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滩往事系列161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采访,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老兵吴进仓通过网络连线,采访了远在山东的昔日战友张双锁 ,撰写了张双锁在金银滩及齐鲁大地,献身消防事业四十年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金银滩到齐鲁大地的忠诚印记</p><p class="ql-block">记221基地消防大队张双锁40年消防人生</p> <p class="ql-block">  1965年生于陕西洛南的张双锁,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生命会与“二二一”这个神秘代号深度绑定。1983年10月,18岁的他戴着大红花从陕西洛南县石门镇出发,历经三天两夜火车颠簸,抵达青海西宁。</p><p class="ql-block"> 当新兵们在火车站广场看到穿梭的军车与遍野的草绿色军装时,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青年意识到,他即将踏入的,是一片“不能问、不能说”的神秘战场——武警部队青海消防总队矿区消防大队(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 </p> <p class="ql-block">一、高原淬火:在海拔3200米的“保密战场”</p><p class="ql-block"> 高原的第一个清晨,张双锁从地铺上爬起,鼻腔里还残留着鼻血的铁锈味。透过招待所的窗户,他看见原野上的积雪在寒风中泛着蓝光,远处的厂房轮廓模糊如海市蜃楼。陕西来的十人都出现头晕、嘴唇裂、鼻子出血,班长贾竹俊拍着他的肩膀说:“海拔3200米的高原,出现高原反应是正常情况,过一段时间就适应了。” </p><p class="ql-block"> 新兵连的三个月,是在零下二十度的深夜打背包、在风雪中抱着水带冲刺的日子。张双锁的手掌磨出的血泡结痂又裂开,最终成了戴领章时最硬的“勋章”。他记得第一次实弹射击训练,子弹穿透靶心的瞬间,远处金银滩的风卷着沙粒扑在脸上,咸涩中带着一丝灼热——那是他第一次触摸到“战斗”的温度。 </p> <p class="ql-block">  下连后,张双锁被分配到五班。这个“人员最多、素质最高”的集体里,他既是五号战斗员,也是洗消组的骨干。夏季,他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扛着水枪训练,转头就能看见战友在不远处的青稞地里挥汗;冬季,他跟着队伍踏遍厂区每个角落演练,靴底的冰碴子与冻土碰撞出清脆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1984年厂职工运动会,他在3200米高原上跑完一万米,喉咙里像塞着一团火,却在冲过终点时听见战友们喊:“双锁,你比导弹还能‘飞’!</p> <p class="ql-block">二、隐秘的守护:在“不能说”的岁月里</p><p class="ql-block"> 1985年,当张双锁在消防大队食堂包完饺子准备下锅时,火警铃突然撕裂了周末的宁静。三十秒内,全班已登车出库——这是高原消防兵刻进骨髓的肌肉记忆。那场火灾扑灭后,回到宿舍的他们面对一盆“面片汤”,却笑得比过年还畅快:“饺子煮成汤,说明咱们出警快啊!” </p><p class="ql-block"> 同年,他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特殊的任务:某产品出厂护卫。在一分厂西侧装车台,产品被缓缓装入火车,周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空气仿佛凝固。张双锁握着水枪站在警戒线后,看见产品的编号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突然读懂了班长曾说的“保密厂的意义”——他们守护的,是共和国挺直脊梁的底气。 </p> <p class="ql-block">三、转战齐鲁:从“橄榄绿”到“火焰蓝”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1991年,张双锁带着二二一厂的军旅烙印,转战山东淄博化学纤维总厂消防队。身份从“武警战士”转为“企业消防员”,不变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作风。在齐鲁石化腈纶厂,他从内勤文书干到副队长,参与扑救了多起化纤、化工火灾。</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他白天带队训练,夜晚钻研消防理论,在山东理工大学拿下大专学历;他在廊坊指挥学院参加消防干部培训,把高原练就的体能转化为科学的指挥能力;他顶着化纤厂刺鼻的气味,为年轻队员示范如何在毒气环境中精准铺设水带。有人问他:“从核基地到化工厂,落差大吗?”他总是笑笑:“在哪儿都是守安全,在哪儿都得把‘战斗’二字刻进骨头里。”</p> <p class="ql-block">四、岁月留痕:一个消防兵的“无声勋章”</p><p class="ql-block"> 2025年,张双锁退休了。四十载光阴,他把青春留在了青海的雪原、山东的厂房,把伤痕刻进了皮肤,把忠诚写进了年轮。如今走在淄博的街头,看见消防车载着警笛呼啸而过,他仍会下意识驻足立正——那是属于老兵的条件反射。</p><p class="ql-block"> 偶尔他会给人们讲起“金银滩的雪”和“化纤厂的火”,却从不提那些年流过的血、受过的伤:“有些故事,听的人知道是故事,经历的人知道是命里该扛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岁月无痕,时光有印。张双锁的四十载消防路,是一代核工业建设者“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缩影,更是无数消防人用热血书写的忠诚答卷——那些被风雪侵蚀的容颜、被烈焰炙烤的岁月,终将在共和国的年轮里,成为永不褪色的“国家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