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沿着戈贝尔纳多·帕斯街(Gobernador Paz)向前,远远地就能看见乌斯怀亚海事及监狱博物馆。博物馆外墙上的黑白条纹图案和铁窗立刻揭示了它曾经的功能,入口处几个“越狱犯人”的雕塑被永远定格在翻越围墙的瞬间。这种略带黑色幽默的艺术装饰,为即将面对沉重历史的游客提供了一丝心理缓冲。</p> <p class="ql-block">乌斯怀亚海事及监狱博物馆(Museo Marítimo y del Presidio de Ushuaia)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的建筑,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如今这座博物馆已成为乌斯怀亚最具精神重量的地标,几乎所有旅行指南都将这里列为乌斯怀亚必访之地。</p> <p class="ql-block">踏入中庭的那一刻,监狱的特殊结构令人震撼。这座建于1902年的监狱采用了独特的"放射式"设计,像一只八爪鱼般以中央监视厅为核心,延伸出六条长长的牢房通道。站在中心点,可以一眼望尽所有通道,而当年狱警只需在此驻守,就能监视所有牢房的动静。</p> <p class="ql-block">这种全景敞视的设计理念源自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圆形监狱构想,旨在通过建筑本身实现对囚犯的心理控制——你永远不知道是否正被监视,于是必须时刻自律。乌斯怀亚监狱最初设计容纳380名囚犯,但高峰期曾关押超过600人,其中大多是谋杀犯等重刑犯...…</p> <p class="ql-block">导览建议从左侧第一条通道开始探索,那里还原了原始牢房的样子。每间牢房约4-5平方米,只有一张铁床、一个便桶和一个小得可怜的窗户。伸手触摸粗糙的砖墙,寒气仿佛穿透时光从指尖传来——难以想象在火地岛的严冬,这些单薄的墙壁如何抵御零下20度的低温。</p> <p class="ql-block">通道尽头的一个特别展室记录了监狱的建造史:令人讽刺的是,这座囚禁犯人的建筑正是由犯人自己建造的。1902年,第一批囚犯被阿根廷政府流放到这天涯海角,他们的任务就是建造关押自己的监狱。墙上的老照片展示着衣衫褴褛的囚犯在风雪中搬运石料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转身时,墙上的一段囚犯诗句撞入眼帘:“望着落日,如同乞丐悲伤的眼神...如果没有希望,也不知何去,为什么我要踏了脚步,在垃圾中腐烂的我...…”诗句旁是一个用小刀刻在墙上的日历,密密麻麻的划痕记录着某个无名囚犯度过的日日夜夜。</p> <p class="ql-block">从阴郁的监狱区域转向海事展览区,空间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仿佛隐喻着从禁锢到自由的跨越。海事展区的核心是一系列精致的船只模型,讲述了从麦哲伦到沙克尔顿的南半球航海史诗。最引人注目的是“比格尔号”(HMS Beagle)的精细复原模型。1830年,这艘船搭载着年轻的查尔斯·达尔文环游世界,正是火地岛的原住民和独特生态系统为他后来的进化论提供了重要灵感。</p> <p class="ql-block">一个特别的展区献给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爵士和他的"坚忍号"探险队。1915年,他们的船被南极冰层困住并最终沉没,队员们被迫在浮冰上漂流数月,最后沙克尔顿带领几名队员划着小船穿越800海里狂涛到达南乔治亚岛求救,最终全员生还。</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对火地岛原住民亚玛纳人(Yámana)的展示同样令人深思。这些“独木舟民族”在欧州殖民者到来前已在此生活了超过6000年。他们几乎不穿衣服,靠涂抹海豹油抵御严寒,用树皮制作独木舟在比格尔海峡中捕猎。展区内有一艘复原的亚玛纳独木舟,游客可以亲自坐进去感受其平衡。</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个互动显示屏展示了乌斯怀亚从囚犯流放地到旅游胜地的转变过程。1947年监狱关闭后,这座建筑曾一度荒废,直到1990年代才被改造为博物馆。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新旧乌斯怀亚的对比照片。</p> <p class="ql-block">同一片海湾,曾经停靠着囚犯运输船,如今泊满了南极游轮;同一条街道,曾经行走着镣铐叮当的囚犯队伍,如今挤满了穿着鲜艳羽绒服的游客。这种转变既展示了人类的进步,也暗含着某种历史记忆被"观光化"的风险。</p> <p class="ql-block"><b>(感谢好友diesel提供部分图片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