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20250519)

朱建新

<p class="ql-block">  5月19日,我们来到了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城古称“泽州”,自古为三晋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这里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还孕育了诸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 泽州县的府城关帝庙,创建于宋庆元元年,山门西侧的广场上有座木石结构牌坊,正面上书“大河朝阳”,背面为“太行玄风"。</p> 关公,名羽,字云长,是三国时期的扶汉名将。他以“忠义”著称,被誉为“忠武侯”,其身上所体现的“忠勇礼义信”的传统美德,至今仍为我们所推崇。关公信仰历经各朝代的不断发展,历代帝王的加封与民众的拥戴,使得关帝庙遍布天下。 踏入府城关帝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于清代的舞楼。这座舞楼与关帝庙正门合建为一座二层楼阁,独特的建筑形式极为少见,门洞上方镶嵌着“气撼山岳”四个黑底金字的匾额。 舞楼作为古代祭祀活动中表演戏曲的场所,不仅是娱乐的空间,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这里,人们通过戏曲演绎关羽的传奇故事,让关羽的忠义精神在民间代代相传。 走进正门,拾级而上,迎面是“万世人极”石牌坊。 <p class="ql-block">  武圣殿为二道山门,前方有四根方形的石雕廊柱,雕刻两副楹联,分别为:“丹心耀日为忠为义馨香俎豆传千秋,峻德参天乃武乃文赫濯声灵昭万古”“史书存正统征吴伐魏煌煌大义合上下而同流,炎鼎续三分挂印封金缆烷丹诚并升恒而永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公大刀树</p> <p class="ql-block">  关帝殿坐落于砖砌的台基上,殿内供奉着关公坐像,关平、周仓塑像分立两侧。</p> 前廊有四根石质盘龙廊柱,石柱体上雕刻着十条大小不一的镂空巨龙。龙体形态各异,或盘绕,或腾跃,上下翻飞。盘龙间穿插雕有八仙过海、电母风伯、雷公雨师等。支撑滚龙柱的底座是四只凶猛圆雕石狮,与巨龙辉映。这些石柱尽管经历了800多年的沧桑风雨,但至今仍然棱角分明,令人叹为观止。 三义殿矗立于最高处,纪念“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殿内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的彩塑,周围的墙壁上描绘着关羽的生平事迹和《三国演义》里的重要故事。 三义殿最有价值、最为精美的是前廊的四根人物石柱。石柱柱础为二层,下层为楼阁式雕刻,上层置盘龙石鼓。柱身雕刻均分为四层,采用镂空雕、浮雕、线雕、立雕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上至周朝、下至唐代的300多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人物,精雕细刻地浓缩于四根石柱之上,人物造型虽不足半尺,但眉眼鼻口、衣饰花纹,细致逼真。 “瓦岗英雄”描绘了一群英雄好汉的侠义豪情。 “郭子仪拜寿”展现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和郭子仪的显赫地位。 <p class="ql-block">  “张公艺九世同堂”雕刻着盛唐时期山东寿张县百岁老人张公艺九世同堂和治家有方的故事,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睦相处、尊老爱幼。</p> “封神演义”则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世界,哪吒的风火轮刻出了旋转的动感。<br> <p class="ql-block"><br></p> 石柱两侧门廊旁,有四只形态逼真、神态各异的石狮蹲坐,远看不失凶猛和威严,近观栩栩如生,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刻工精巧。 <p class="ql-block"><br></p> 关帝庙旁边还有玉皇庙,可惜正在封闭施工,无缘目睹二十八宿塑像的精美了,我们随后开车来到了青莲寺。<div>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北齐始建,唐宋鼎盛,被誉为“晋魏河山第一寺”,素有“隋唐佛都”的美称,历史上还一度形成了“文青莲,武少林”的格局。寺内珍藏唐宋彩塑、古建与碑刻,尤以宋代罗汉像“宋塑之冠”闻名,是中国古代艺术与佛教文化的瑰宝。</div> 青莲寺分‌上寺‌与‌下寺‌两部分,相距约500米,我们首先到了上寺,又称新青莲寺,因地势较高而俗称上院,坐落于硖石山三山环抱的腹地之中。 寺院整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有各类大小建筑20多座。 上寺始建于唐代,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赐名为“福岩禅寺”。 穿过青莲古道,踏入山门,一座巍峨的藏经阁便映入眼帘。这座藏经阁别具一格,一层为清代增建,二层却是金代遗构,且巧妙地保留了部分宋代建筑的特征,是唐代青莲寺的核心大殿。 更令人称奇的是,藏经阁二层外檐的四个角落,矗立着宋代的“木骨泥胎”角神,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珍品。这些角神以肌肉饱满、动态感十足的力士形象呈现,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则俏皮可爱,这一独特的设计实属罕见,它们如同忠诚的守护者,守护着这片净土与其中供奉的佛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王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藏阁</h3> 罗汉堂,又被称为观音阁,限流参观,每次只能进去五个人,好在我们来的时间游客不多,得以安静参观。 观音菩萨坐像居东墙正中,左足垂于台下莲踏上,高约1.7米。 左右两侧有童子和龙女作为观音菩萨的胁侍,体量较主像显著缩小。两侧依次分布十六尊罗汉像,各高1.4米左右;台上除龙女与善财童子外皆为坐像,都是宋代遗物。 罗汉彩塑运用了精妙的贴金工艺,在阁内柔和的光线下,贴金部分对光线的反射极为微妙,仿佛为罗汉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其细腻程度若非亲眼所见,实难体会。 每一尊罗汉的表情、姿态都栩栩如生,或沉思、或微笑、或怒目,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修行故事。 释迦殿,这座建于宋元祐四年的殿堂,是宋代建筑的杰出典范。 殿内的彩塑堪称宋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原本释迦殿的佛坛上曾以一铺五尊的布局方式展现佛像,中央位置是释迦佛,两侧则侍立着两位弟子和两位菩萨。如今迦叶像已缺失,仅存阿难塑像以及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像,共四尊彩塑,依然让人感受到宋代雕塑的精湛工艺和深厚底蕴。 银杏侣,寺内两棵千年银杏树,一雌一雄,已相伴一千四百多年,宛如一对忠贞不渝的夫妻。它们强大的生命力,见证着青莲寺的沧桑变迁,成为青莲寺的标志景观。 子母柏,母柏的周长为3米,高度达到27米以上,子柏周长近1米,高度约为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柏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柏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 参观完上寺,我们开车来到下寺,停车后竟然还要爬长长的台阶,既来之,则爬之,咬着牙上吧。 下寺,亦被称作古青莲寺,其历史可追溯至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最初被命名为“硖石寺”。下寺保留了北齐时期的古朴风格,是珍贵的历史建筑。 这里规模相对较小,却承载着青莲寺最原始的记忆。 一进院门,就看到一座覆钵式喇嘛塔——舍利塔。它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据说,农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塔会出现短暂的无影现象,被当地人称为无影塔,它造型独特,塔身简洁而庄重,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 弥勒殿是正殿,这座于1997年重建的殿宇,内部陈列着一组引人注目的唐代泥塑。 这组唐代泥塑由弥勒、阿难、迦叶、文殊、普贤以及一位供养人共同组成,佛坛上,弥勒居中,神态安详,两侧的文殊、普贤、阿难和迦叶,塑像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主佛弥勒高4.2米,肩披袈裟,头饰螺髻,面庞庄严肃穆,饱满俊朗,双腿自然下垂,坐在须弥座上。其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眉宇间镇定从容,服饰衣纹线条流畅,保存着唐代佛像的典型特征,是青莲寺最重要的、文物价值最高的唐代垂足大佛。 释迦殿殿门紧锁,暂不开放,我们只好把手机从门缝里伸进去拍了一张照片。释迦牟尼居中,神态安详地坐于莲台之上,阿难和迦叶分立两侧,神情专注而虔诚,文殊和普贤相对而坐,身姿优雅,神态庄重,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走出青莲寺,回望这座古朴的建筑,令人心生感慨,这些藏在深山里的珍贵的历史遗迹,让我们有幸领略到唐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