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铸忠诚:锻造新时代"硬核"干部队伍的三大基石

我可真是个小机灵鬼🙊

<h3>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成败。新时代呼唤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这需要从党性修养这一根本入手,以固本培元之功,铸就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党性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锤炼、持续深化的过程。只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方能在风云变幻中保持政治定力,在复杂环境中坚守政治本色,真正成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好干部。<br> 一、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quot;心学&quot;,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quot;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深刻论述揭示了党性修养的本质特征——它既是内在的精神修炼,又是外在的实践要求。回望百年党史,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quot;生也沙丘,死也沙丘&quot;的焦裕禄,再到&quot;扎根边疆,用教育为女孩们筑梦&quot;的张桂梅,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坚强党性的崇高境界。<br> 在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首先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quot;总开关&quot;问题。现实中,一些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有的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缺乏信心,热衷于&quot;烧冷灶&quot;&quot;拜码头&quot;;有的把商品交换原则带入党内生活,搞利益输送、权钱交易;还有的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暧昧,不敢亮剑、不愿斗争。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党性修养必须从&quot;心&quot;开始,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br> 实践是检验党性的最好试金石。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用&quot;松树的风格&quot;&quot;柳树的品格&quot;比喻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既要像松树那样有原则性,也要像柳树那样有灵活性。今天,我们加强党性修养,同样需要在重大任务、重大斗争一线识别干部、锤炼干部。脱贫攻坚战中,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党员干部喊出&quot;我是党员我先上&quot;,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这些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坚强的党性既体现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也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br>二、对党忠诚是政治品格的核心,必须纯粹彻底、无条件。&quot;天下至德,莫大于忠。&quot;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刘志海在牺牲前仍紧紧攥着党证和最后的党费;&quot;两弹一星&quot;元勋们隐姓埋名、扎根戈壁,用生命践行&quot;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quot;的誓言。这种纯粹彻底的忠诚,是融入血脉、铸入灵魂的政治基因。<br> 新时代强调对党忠诚,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更需要党员干部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然而,有的干部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搞&quot;两面派&quot;、做&quot;两面人&quot;;有的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打折扣;还有的甚至政治野心膨胀,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健康肌体,必须坚决纠治。<br> 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关键要做到&quot;三个统一&quot;:一是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不搞说一套做一套;二是台上与台下的统一,人前人后一个样;三是顺境与逆境的统一,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初心。谷文昌在东山工作14年,带领群众治沙造林,把荒岛变成绿洲,去世30多年仍被当地百姓尊称为&quot;谷公&quot;,就在于他用一生践行了&quot;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quot;的誓言。这种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日常言行上。<br> 三、专业化能力是担当重任的支撑,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提升。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担当需要过硬的本领。面对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干部队伍能力不足、&quot;本领恐慌&quot;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干部对新产业、新模式、新领域不熟悉,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有的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面前缺乏科学研判和应对能力;还有的推进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力不从心。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再好的蓝图也会沦为&quot;空中楼阁&quot;。<br>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必须紧扣事业发展需要,构建&quot;三位一体&quot;的能力提升体系:一是强化专业训练,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精准化培训;二是加强实践锻炼,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重大任务重大斗争最前沿、艰苦复杂地方和关键吃劲岗位去磨练;三是完善考核评价,建立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被誉为&quot;当代愚公&quot;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quot;天路&quot;,又因地制宜发展柑橘产业,正是凭借这种专业精神和实干本领,让下庄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br> 专业化建设还要注重梯队培养和结构优化。从&quot;80后&quot;扶贫干部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扎根百坭村,到&quot;90后&quot;航天工程师团队在北斗组网、嫦娥探月等重大工程中挑大梁,年轻干部正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要进一步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打破隐性台阶,畅通成长通道,让整个干部队伍有活力、有奔头、有希望。同时,坚持老中青相结合,发挥各年龄段干部优势,形成合理梯次结构,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br>  &quot;育才造士,为国之本。&quot;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各级党组织要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一起来,既用&quot;严&quot;的标准优化生态,又以&quot;暖&quot;的举措激励担当,推动形成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良性互动。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练就堪当重任的过硬本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精彩华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