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四国行游记(三)😊

漂泊狼

<p class="ql-block">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国家,其特殊性体现在复杂的历史、多元的文化、独特的政治体制以及战争与和平的深刻烙印上。</p><p class="ql-block">波黑是世界独有的政治体制,由两个政治实体组成:波黑联邦(以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为主)和塞族共和国(以塞尔维亚人为主),另有布尔奇科特区为自治行政区(国际共管)。</p><p class="ql-block">国家元首由三族各选一名代表,每8个月轮换主席,确保权力均等。</p> <p class="ql-block"><b>D12、萨拉热窝城区(波黑首都)</b></p><p class="ql-block"><b>萨拉热窝的一天,宿萨拉热窝。</b></p> <p class="ql-block">许多人或许不熟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个拗口的国名,但它的首都“萨拉热窝”,却因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角色而被世人铭记。</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是波黑目前两个政治主体之一的波黑联邦首都,汇集了不同民族和宗教,又几经战火洗礼的历史名城。</p><p class="ql-block">它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共存。</p><p class="ql-block">它也是“欧洲的火药桶”。1914年斐迪南大公在拉丁桥遇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这里又成为反法西斯运动的重要中心。</p> <p class="ql-block"><b>清晨,我们从酒店出发,去看看历经战火洗礼的萨拉热窝城。</b></p> <p class="ql-block">欧洲最早使用的有轨电车,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b>圣心主教座堂</b></p><p class="ql-block">建于一百多年前的一座哥特式天主教堂,门口有梵蒂冈的教皇雕像,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前有一块区域叫“血色玫瑰”,全城有二百多处这样用红漆标记的地方,告诉今天的人们:这里曾经有三个以上的遇难者,是战后为了警示世人遗存。</p> <p class="ql-block"><b>国王清真寺</b></p><p class="ql-block">奥斯曼风格建筑,是萨拉热窝重要的清真寺之一,以苏莱曼一世来命名。有一个圆顶和一座宣礼塔,建于15世纪。</p> <p class="ql-block"><b>贝格清真寺与钟楼</b></p><p class="ql-block">贝格清真寺是一座典型的奥斯曼风格建筑,也是萨拉热窝著名的清真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b>钟楼</b></p><p class="ql-block">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瓦尔特及游击队员战斗过的地方,是老城集市中的高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老城街道上有一条用白漆写着“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的文化交汇线。</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东边巴斯卡亚区域,完整保留了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公共喷泉(瑟比利喷泉)、大巴扎以及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反复出现的场景“铜匠街”、“钟塔”、“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等阿拉伯风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而西边则是奥匈帝国短暂统治时期留下的天主教“圣心大教堂”、东正教“圣母诞生大教堂”等新古典主义建筑。</p> <p class="ql-block">走在萨拉热窝城里,一面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风格建筑,另一面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建筑,两种文化的交融,风格各异。</p> <p class="ql-block"><b>东边巴斯卡亚区域</b></p><p class="ql-block">信仰、文化与历史像层层交错的拼布。</p><p class="ql-block">几百年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为这里留下了浓厚的土耳其印记。</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老城区就像缩小版的土耳其,有奥斯曼风格的市集、圆顶清真寺、土耳其浴室、铜器。咖啡店卖的都是土耳其咖啡、果仁蜜饼。</p> <p class="ql-block">铜匠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出现过的场景,如今这里的一个店铺是一位老先生开的,电影中的两个男人,一个是他爷爷,一个是他爸爸。</p> <p class="ql-block">铜匠街是最古老最有魅力的街道之一,里面很多卖铜制工艺品的商铺,都是手工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b>西边新古典主义建筑区域</b></p><p class="ql-block">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建筑与街道,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建筑与街道形成极大反差。</p> <p class="ql-block">华丽复古的欧式建筑,大教堂、歌剧院,还有南斯拉夫时代留下的社会主义工业风混凝土建筑,这些外来的元素在这里神奇的融合,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路上是行色匆匆的行人,而街心花园里,有国际象棋比赛和休息的行人。</p> <p class="ql-block"><b>圣母圣诞主教座堂</b></p><p class="ql-block">是位于萨拉热窝的一座塞尔维亚东正教主教座堂,也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教堂之一。教堂献给圣母圣诞,修建于1863年至1868年期间。</p> <p class="ql-block"><b>永恒之火</b></p><p class="ql-block">在Ferhadiye街和Tito街交界处,为纪念二战胜利和战争中逝去的英雄,1946年4月6日被点燃,它一直在燃烧。</p> <p class="ql-block"><b>拉丁桥是一战导火索,斐迪男大公被刺杀的地方,这个事件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中。</b></p> <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乘马车往著名的拉丁桥左转时,突遭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史学界认为,正是这一偶然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p> <p class="ql-block">在萨拉热窝历史上,几次著名事件都和战争有关。而历史总是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吧,普林西普在拉丁桥上刺杀了斐迪南大公夫妇,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如果刺杀事件没有发生,它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啊</p> <p class="ql-block"><b>市政厅</b></p><p class="ql-block">它是萨拉热窝最宏伟的奥匈帝国时期建筑,带有西班牙伊斯兰艺术、安达卢西亚和北非建筑风格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1949年改建为波斯尼亚国家图书馆,在1992年萨拉热窝围城战期间被大火烧毁,其中的珍贵稀有书籍也被烧毁。2013年修复完毕,目前用作博物馆、展览和音乐会场。</p> <p class="ql-block">站在市政厅广场,远处的山上就是著名的黄堡。</p> <p class="ql-block">瑟比利喷泉Sebilj/鸽子广场:群鸽环绕。</p><p class="ql-block">Sebilj 是一座奥斯曼风格的木制喷泉(Speel),位于萨拉热窝 Baščarišija 广场的中心,由穆罕默德帕夏于 1753 年建造,并由奥地利建筑师亚历山大·维泰克于 1891 年迁移。</p> <p class="ql-block">去黄堡的路上,会经过一所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b>萨拉热窝黄堡</b></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的黄堡是萨拉热窝的一座历史悠久的防御工事,也是俯瞰城市全景的著名观景点之一。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最初是萨拉热窝城墙防御体系的一部分,用于保护城市免受外来侵袭。其名称来源于建造时使用的淡黄色石材。在1992-1995年的波黑战争期间,黄堡因地势较高成为军事据点之一,部分结构受损,战后修复。</p> <p class="ql-block">从萨拉热窝老城的鸽子广场步行前往黄堡的路上会经过一片显眼的墓地,是波黑战争期间牺牲的平民和士兵的安葬地。萨拉热窝在战争期间遭受了长达1425天的围困,超过11,000人丧生,其中许多死者被埋葬在城市的山坡上,墓地上有大大的1503数字,应该是埋葬在此地的逝者数量。</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一座被称为“一半城池一半墓地”的城市,战争遗留下的沉重感弥漫在城市里,景点也几乎跟战争与死亡有关,路边就能看到大片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眺望全城景色的绝佳位置。</p><p class="ql-block">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结尾处,那个德国军官就是在这个位置说的:“你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p> <p class="ql-block">从黄堡上瞭望整个城市,半城烟火半城碑林的独特场景非常令人震撼,墓碑面向城市,仿佛逝者仍在“守望”萨拉热窝,无声见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惨痛代价。</p> <p class="ql-block">战争遗留下的沉重感弥漫在城市里,景点也几乎跟战争与死亡有关,登上黄堡往下望去,一半是城市,一半是坟墓。</p> <p class="ql-block">维谢格拉德门,历史最悠久的石门之一,萨拉热窝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期间保护着要塞城市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的战后创伤见证着这座城市从毁灭到重生,从围困到自由。建筑上的弹孔弹坑、一片片的公墓,墓碑上大多的止于日期都是1992年……,以及仍旧处在对战争风险忧虑中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b>战争留下的弹孔墙</b></p><p class="ql-block">波黑战争期间,爆发了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围城战(1992.4.5——1996.2.29),战争留下的创伤至今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战争的阴霾已然褪去,如今的萨拉热窝,在慵懒中透着一股顽强的生机。</p><p class="ql-block">伤痕之上,生活如常,老人们坐在露天咖啡馆慢饮咖啡;拉丁桥上,游客们驻足拍照;黄堡的观景台上,静静欣赏城市的黄昏;老城的石板路上,孩子们追逐着鸽群飞过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不大,景点也比较集中,一天就可以逛完,可是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几天也讲不完。这些故事,有些是百年前的,有些则发生在短短三十年前。</p><p class="ql-block">越走近感受,越能体会和平的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b>D13、萨拉热窝→苏博蒂察(塞尔维亚)</b></p><p class="ql-block"><b>打卡:​诺维萨德要塞,逛逛诺维萨德自由广场,宿苏博蒂察。</b></p> <p class="ql-block">今天从萨拉热窝出发,中午13:30过海关,过界河-德里拉河,离境波黑,入境塞尔维亚,于下午17点左右到达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苏博蒂察,又回到多瑙河边了。</p> <p class="ql-block">波黑与塞尔维亚的界河-德里拉河。</p> <p class="ql-block"><b>走进​诺维萨德要塞,历史的沧桑厚重感扑面而来。</b></p> <p class="ql-block">​诺维萨德要塞,又称彼德罗瓦拉丁要塞,是位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多瑙河右岸的一座要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被誉为“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p> <p class="ql-block">要塞始建于1691年,历时88年才完工,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现在依旧傲然矗立在多瑙河畔。</p> <p class="ql-block">站在要塞高处的平台,可以俯瞰多瑙河全景和诺维萨德市的城市风光,也是欣赏夕阳落日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如今要塞平台上,分布着各式餐饮店,是市民休闲和观景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要塞的建筑风格结合了中世纪和巴洛克元素,具备复杂的地下通道和坚固的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司机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b>诺维萨德,塞尔维亚的雅典,历史与浪漫的多瑙河明珠。</b></p> <p class="ql-block">诺维萨德犹太会堂,是塞尔维亚四座犹太大教堂之一。这座教堂1905年才建成,比较知名的是二战期间塞尔维亚的犹太人被送进死亡集中营之前,会先送到这里聚集。</p> <p class="ql-block">来到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一定不能错过自由广场。它不仅是城市的中心,更是诺维萨德的灵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b>傍晚,逛逛诺维萨德自由广场。</b></p><p class="ql-block">诺维萨德自由广场,从奥匈帝国的“弗兰茨·约瑟夫广场”,到南斯拉夫的“革命广场”,最终定格为“自由广场”,名字变迁藏着塞尔维亚的抗争史。</p> <p class="ql-block">诺维萨德自由广场是该市的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市政厅、玛丽教堂(大教堂)和国家大剧院等,广场自18世纪以来一直是集会和庆典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最醒目的建筑-玛丽亚大教堂,新哥特式尖顶直冲云霄,73米高塔楼是诺维萨德天际线之冠,彩色玻璃窗和木雕祭坛美到窒息。</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的斯韦托扎尔·米莱蒂奇雕像,为纪念这位19世纪民主斗士市长,他推动城市多元文化融合。</p> <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广场上的灯光亮起,整个广场又呈现出另一番浪漫景象。柔和的灯光洒在古老的建筑上,为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广场上,听着街头艺人的弹唱,感受着微风拂面,那一刻,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b>D14、苏博蒂察→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b></p><p class="ql-block"><b>打卡:红酒小镇,Velika Remeta 修道院,宿贝尔格莱德市区。</b></p> <p class="ql-block">清晨,再次走进自由广场,这是诺维萨德的心脏,跳动着历史的脉搏,也洋溢着生活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刚刚醒来的诺维萨德街道,少了白天的忙碌,干净又宁静。</p> <p class="ql-block">晨光中的玛丽亚大教堂已经有了上班或晨练行人的加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色彩缤纷的城市,景点主要分布在自由广场附近,非常好逛,各类风格的建筑在这里毫不违和。</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来到多瑙河边,雄伟的多诺维萨德要塞矗立在河的对岸,晨光下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继续出发,今天从苏博蒂察到贝尔格莱德,经过红酒小镇 Sremski Karlovci 。</p> <p class="ql-block">在小镇遇见刚从北京上海香港旅游回来的酒庄主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去她家酒庄看看。</p> <p class="ql-block"><b>走进 Velika Remeta(塞尔维亚语)东正教修道院</b></p> <p class="ql-block">在塞尔维亚旅游,都会参观几座修道院,这些中世纪修道院大多隐匿在风景优美的大山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特别小众的东正教修道院,这座修道院位于塞尔维亚弗鲁什卡山里。历经几次摧毁、重建,整体比较新。</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外墙上保存了一幅珍贵的圣母怀抱圣婴的中世纪湿壁画遗存。</p> <p class="ql-block">弗鲁什卡山是北部伏伊伏丁那平原上唯一的山脉,国家公园修道院群,最初有35座修道院,历经各种侵略、征伐,最后只幸存下16座。</p> <p class="ql-block">Velika Remeta 修道院隐秘于弗鲁什卡山的修道院群中,建筑规模不算很大,建于16世纪,中世纪的湿壁画已被土耳其人损毁,唯有教堂外墙一幅圣母怀抱圣婴的湿壁画将中世纪文明遗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被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绿茵茵的草地如地毯般映入眼帘,清新的空气,身临其中感受着绿野仙境般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b>D15、贝尔格莱德市区一日游</b></p><p class="ql-block"><b>打卡:泽蒙小镇(夏尔朵什塔)、铁托墓、圣萨瓦教堂,宿贝尔格莱德市区。</b></p> <p class="ql-block"><b>贝尔格莱德-泽蒙小镇</b></p><p class="ql-block">泽蒙小镇位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郊外的多瑙河畔,是一处静谧而富有历史韵味的地方。小镇的历史非常悠久,曾经是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边境小镇,也是目前贝尔格莱德最为上镜、最具独特魅力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河边游弋着成群的天鹅,追逐着游人喂食,漫步于多瑙河边的河滨长廊,走走停停,赏赏美景,喂喂天鹅,或品品美食,以最舒缓的节奏感受泽蒙小镇的多元文化,欣赏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美丽景致,是来到泽蒙小镇最惬意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天鹅湖”——利多岛</p><p class="ql-block">其实没有官方“天鹅湖”的说法,但在泽蒙的多瑙河岸,野生天鹅就在你面前游来游去,树荫、鹅卵石滩、安静的河岸、成群的白天鹅,构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小镇的街道曲径蜿蜒,游人不多。</p> <p class="ql-block">夏尔朵什塔就在小镇的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贝尔格莱德老城尽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夏尔朵什塔 Gardos Tower 也叫千禧塔,是泽蒙的地标。建于1896年,是奥匈帝国为纪念对抗奥斯曼的胜利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塔顶夏尔朵什塔,门票2欧,看多瑙河、贝尔格莱德老城与远处的现代城市天际线,绝对!</p> <p class="ql-block">沿多瑙河边走边看,浓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与中欧风情尽显其中。</p> <p class="ql-block">小镇被多瑙河包围着,河边开设有大小不一、外形各异的餐馆和咖啡馆,充满着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小镇以其红顶房屋、蜿蜒的鹅卵石街道和浪漫的河岸风光著称,被誉为“历史与浪漫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泽蒙,一个拥有“慢节奏灵魂”的老城,花半天来感受它独特的奥匈式浪漫与巴尔干粗粝。</p> <p class="ql-block">泽蒙市场,很接地气的传统集市,果蔬摊、奶酪摊、小物件,应有尽有,很适合拍拍色彩缤纷的摆摊日常。</p> <p class="ql-block"><b>参观铁托墓</b></p><p class="ql-block">“铁托陵墓”其实就是南斯拉夫的历史博物馆,现在已成为一个景点。</p><p class="ql-block">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伟人,塞尔维亚是南斯拉夫解体后的独立国家之一,铁托将军是南斯拉夫的国父,在塞尔维亚的“铁托陵墓”里,可以看到南斯拉夫的历史和国父铁托将军的传奇人生,值得瞻仰!</p> <p class="ql-block">景区的环境非常好,绿树成荫,好像花园一样,尤其是“纪念馆”的门头更为特别,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外的绿地中央矗立着的铁托铜像,是铁托本人生前最喜爱的一尊,由乌克兰艺术家雕刻。</p><p class="ql-block">周边花园雕塑林立,承载着历史记忆。铁托墓不仅是缅怀之地,更是南斯拉夫历史的见证,吸引着人们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整个区域是由纪念馆,花房(铁托墓)和老博物馆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老博物。</p> <p class="ql-block">老博物馆展示铁托生平的照片、各国赠送的礼物、文件和个人物品。 </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陈列着与铁托生平相关的物品,包括他的军装、勋章以及个人使用的物品,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花房。</p> <p class="ql-block">铁托墓,位于贝尔格莱德高地,是一座庄严而富有历史意义的纪念地。</p><p class="ql-block">这座墓地正式名为“花房”,建于 1975 年。铁托生前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时光,享受宁静的同时思考国家事务。铁托于 1980 年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被安葬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花房因其别样的建筑风格和周围繁花似锦的景致而得名,寓意着和平与繁荣。花房的设计简约而典雅,四季花卉常开,绿植环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铁托墓位于花房的中央,由白色大理石制成,庄重而简洁。墓碑上刻有铁托的名字和生卒年份,“约瑟普·布洛兹·铁托1892 - 1980”,简约的设计突显了他朴实无华的个人风格。</p><p class="ql-block">墓旁是他妻子约万卡的墓穴 ,二人相伴长眠。</p> <p class="ql-block">花房的一侧房间陈列着办公桌椅,诉说着往昔岁月;另一侧摆满青年敬献的火炬,彰显着民众爱戴。</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铁托将军领导南斯拉夫的武装力量进行了抵抗法西斯的英勇斗争,1943年获得元帅军衔。南联邦成立后,铁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既是南共联盟总书记又是共和国总统,1980年5月4日病逝。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没有大兴土木修建陵墓,而是将其安葬在总统官邸的花房中。</p><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的人民很尊重铁托,由于铁托的领导,当时的南斯拉夫处于一个黄金的时代,国家有地位,人民有尊严,至今人们都会去铁托墓上献上自己的鲜花,以表示对铁托的怀念 。</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纪念馆是贝尔格莱德送给铁托70岁的生日礼物,由二战后南斯拉夫最伟大的艺术家米哈伊洛·米卡·扬科维奇设计建造的现代主义建筑。1962年5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室内很有设计感。</p><p class="ql-block">革命岁月,艰难创业,寄托情怀。</p><p class="ql-block">体会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杰,与世界并不保持一致,却因此而魅力十足。</p><p class="ql-block">有一种精神不可遗忘,渴望走近 …</p> <p class="ql-block">虽然南斯拉夫的历史不足一个世纪,但在这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由于贝尔格莱德许多人对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深厚的情感,所以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墓地成为所有前往贝尔格莱德游客的必访之地。</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本身是对南斯拉夫历史的一次深刻回顾,其中的巡回展览几乎都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没有雕梁画栋的陵墓,只有温室里的绿植、淡淡花香,还有一个改变世界走向的名字:铁托。</p><p class="ql-block">他一生不站队美苏,却能让两个超级大国都给他面子,他是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南斯拉夫分裂前最后的“黏合剂”。</p><p class="ql-block">铁托墓,值得静静走一圈的地方,也是看到🇨🇳游客最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看的是历史,但更像在看一个时代的谢幕。</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铁托墓,我们将去巴尔干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塞尔维亚灵魂地标、贝尔格莱德-圣萨瓦大教堂参观,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