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里的青春:知青琐事七十二变(一)

洪益

<p class="ql-block">上篇知青琐事文章发表后,获得不少美篇朋友的首肯,篇友“天长地久”等提出,希望看到更多有趣的知青琐事,应美篇朋友要求,再做此篇。</p> <p class="ql-block">1. 到灌口镇买农具,顺便品尝特色小吃</p><p class="ql-block">下乡的第三天,我作为新一批知青代表,怀揣着兴奋与期待,与农场场长、经验丰富的老知青(队长)以及技术娴熟的拖拉机手一同前往大队附近的灌口镇购置农具。上午 8:30,我们驾驶着手扶拖拉机,在蜿蜒的道路上行驶了 35 分钟后,顺利抵达了灌口镇热闹非凡的集市。从原灌口中学校门对面那条缓缓下坡的水泥马路前行,两旁的商店一家挨着一家,鳞次栉比。当年的灌口镇,物资(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十分丰富。我们的拖拉机稳稳地停在了灌口供销社农资门市部外。</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批新知青共有 11 人,商店里的物品价格固定透明。我们走进店内,精心挑选了锄头、镰刀、斗笠、蓑衣、扁担、畚箕各 11 件(套)。在挑选锄头时,大家都倾向于挑选锄头铁部分是长方形的,锄头木头柄轻巧些的。而我却别具一格,特意挑选了一把锄头铁前部呈圆弧形,面积较宽,锄头柄是红沾木的,看上去特别结实,当然,重量也不轻。</p> <p class="ql-block">买好农具后,时间已经到了 10:40 分。走出商店,我们发现附近有家充满烟火气的饮食店,售卖着灌口特色小吃勺子炸搭大面(当地人这样亲切地称呼)。所谓“勺子炸”,其实就是香酥可口的海蛎饼;“大面”,则是色泽金黄的碱面;而“搭”,便是将刚炸好的海蛎饼外表皮裹上一层凉凉的碱面。一口咬下去,既有海蛎饼表皮的酥脆,又有凉碱面的 Q 弹,还有海蛎的鲜甜,那滋味,简直是一种人间至美的享受。于是,我豪爽一回,请大家品尝点心。除了特色小吃,每人还加了一碗肉羹汤,相当于一人消费 0.2 元,八毛钱就满足了大家的味蕾需求。</p> <p class="ql-block">2. 1976 年,我们农场就施行“责任承包”劳动制</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青农场拥有三十几亩旱田,主要种植地瓜、制作砸糖用的甘蔗以及一百多颗菠萝蜜。1976 年 11 月,我从大队企业调回农场,此时秋收刚刚结束,正处于农闲时节。女知青们每天负责将地瓜藤翻到田垄一边,为施肥做好准备,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好驴地(垄)施肥”;男知青们则负责另一地块地瓜地表面的除草工作。我们采用了责任承包制,每人每天承包约 80 平方米地表面的除草任务(包括地瓜地表面、田埂表面、侧面和道路表面的草)。要求只除去地表面土层 1 厘米的土和草,不能把肥沃的表层土挖得太多,这就要求下锄的角度必须精准控制。我选的那把圆弧形锄头,此时便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每一锄挖的面积比别人大,效率自然也更高。</p> <p class="ql-block">除了除草,我们还要把除好的草皮集中成一堆堆。第二天上午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先把草皮烧成草木灰,然后再承包新的除草任务。当时我们还有个额外福利,即每天可以挖些成熟的地瓜(大约 150 到 200 克),每人每天四条地瓜,放入燃烧的草木灰堆中烤熟(当然,我们也会多烤一些犒劳女知青,但大家都十分自觉,不会多挖、乱挖)。在上午和下午的工间休息时,这些烤地瓜便成了我们的美味点心。虽然除草任务比较繁重,但大家都干得十分愉快。在之后的 12 月份,甘蔗地的剥甘蔗叶、除甘蔗地杂草、挖甘蔗垄沟施肥、回填等工作,都采用了个人承包制,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质量也十分出色。</p> <p class="ql-block">3. 销毁 79 式老步枪子弹,打靶赚工分</p><p class="ql-block">1976 年 5 月,郊区武装部发放了 80 支 56 式新步枪和子弹到我们大队民兵连。当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打靶考核,都使用的是新步枪,而我们原来 79 式步枪的打靶考核用子弹都还未使用。当年 12 月,上级领导发文,要求收回老式步枪。枪可以上缴销毁,但子弹上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运输不安全,二是还会被上级领导批评没有完成当年射击任务。</p> <p class="ql-block">大队民兵连长找到我们知青民兵排长和我商量,决定由我们俩人用一天时间把剩余的两箱 1000 发子弹打完,并登记出打靶成绩,最后把打靶的各个环数量,平均分配到每位民兵(90 人)的人头上,适当进行调整,照表上报。早上 8 点,我们带着 79 式步枪、靶(我们多备了几张靶纸)和子弹来到附近的无人甘蔗地。每只枪弹夹压入 10 发子弹,一人一次性打完 20 发子弹(分两个打靶位)。打靶人卧倒,拉枪栓,上膛,瞄准,射击,另一人则躲在靶旁的掩体里,数子弹数。当听到 20 发子弹都已射出后,互相喊一声,同时登记打靶各个环的数量,之后俩人轮换再重复上述过程。</p> <p class="ql-block">中午,为了减少东西搬来搬去的麻烦,我们在附近烤地瓜吃。下午一点多,我们继续投入工作,到下午四点多,一千发子弹全部打完。由于我们俩打靶基本功过硬,打靶成绩呈陀螺型分布,即 9 环数最多,约 400 发,十环数也接近 300 发,其余是八、七、六环,没有六环以下的成绩。收拾好东西,我们回大队交差,后续工作交给连长。忙活了一天,虽然并不是很累,但 79 式步枪的后坐力很大,肩胛窝肌肉整整酸了一整天。</p> <p class="ql-block">4. 下乡后最艰辛的劳动</p><p class="ql-block">下乡两年多,即便干活再苦再累,生活再枯燥乏味,也未曾有过像这次劳动这般艰辛。</p><p class="ql-block">1977 年 2 月,公社农科所不知从哪里取经回来,发通知称,为了彻底消除稻田病虫害,要求全公社割完稻子的稻谷头都要挖起,集中统一焚烧。并且要求不能占用正常劳动时间,只能利用其它时间加班完成。</p> <p class="ql-block">二月的厦门,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晚上经常下霜。我们每天清晨 5 点半就得赶到地里,此时地表面都结了一层薄薄的霜,我们只能穿着拖鞋下地(没有人穿长筒雨鞋,因为太贵买不起,要是穿了还会被说成是资产阶级少爷、小姐)。霜冻的寒冷让人冷得直打颤。还好我们每年稻谷收割后,稻草都留在田里,等来年焚烧做底肥,现在正好派上了用场。我们把稻田铺满一层稻草,点火燃烧,试图把地表的霜融化。然而,稻谷头的每一根稻杆仍像锋利的尖刀,坚硬无比。</p> <p class="ql-block">踩在稻田上,一不小心就会踩到稻谷头,被冻得无比坚硬的稻杆像锋利的尖刀,插入脚下的肌肉,鲜红的鲜血瞬间流淌出来。我们只能用茅厕纸巾压一会儿,等血凝固后,继续干活。最悲催的是,下次不小心,又会再次扎到伤口,常言道“伤口上撒盐”,我们这是“伤口上扎刀”,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让人难以忍受。那一段时间,不少知青都是伤口叠伤口,痛苦异常。但我们没有一人请假,都咬牙坚持着,每天清晨 5:30 一直工作到 7:00,直到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5. 挑战个人能力极限</p><p class="ql-block">1977 年夏收后的夏种某日下午 4:30,农场场长叫我们三个男知青和拖拉机手到晒谷场把晒好的稻谷运回知青驻地仓库收藏。当时每一担谷子都要称重、登记,以便统计本季度粮食收成情况。我们把晒干称好的一担担稻谷,小心翼翼地挑到停在路边的铺好塑料布的拖拉机车斗上,然后运回仓库。期间,有位知青突发奇想,说要试一试他最多能挑几斤。于是,一担(俩箩筐)稻谷装得满满当当,称重后是 150 斤。我们四人轮流挑着从晒谷场这头往另一头走 20 米,大家都还能承受。</p> <p class="ql-block">于是有人建议挑 200 斤试试看。我们拿来四个箩筐,称了 200 斤稻谷,将俩俩箩筐叠在一起,组成一担。第一个试挑的是拖拉机手,他一挺身,就喊不行了。另一位知青也试一试,同样不行。剩下我和民兵排长,我先试,担上肩,挺身,站稳,缓慢挪步,迈步,坚持着,挑着 200 斤稻谷,走了 20 步,成功了!接着我们排长也挑起 200 斤,他比我轻松许多。在欢声笑语中,我们既验证了个人能力极限,也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p> <p class="ql-block">那段知青岁月,宛如一幅色彩斑斓却又饱含艰辛的画卷,在时光的长河中徐徐展开。从初到灌口镇购置农具,品尝特色小吃时的兴奋与新奇,到农场施行责任承包制,大家齐心协力、干劲十足;从销毁老步枪子弹,打靶赚工分的紧张与刺激,到下乡后最艰辛的劳动,在霜寒中咬牙坚持;再到挑战个人能力极限,在欢声笑语中完成重任。每一件事都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记忆的天空中。那是青春的磨砺,是成长的足迹,虽充满汗水与泪水,却也闪耀着奋斗与拼搏的光芒,成为人生中一段难以磨灭的珍贵回忆。</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均来自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