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车队我的车(6)

洪光

<p class="ql-block">为厂里参与修襄渝铁路的孩子们送猪肉</p><p class="ql-block">老厂搬迁到三线的职工们,大多带着刚初中、高中毕业的孩子。这些年轻人没有工作,父母们都盼望着能在三线工厂为他们谋个出路。厂领导理解大家的期盼,多次向省机械厅申请招工指标,但受限于国家严格的招工政策,始终未能解决。1971年,转机终于出现——省机械厅下发通知:国家正在修建襄渝铁路,急需建设工人。凡参加铁路建设的工人,铁路通车后可回原单位转为正式职工。</p><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是中原入川的重要通道,东起湖北襄阳,西至重庆,正线全长895.3公里。这条铁路由铁道兵部队主导建设,同时动员了各地民兵、三线学兵和职工参与,被列为铁道兵"可圈可点的七大工程"之一。</p><p class="ql-block">通知下发后,老职工们陷入两难:修铁路工作艰苦危险,整天与炸药、大山打交道;但若放弃,可能永远错失转正机会。最终,五十名职工子弟选择奔赴陕南旬阳县的铁路施工现场,配合铁道兵开凿隧道。</p><p class="ql-block">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七十年代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厂领导心系这些年轻人,专程前往探望。看到铁道兵和孩子们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厂里立即联系洛阳冷冻厂,批了四吨猪肉送往工地。这项紧急任务落在了司机大王肩上。</p><p class="ql-block">大王与食堂管理员老赵立即出发。在洛阳装好冻肉后,他们用苫布将货物裹得严严实实,马不停蹄地往回赶。时值十一月,天气尚未严寒,必须争分夺秒。</p><p class="ql-block">次日,车辆驶入柞水县境内。山路愈发狭窄,在一个急转弯处,养路工拦住了他们:"前面在爆破施工,等炮响后才能通行。"等待信号期间,大王的思绪飘回出发前的叮嘱——这车肉承载着全厂的牵挂,必须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通行信号终于亮起。车辆缓缓穿行在碎石之间,突然"砰"的一声,左后轮胎被尖锐的碎石划开一道十公分长的口子。大王的心猛地一沉——这已经是第二次爆胎了,备用胎早已用完。车上满载冻肉,重载状态下单胎行驶极其危险,但停留等待只会让冻肉解冻。</p><p class="ql-block">他提心吊胆地驶入柞水县城,大王发现一处武警驻地。说明情况后,热心的武警大队长找来一条战士们夏天在河里游泳用的汽车内胎。大王如获至宝,立即动手修补:他熟练地卸下爆胎,垫上多层橡胶片加固,小心翼翼地控制胎压。这个临时方案虽然不完美,但足以支撑最后的路程。</p><p class="ql-block">当满载猪肉的卡车终于驶入工地时,施工现场沸腾了。这些身处深山的建设者已经许久未尝肉味。有个铁道兵战士抹着眼泪说:"上次吃肉还是半年前家属来探亲时带的腊肉。"更令人心酸的是当地老乡的反应——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围着卡车转圈,嘴里念叨着:"铁牛喝水(汽油)就能跑,真是神仙物件!"</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铁道兵初进山时的遭遇。当地一位被视为"老祖宗"的老人,对汽车充满好奇。他总想弄明白汽车"放屁"(刹车排气)的秘密,一次竟钻到车底观察,不幸发生了意外。部队妥善处理后事时,老人的孙子却说:"爷爷走前说,这铁牛能带我们出山见世面,值了。"</p><p class="ql-block">1972年底,五十个孩子圆满完成筑路任务,除少数轻伤外全部平安归来。当他们穿上崭新的工装站在父母面前时,这些曾经的"待业青年"脸上写满了自豪。而那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不仅改变了深山百姓的命运,也成为这批年轻人人生的重要转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