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漫记——敦煌莫高窟

河山

<p class="ql-block">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敦煌,也不只是丝绸路上的交通枢纽。还有石窟,彩塑,壁画,藏经洞……共同构筑了一幅雄浑厚重、博大精深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敦煌,它的辉煌,它的美丽,令人期待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七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们乘坐动车从甘肃张掖出发,开启了西北行的最后一站——敦煌之旅。动车在茫茫戈壁滩中穿行,途经临泽、酒泉、玉门等站,经过大约4个多小时的行程,最终抵达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敦煌站。</p><p class="ql-block"> 下了车虽然已是晚上7点过了,但敦煌的天空仍然是湛蓝如洗,阳光四射。当我们走出车站,事先在网上租赁的一辆轿车,已经停在了站前的广场上。通过双方交接后,我们便自行驾驶汽车朝预约的民宿住地驶去。</p><p class="ql-block"> 沿途道路两旁的飞天、驼铃、宫灯等特色路灯,仿古建筑,包括路面上的砖块,许多都是各式各样的莲花砖和藻井图案,充满着敦煌文化元素。我们被精美图案吸住目光的同时,也感受了敦煌浓厚的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敦煌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便去参观游览莫高窟。到了莫高窟游客接待中心,这里已是人山人海……</p><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游客中心,先在数字展示中心放映厅观看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影片用具有感染力的电影艺术语言,史诗般高度凝练的为观众呈现出敦煌莫高窟延续至今1600余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恢宏壮观的历史画卷,带给观众穿越时空的心灵碰撞;接着在球幕影院观看5D影片《梦幻佛宫》,全景展示了璀璨绚丽的莫高窟佛教艺术,视角逼真画面以及全方位立体声的音响效果,使观众恍若置身于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似幻的洞窟之中。美轮美奂的佛国世界和叹为观止的精彩景象,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震撼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通过20分钟的观映时间,了解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之后再近距离感受莫高窟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从数字展示中心出来,我们搭乘景区摆渡车,穿过荒凉的沙漠,约30分钟就到达了莫高窟景区。</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称“千佛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圣地,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虽然到了莫高窟景区,但离参观洞窟还有一段距离,其中,有一条宕泉河相隔,游客们要从一座宽阔的石拱桥走过去,才算进入了要参观的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 站在河的东岸,抬头远望,千年沧桑的莫高窟,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白杨树中,在蓝天映衬、阳光照耀下,彰显着庄重古朴的灵韵。</p><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宕泉河,河水完全断流,干涸见底,宽阔的河道内,因长期河水冲刷,出现了许多凹凸不平的小河道痕迹,看上去显得狂野恣肆。可见,它曾经波涛汹涌,势不可挡。</p><p class="ql-block"> 宕泉河发源于祁连山西端肃北南山,流经敦煌市三危山南麓,是莫高窟保护区内唯一河流。根据莫高窟壁画故事记载,公元366年乐僔和尚曾沿宕泉河西行云游至此。</p> <p class="ql-block">  跟随参观的人流,过了古色古香的石拱桥,就进入了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一颗颗高大粗壮的白杨树,好似一道道绿色的天然屏障,护卫着一个个古老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这里依然是人流如织,在洞窟隔离区外游客们排着长长的队,等待景区工作人员的召唤,分批限流入窟参观。</p><p class="ql-block"> 进入洞窟参观,禁止拍照,里面没有灯光,只有讲解员的手电筒照来照去,讲解着每一幅壁画,每一尊佛像,每一个藻井……我们驻足凝视,或轻声交流,或侧耳倾听讲解员的解说,沉浸其中。</p><p class="ql-block"> 洞窟内,壁画色彩丰富,彩塑栩栩如生,藻井花纹各异,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在壁画中,我们看到较多的是飞天的图像。她们身姿轻盈曼妙,有的似在空中自在翱翔,飘带随风舞动;有的体态婀娜,弯曲的身形如同灵动的曲线。她们面部表情丰富,或微笑和善、或专注虔诚。壁画色彩以红、黄、蓝、绿等色调为主,相互搭配交织。在斑驳的壁面上,飞天壁画宛如灵动的诗篇,镌刻着千年历史文化。她们是莫高窟的灵魂,承载着古人的浪漫与想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虔诚的信仰。她们仿佛从时间长河中飞来,跨越千年与我们对话,让人沉醉、感动。</p><p class="ql-block"> 随参观人群,从这个洞窟走向另一个洞窟,就好像在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与信仰,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参观洞窟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当年凿窟造像的宏大场面,看到了众多虔诚的宗教信徒,看到了大汉雄风,看到了大唐盛世,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的不同文明的商旅驼队,看到了敦煌当时盛极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听了讲解员的专业解说,真是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漠的风,吹过千年的时光,敦煌莫高窟,这颗人类文明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里闪耀着绚丽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是夏季旅游的黄金期,参观门票真是一票难求,我们提前一个月在网上预订门票,也只订得的是普通参观门票,因此,只能观看8个洞窟。在景区排队等候的时间,要比实际参观的时间长得多,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就意犹未尽的参观完了,然后就在景区内自行游览。</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南至北沿着白杨树林中的游道,观看莫高窟的外貌。建造莫高窟的山体有高有低,洞窟有大有小,错落有致的绵延在断崖上,宛如一幅雄壮而浑厚的立体画卷,展现出敦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看着一个个沧桑的洞窟,仿佛电影《千年莫高》的画面又在眼前闪现,历史的回声又在耳边响起……</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的建造始于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据《圣历碑》记载:乐僔在云游至敦煌时,忽见金光闪耀,如现千佛。乐僔被这奇异的景象所震撼到了,于是决定在此凿石窟供奉佛像,莫高窟的建造从此便拉开了序幕。在随后的时间里,莫高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连续扩建,开窟造像,从北魏到西魏,从北朝到隋唐,从五代到两宋,从西夏到元代,历经了十多个朝代。无数工匠,画师,僧人以及虔诚的信徒们,怀着对佛教的信仰与对艺术的追求,在坚硬的岩壁上一凿一斧地雕琢,一笔一画的描绘。他们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创造出了这一人类艺术史的奇迹。每一个洞窟的开凿,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每一幅壁画的绘制,都饱含着艺术家们对美的理解与诠释。</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宫殿。至今,在1700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千多身彩塑。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还出土了公元4——11世纪初的5万多件文献和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现在莫高窟的洞口,台阶和护栏,在原来的基础上已修缮一新,但古风犹存,特意露出的残墙断崖,既显示出莫高窟的古老,又突出了它的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在735个洞窟中,每个洞窟,都是一个时光的定格,封存着历史的记忆;每个洞窟,都是古文明的见证,讲述着敦煌的故事;每迈出一步,都踏着历史长河的遗迹;每看一眼,都会被璀璨绚丽的色彩所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赤红色的九层楼前,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高45米,窟内供奉着高35.5米的弥勒佛造像。它始建于初唐时期,历经多次重建,见证着丝绸之路的兴衰。</p><p class="ql-block"> 一阵大漠的风吹来,楼檐角下方悬挂的风铎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似梵音缭绕,如诵经悠悠,在九层楼的上空久久地回荡……</p><p class="ql-block"> “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p><p class="ql-block"> 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p><p class="ql-block"> 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从。</p><p class="ql-block"> 洗心游胜境,从此去尘蒙。”</p><p class="ql-block"> 这首《莫高窟咏》(唐/佚名),是传世最早的一首题咏莫高窟的诗。反映了当时敦煌莫高窟建筑宏伟,香火旺盛的佛刹胜景。</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转瞬千年。到了元代,是敦煌石窟艺术繁荣的最后阶段,以后再也没有开窟造像。再到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嘉峪关闭关,敦煌变为边塞游牧之地,百姓东迁至关内,莫高窟遂被彻底遗弃。之后的500年,莫高窟长期处于无人管理、任人偷盗的境地,这个曾经辉煌的艺术殿堂,日渐沦为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的废墟。从此,莫高窟湮没在茫茫大漠之中……</p> <p class="ql-block">  1900年的一天清晨,道士王圆篆在清理莫高窟的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洞窟,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后,发现里面存有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经卷。这些文卷被称为“敦煌遗书”。</p><p class="ql-block"> 他最初并不知道这些文献的价值,也曾尝试将这些文献送给当地的官员,以引起重视,然而迂腐的当政者并没在意,而是让他自己代为看管。他又给当时的朝廷写信,仍杳无音信。</p><p class="ql-block"> 随着发现藏经洞的消息传开,世界为之震惊,外国的探险家随之赶来。英国的斯坦因凭借着巧舌如簧和欺骗手段,用极少的钱财,从王圆篆手中换取了24箱经卷和5箱绘画等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被他运往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也不甘落后,他来到莫高窟用了三周时间,精心挑选,以低价从王圆篆手中获取了6000多件经卷和文物,其中包括许多稀有的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物。这些文物被他运往了法国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此后,日本的吉川小一郎,俄国的奥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也纷至踏来,加入了这场文物的疯狂掠夺。他们以各种名义,从王圆篆手中索取了大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藏经洞的文物几乎被洗劫一空,残存下来不足万卷,“敦煌遗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p><p class="ql-block"> 这场劫难,不仅成了敦煌之痛,更成了华夏文化之殇!</p><p class="ql-block">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客观上却又推动了东西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之后,敦煌学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如今,莫高窟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历史学者前来研究探讨。</p><p class="ql-block"> “敦煌的美丽,散落在世界各地,敦煌的痛,却留在了中国”。这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发自肺腑的感概,也是她为莫高窟呕心沥血半个多世纪,发自内心的心痛之言。</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但凡来敦煌莫高窟参观的中国人,都能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  离开莫高窟洞窟区域,我们徜徉在景区林荫小道,或穿梭于各个人文景观。这里,植物繁多,树木葳蕤,花团锦簇,仿佛是大漠中镶嵌的一颗硕大的翡翠。敦煌研究院陈列馆、文物研究保护中心、美术馆等座落其中。游客们既可欣赏奇花异草,又可以感受敦煌厚重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走进文物研究保护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很长的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文物,有敦煌壁画摹本珍品,绘画工具,古代写本真迹,花砖等等,每件文物都承载着文明的气息,这些敦煌出土的文物精品,好像将千年的历史浓缩其中,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敦煌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还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又参观了8个洞窟。这8个按原大复制的洞窟,有十六国时期的,还有西魏、隋代、初唐、中唐、盛唐、元代的洞窟,这8个洞窟均属于各个时期的杰出代表窟,充分展示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一千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漫步于中心内的三个展区,或参观文物,或浏览文字,让我们对敦煌文化,敦煌遗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认知更进一步的全面。</p> <p class="ql-block">  在藏经洞繁多的文物中,包括宗教典籍、官私文书、绢画、法器等等。涵盖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藏经洞的文献中,有汉文、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p><p class="ql-block"> 在莫高窟中保存的供养人画像中,有汉族、也有匈奴、鲜卑、吐蕃、回鹘、蒙古等少数民族。延续千年的敦煌壁画供养人画像,就是一部中国古代肖像画谱,既是艺术,也是历史。</p><p class="ql-block"> 从洞窟的壁画中,看到很多来来往往的外国人,其中包括印度人、波斯人以及来自西亚和东南亚的人。说明当时的敦煌,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包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从印度古建筑风格的传入,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的石窟艺术,从西域晕柒法,到中原风格的相互融合的壁画艺术,融合了印度、波斯、希腊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敦煌艺术风格,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晶,莫高窟则成为这场文化盛宴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除了绘画,还能从壁画中感受音乐、舞蹈艺术的魅力。在壁画中我们看到当时能够把琵琶反着弹,并一边跳舞一边弹,可见音乐和舞蹈在唐朝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壁画中大规模的乐队,说明唐朝的音乐水平非常高。</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集中国古代建筑史、美术史、音乐史、舞蹈史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而这些史料就体现在千年的洞窟中,在灿若星河的壁画里,在精妙绝伦的彩塑间,在厚重泛黄的经卷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历尽千年沧桑,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见过它的人,无不感叹它的辉煌,无不被它的神奇美丽所震撼。而千年前的华夏文化之殇,至今,在国人的心中不能拂去。</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以来,莫高窟的每一位文物工作者,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保护了莫高窟的物质遗产,更在于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用他们的执着坚守,精湛的技艺,诠释了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让莫高窟的辉煌、美丽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放弃在法国的优裕生活和他热爱的油画事业,1936年,32岁的他回到战乱中的故土。几年后,常书鸿一行六人从兰州来到了敦煌,面对莫高窟是400年无人管、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的疲墟,他并没有退缩,筚路蓝缕,揭开了敦煌莫高窟保护的序幕……他历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了常人难以面对的艰辛,终其一生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于敦煌艺术。1994年6月23日,时任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90高龄的常书鸿与世长辞,长眠于雄浑的大漠之中。</p><p class="ql-block"> “敦煌的开拓者”段文杰,时任研究院第二任院长。1946年从四川绵阳来到敦煌莫高窟,长期从事敦煌艺术的临摹、研究和弘扬工作。他历经数十载雨雪风霜,乃至遭受炼狱之苦,历经磨难而痴心不改,上下求索而目标如一。2011年1月21日,享年95岁的他与世长辞,长眠于莫高窟保护区内的宕泉河畔。</p> <p class="ql-block">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来到敦煌扎根就是58年,与丈夫分居达19年之久。她为敦煌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年满60岁的她,成为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在她的领导下,大力推进“数字敦煌工程”,为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彩塑建立数字挡案,让更多的人看到敦煌,让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文物得以永存。</p><p class="ql-block">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栏目写给樊锦诗的颁奖词如是评价说“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看到的敦煌莫高窟,洞窟内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每一个藻井都唤发出新的生命力。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莫高人,传承弘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用一生守望着莫高窟,用全部的爱抚慰国人心中的痛。他们跟莫高窟洞窟外的白杨树一样,风吹不倒,沙侵愈坚,挺直傲岸,气势凛然的护卫着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纸短情长,他们感人的事迹道不尽,他们动人的故事讲不完……</p>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即将离开景区,我再次回望莫高窟那气势恢宏,庄严古朴的九层楼,浮想联翩,感概万端。</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这座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在保护中正唤发出新的生命力。而那些散落在海外的经卷彩绘,至今没有回家。我坚信,随着中国的强盛,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那些流失的文物,不管时间有多久,不管会以什么方式回家,终有一天,它们会回到祖国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这座大漠深处的艺术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它不仅是中国的艺术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未来的岁月里,相信它将继续绽放光芒,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这份来自千年前艺术瑰宝,共同守护这段辉煌的历史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