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周城村: 收获千年靛青之美

八两以上

<h1><b>周城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距蝴蝶泉的车程不到5分钟。如果说蝴蝶泉是诗与远方,那周城村则是人间烟火。</b></h1> <h1><b>周城在大理很低调,低调得被很多人忽略而不去,但周城又美名远扬,它是中国唯一的扎染之乡,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是白族最大的民俗村。</b></h1> <h1><b>白族建筑院落很干净,很整洁,很光鲜,浓郁的烟火气让人没有生疏的感觉</b></h1> <h1><b>周城村依山傍水,苍山之翠、洱海之蓝,与白族扎染的蓝白交织相映成趣。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为扎染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b></h1> <h1><b>与名气等身,周城入口的门楼很是气派。</b></h1> <h1><b>干净的石板路两边是一幢幢白墙青瓦楼房</b></h1> <h1><b>青砖黛瓦马头墙,无不诉说着白族建筑的古朴韵味。</b></h1> <h1><b>一条小巷连接着昨天与今天</b></h1> <h1><b>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古戏台,以其建筑宏大和工艺精湛,堪称周城白族建筑的精品。</b></h1> <h1><b>戏台两侧檐下还书有“忠”“孝”二字,展现了村民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戏台上有副楹联,为清末民初古生村的岁贡、举人杜朝选所题:“伊古以往伊古以来善恶到头终有报,我生之初我生之后行箴知足辱无临”,精炼的文字流露出善恶有报,行藏知足的处世态度。</b></h1> <h1><b>村里的房子不少已十分破旧,然而门楼却是很讲究的。有民谚道:“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于此可见。周城地方不大,名胜古迹不少。</b></h1> <h1><b>村里的路大都不宽,夹在两侧的高墙中间。</b></h1> <h1><b>白族民居建筑中门楼的设计独具匠心。殿阁的造型,再加上彩绘、泥塑等手法组成立体的图案,富丽堂皇,大气美观。</b></h1> <h1><b>木制门楼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b></h1> <h1><b>穿过新旧对比明显的巷道,走进一家白族人家的蜡染家庭。四合院子不算大,虽是作坊,但却很干净,只见蓝色的扎染布在风中飘舞,阳光透过来,像极了影视剧中的场景。</b></h1> <h1><b>隐藏在每家每户的染缸,更是将周城的日常浸染成一幅幅流动的蓝白画卷。</b></h1> <h1><b>扎染艺术与手工布,就像是大理的苍山与洱海,相互映衬,一脉同盛。</b></h1> <h1><b>扎染博物馆,一座典型的白族建筑便映入眼帘。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墙壁上绘制着精美的白族传统图案,无不彰显着白族人民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大门两侧,悬挂着富有民族特色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b></h1> <h1><b>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来的民间传统工艺,扎染工艺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b></h1> <h1><b>扎染布工序复杂,既费时,又费力,最考验功底的是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显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精工制作,图案清新,色彩绚丽。</b></h1> <h1><b>扎染之美,美在"无序中的有序"。看似随意的捆扎,实则蕴含着严谨的结构布局。而每一次染色后的解开,都是一次充满期待的揭秘,独一无二的作品就此诞生。</b></h1> <h1><b>在这里你真是随处可以看到丰富的民族扎染制品,它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凝重素雅,图案清新,色彩绚丽,与一幢幢白族建筑相映成趣</b></h1> <h1><b>从扎花老人那满是老茧但却灵巧的手指上,可看出这些精美的图案是经过岁月磨练而来的。正因如此,所以不可能找到两块一模一样的扎染布。</b></h1> <h1><b>岁月沧桑使昔日的染织妹子变成了老妪,时代变迁了,但美是永恒的</b>。</h1> <h1><b>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理解更倾向“吃饭要吃素。穿衣要穿布”扎染的丝巾、床单、桌布这些都是成为游客深受喜爱的伴手礼,许多人来到了这里,都会心甘情愿地带走了这一抹蓝。</b></h1> <h1><b>周城之美,不仅在于风光,也不仅是蝴蝶泉与那个凄婉动人的传说,更重要的是这里总飘浮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内心的淳朴和厚实,而这,又与这里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所营造的氛围不无关系。</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