学习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天幕巨片”的物理、天文等学科的基础性原理,虽然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但好歹也知道了一点,由于改不了自己班门弄斧的陋习,于是壮着胆子形成下面一段文字和图片发到贵圈,以就教于读者诸君,若有违背天理和科学之处,敬请读者诸君指正。<br> <br></h3> <h3>  专家认为:在台风影响下,空中云层之所以会呈现千变万化的壮观景象,首先是强对流运动的艺术表现。台风本质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其核心区上升气流速度可达10—20米/秒。这种剧烈垂直运动将暖湿空气快速抬升至12—18公里的高空,形成塔状积雨云、滚轴云、乳房云等。<br> 眼看着天幕上“韦帕”指挥着不同身份的“云演员”在“走台”直至“倾情演出”,云卷云舒,波澜壮观的大场面令人叹为观止,那云团、云块、云层、云波、云丝等纷纷登场,自东往西在天幕上“出头露脸”,匆匆而过。</h3> <h3> 专家还认为:在台风影响下,空中云层之所以会呈现千变万化的壮观景象,是不同高度气流的“交响乐”。台风系统内存在复杂的风切变,于是,低空(0—3KM)辐合气流形成螺旋雨带,云层呈放射状排列;中层(3—10KM)旋转气流造就涡旋状云街;高空(10KM+)outlow气流产生羽毛状的卷云砧。<br>  我怀疑“韦帕”执导的《云海怒涛》是具有川味特色的大片,不然的话为什么演员“变脸”特别快,翻脸比翻书还快,而且不带重复的。人生的诡异在天幕上也在具象化。</h3> <h3> 专家还说:在台风影响下,空中云层呈现千变万化的壮观景象,是微观物理的宏观显现,主要表现在:一、过冷水滴与冰晶的相变(摄氏零下15度到摄氏零下40度区间)形成虹彩云;二、湍流混合产生分形结构的碎云(云块边缘呈现精细的绒毛状);三、重力波在云层上留下类似沙滩波紋的周期性条紋。<br>  以前网络上有句名言:“神马都是浮云!”浮云与神马之间有何关联?原来,浮云来去匆匆,其步履跟得上神马的脚迹,有些浮云还神似神马。</h3> <h3> 专家提到:在台风影响下,空中云层呈现千变万化的壮观景象,是特殊光学现象加成。因此,台风外围经常会出现这三种现象:一、晨昏时分”火烧云“(阳光穿透含水汽量达每立方米30—50g)的空气时瑞利散射增强;二、云隙间出现的”天使光柱“(冰晶反射阳光形成光路);三、雷暴云顶的蓝色喷流(高空放电现象)。<br>  在天幕上演出的“云演员”扮演着名目繁多的角色,一时象这个,一时又象那个,再一时却什么都象什么都不象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生舞台上,观众可以要求演员再演一遍或再唱一首,在天幕上,如果错过好景致,却是永远不可能再来一次的了。</h3> <h3> 台风外围(尤其是台风眼附近)有时会出现异常清澈的深蓝色天空,专家认为这主要有三个原因:<br> 一、空气极度纯净:台风眼的下沉气流抑制了水汽和尘埃的上升,使大气中散射粒子的浓度骤降,瑞利散射增强,短波蓝光更易直达地面。<br> 二、高空冰晶的折射:台风眼墙附近强烈的上升气流将水汽带到高空(10—15km),形成冰晶云(如卷云)。这些冰晶像棱镜一样折射阳光,强化蓝光波段。<br>  三、云隙光的对比效应:台风外围的厚云层与突然出现的云隙形成强烈明暗对比,使蓝色显得更纯净(类似”耶稣光“效应)。</h3> <h3>  在台风眼里,卫星曾记录到大气能见度超过200公里(远超平常的20—50公里),这是水晶蓝天空的物理基础。我们有时会在媒体上看到介绍:无锡居民登高后可以向东看到苏州的“大秋裤”特色建筑,当然苏州居民登高往西观望,也可看到无锡的一些高层建筑,就是这种情况的实证。</h3> <h3>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台风系统中的云层呈现巨浪翻滚般的动态结果,首先源于强风切变与湍流:台风不同高度风速差异极大,形成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云层被剪切成波浪状(类似海浪破碎);湍流涡旋(直径从几米到数公里)使云体边缘呈现绒毛状、锯齿状或泡沫状结构。<br>  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的“云片”每张都是“绝版”货!不可能今天拍完了回家一看不称心,打算明天再去同样的机位,等待同样的时间,重拍一下,绝对不可能出现“重片”!所以,要珍惜当下,认真对待每一次拍摄“云片”的好机会。</h3> <h3>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台风系统中的云层呈现巨浪翻滚般的动态结果,其次源于对流云塔的崩塌与再生:积雨云在台风眼墙附近可发展到18km高度(对流层顶),但顶部因强风被吹平,形成砧状云,其边缘因下沉气流塌陷,形成”翻滚“效果;云底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碰撞,产生乳房云,看起来像悬挂的泡沫或波涛。<br>  云海也好,怒涛也罢,待“韦帕”一声“停”,顿时烟消云散,各归各家。天幕上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就像现实生活中,一部巨片拍完后,演员们又去寻觅新的机会,与导演说“拜拜”了。“韦导”一生只拍一次片,所以它特别认真!</h3> <h3>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台风系统中的云层呈现巨浪翻滚般的动态结果,再次源于重力波云街:台风外围的稳定层结大气中,气流越过地形或冷暖空气交锋时会形成重力波(类似水面的涟漪),云层随之呈现平行条紋或蜂窝状结构。</h3> <h3>  “韦帕” 导演的《云海怒涛》天幕巨片中的种种情节看似气象万千、变幻莫测,在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生大舞台上每天都在上演的宦海沉浮、尘世角力等剧情初看也是神鬼莫测、拍案惊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扑逆迷离,但只要潜心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世间万物,皆可把握,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h3> <h3>  综上,上述这些动态过程使得台风云系在30秒至2分钟的时间尺度上就会发生肉眼可见的形态变化,远比普通天气系统的云层变化快速剧烈。气象卫星观测显示:成熟台风系统的云顶温度梯度可达摄氏80度/km(从摄氏零下20度到零下90度),这种极端温差进一步加剧了云体的形态不稳定性。<br> 在台风天气中出现的水晶蓝天空和波涛汹涌的云海,是大气动力学、光学效应和云物理共同作用的结果。<br> 台风天气中的水晶蓝是纯净大气与冰晶折射的产物,而波涛云海则是强风切变、湍流和对流的直观表现。这些现象共同构成了台风天气独有的”暴力美学“,也是大气能量剧烈释放的视觉证据。<br> 我们对于台风是可以做到趋利避害的。我们在观赏“韦帕”执导的《云海怒涛》天幕巨片的同时,也可审视我们凡间发生的种种离奇现象,寻觅其中隐藏的规律并作出必要的预警和预防,若能,善莫大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