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陂抗日史是鄂豫边区敌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员任士舜(1915—1978)作为核心领导者,其事迹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基于史料整理的黄陂抗日斗争脉络及任士舜的抗战故事:</p><p class="ql-block">一、创建黄陂第一支抗日武装 </p><p class="ql-block">1. 返乡组织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 1938年8月,任士舜受董必武指派,从宜昌潜回黄陂。他化装成商人(长衫内藏驳壳枪),躲过军警盘查,与地下党接应后直奔家乡梅店。通过集市演讲、散发传单,他团结青年成立“新梅店社”,提出“团结抗日,组织起来,共同对敌”的口号,迅速吸纳百余名工农商学各界成员。 </p><p class="ql-block">2. 智夺溃军枪械建武装</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国民党溃军携枪逃窜。任士舜率社员夜间设伏,连续多日截获40余支枪,于9月正式组建“梅店抗日自卫队”(100余人,40余枪)。自卫队立即投入防务:设哨卡、防空袭(敲钟预警),保护民众疏散,使乡民在日军空袭中无一伤亡。 </p><p class="ql-block">3. 整编为新四军主力</p><p class="ql-block"> 不久,任士舜带队赴河南新县向鄂东特委汇报,将自卫队与另两支武装合编为新四军第六大队,任政治处民运股长,负责统战与情报。1939年4月,该部夜袭蔡店伪军李汉鹏部,扫除当地抗日障碍。</p><p class="ql-block"> 二、抗日政权建设与群众斗争 </p><p class="ql-block">减租减息突破封建堡垒</p><p class="ql-block"> 1941年任黄陂县委书记后,他推行减租减息政策。面对豪绅据点鲍家寨的抵制,他亲率工作队进驻,发动佃户挑箩筐涌入寨中,同时与地主鲍海舫、鲍济堂说理斗争,迫使其退出600余石稻谷,推动全县减租运动。 </p><p class="ql-block">大生产运动兴水利</p><p class="ql-block"> 1943年,他组织群众兴修水利,仅高望乡便修塘300余口、挖堰50多处,保障战时农业生产。 </p><p class="ql-block"> 三、反“扫荡”战斗与营救行动 </p><p class="ql-block">1.阮家榨伏击战</p><p class="ql-block"> 1944年冬,日伪300余人“清乡”扫荡。任士舜率50余人在其归途设伏,以少胜多击溃敌军,毙伤数十人(含5名日军),提振军民信心。 </p><p class="ql-block">2. 虎口营救被捕同志</p><p class="ql-block"> 1943年10月,日伪突袭高望乡,俘获8名干部(含3名女同志)。任士舜一面写信警告河口维持会,一面派手枪队营救,最终迫使日伪放人。</p><p class="ql-block">四、中原突围中的“关键缓兵计” </p><p class="ql-block"> 1946年军事调停期间,任士舜任中共第32执行小组首席代表(中校军衔)。中原突围当晚,美蒋代表突求见李先念将军。此时李先念已率部离开宣化店,任士舜机警回应:“李将军抱病,明日接见”,为部队秘密转移赢得时间。李先念星夜折返演完“接见”戏码,成功掩护主力西撤。</p><p class="ql-block">五、战后贡献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任士舜投身水利建设,领导荆江分洪、丹江口及葛洲坝工程,1978年逝世。其子任正强回忆父亲遗言:“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干事,我一辈子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 </p><p class="ql-block">任士舜扎根黄陂七年(1938—1945),从书生到游击领袖,再至县委书记,其故事是本土抗战与群众路线结合的缩影。他擅统战、敢斗争,以“梅店火种”燎原黄陂北乡,使该地成为中原抗日根据地稳固边缘区。他的机智(如减租斗争、突围周旋)与胆魄(如伏击日伪、涉险营救),至今在地方史志中传颂。</p> <p class="ql-block">在家乡,竖起抗日救亡的旗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父亲离开我们也已经37年了,我永远忘不了父亲临终前对我们说的话‘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干事,我一辈子无怨无悔’。”湖北省纪委干部任正强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对记者说。</p><p class="ql-block">任正强的父亲任士舜1915年出生,1934年考入复旦大学,在校期间就参加了进步组织,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离开上海赴延安。1938年,受董必武同志指派,任士舜回湖北黄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创建了我党在黄陂境内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梅店抗日自卫队”,成为新四军第五师的重要来源。1941年,任士舜任中共黄陂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任士舜头戴礼帽、墨镜,身着长布衫,衫内藏着驳壳枪,打扮成商人模样,机智地躲过了军警的盘查,成功进入黄陂县城,与黄陂支部取得联系,开始在家乡梅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那时我父亲少年英俊,热情洋溢,总在集市上搭起临时演讲台,发表演讲,分发传单,办墙报,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说起这些,任正强仿佛亲历,眼睛里闪着光。不长时间,任士舜就以100多人40多支枪,竖起了“梅店抗日自卫队”的旗帜。</p><p class="ql-block">“梅店抗日自卫队”一成立,就在梅店周围设岗放哨,维持治安,保护乡民。在日军飞机空袭时敲响大钟,发出防空警报,组织民众疏散,民众无一伤亡,四乡震动。</p><p class="ql-block">不久,任士舜带领“梅店抗日自卫队”找到位于今河南新县的中共鄂东特委驻地,向组织汇报了黄陂和队伍的情况,随即和另外两支队伍一起被编成两个中队,组成新四军六大队。任士舜任政治处民运股长,负责情报和统一战线工作。</p><p class="ql-block">1939年,按照李先念的指示精神,新四军六大队深入黄陂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这年5月2日(农历3月13日)是陂北地区集市——财神会,任士舜等通过情报分析得出结论:当天日军将出动抢劫民财。据此,六大队决心首战伏击日军。</p><p class="ql-block">“当天,近百名日军从据点出动,身穿黄军装,踩着大头皮鞋,手持长枪刺刀,气势汹汹扑向集市。不料进入了六大队的伏击圈,被迎头痛击。首战告捷,新四军名声大震,乡亲们奔走相告。”说着说着,任正强不由攥紧了拳头。</p><p class="ql-block">从1938年回到梅店创建抗日武装至1945年日本投降,任士舜一直没有离开过黄陂,在家乡坚持抗战,对黄陂的抗日政权建设、抗战时期的经济、游击战争、统一战线等各方面工作都有建树,使黄陂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中原地区抗日根据地边缘稳定的地带。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领导过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工程的建设,为新中国水利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我一定会继承父亲的遗志,学习父亲一切为党、一切为国、一切为民的崇高精神,对党忠诚、爱岗敬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任正强表示。</p> <p class="ql-block">一句嘱托,半个世纪护忠魂,70岁黄陂村民为烈士义务守陵5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清明节#山丘绵延,翠柏森森,白色陵园静静坐落其间。牺牲时年仅20岁的烈士杜崇杰,安息在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崇杰村小石板桥前的杜崇杰烈士陵园里。</p><p class="ql-block"> 清明前夕,70岁的村民陈金国像往常一样,大清早骑着电动车从一公里外的家来到陵园。陈金国将箩筐、扫帚搬下车。不一会儿,陵园里响起“沙沙”的扫地声。</p><p class="ql-block"> “那里葬着我的干儿子,你要照顾好他。”奶奶韩氏去世前的嘱托一直被陈金国记在心里,陵园里的扫地声从1966年陵园建好至今持续了57年。</p><p class="ql-block"> “他是为穷人闹翻身得解放牺牲的”</p><p class="ql-block"> 陈金国正在打扫烈士陵园。通讯员余登福 摄</p><p class="ql-block"> 每逢清明,陈金国就会格外忙碌。</p><p class="ql-block"> 清早到杜崇杰烈士陵园打扫,遇到有人到烈士陵园祭扫,他就赶紧回家烧一锅开水,担着茶水到陵园招呼“客人”。有时候,来人对烈士生平不了解,不善言辞的陈金国会清清嗓子讲起往事,讲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他是为穷人闹翻身得解放牺牲的”,从小到大,同村人都是这样讲给下一辈听。</p><p class="ql-block"> 杜崇杰烈士牺牲时,陈金国还未出生。九岁那年,陈金国跟随父亲从武昌小东门搬回崇杰村家中,才通过奶奶韩氏和同村其他长辈的讲述“认识”了长眠于此的烈士。</p><p class="ql-block"> 据《黄陂文史》第二辑记载,杜崇杰是湖北浠水人,1922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其父杜承才是某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其妻杨从新也是一位革命者。杜崇杰牺牲前任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五区区长。</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新四军和游击队在李先念、陈少敏、任士舜等同志的领导下,在黄陂北乡柏叶山一带开展抗日活动。日伪特务组织勾结当地反动地主、恶霸所操纵的封建迷信团体“黄学会”拼凑成“防务团”,对抗抗日军民。1942年,为应对紧张形势,中共黄陂县委在驻地杨家河召开全县党政军紧急会议,作出各级抗日组织和武装力量暂时分散隐蔽,以保存革命力量的决定。杜崇杰作为指挥长,率领区乡干部和武装力量五十余人转移到姚集、河口两个日军据点之间的柏叶山一带。</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他就住在我家隔壁。”通过同村长辈的讲述,陈金国还原了历史原貌。来到柏叶山的战士们,分散住进碾子湾村民家中。两名战士住在韩氏家,杜崇杰住在邻居家,两家仅一墙之隔。为不引起敌人注意,战士们趁夜色活动,发动群众进行田亩登记,扩充武装力量。白天,这些战士就像普通的邻家小伙,抢着为百姓挑水、砍柴,韩氏家门口的柴垛总堆得满满当当。因为心疼这些年轻人,韩氏就揽过为他们缝缝补补的活计。一来二去,杜崇杰干脆把韩氏叫作干娘。</p><p class="ql-block"> 当年9月11日午夜,国民党黄陂县党部负责人詹钧勾结反动地主密谋了一场“黄学暴动”,四处搜捕新四军战士。面对反动分子,韩氏挡在前面,称家中并无外人,住的是自己的儿子。不料被敌人从家中橱柜中搜出两条长枪,两名战士身份暴露被带走,韩氏因“藏匿罪”被反动分子打得下半身不能动弹,在家养了几个月伤。</p><p class="ql-block"> 此次事件中,十多名战士被捕。杜崇杰被砍伤带走,于小石板桥桥头被杀害,另有三名战士也被杀害,史称“柏叶事件”。</p><p class="ql-block">义务守陵,“活一天就要管一天”</p><p class="ql-block">清明前夕,崇杰村村民陈金国到杜崇杰烈士陵园擦拭墓碑。见习记者郭淞冰 摄</p><p class="ql-block"> 杜崇杰被杀害后,当地村民凑钱买了一具棺材,将其葬于柏叶山下。正在养伤的韩氏听闻噩耗,趴在床上号啕大哭了一场。</p><p class="ql-block"> 陈金国随父亲搬回碾子湾后,听奶奶讲了杜崇杰的故事,并经常和奶奶一起去给杜崇杰扫墓。</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烈士墓在柏叶山脚下,距他家有四公里山路,没有墓碑。多年来,感念烈士精神的村民在给自家亲人扫墓时也会到这里祭扫,补一锹土,放一挂鞭。</p><p class="ql-block"> 1966年,当地人民为纪念烈士,将烈士遗骸移到烈士牺牲的碾子湾,在小石板桥桥头建起烈士墓,并把碾子湾所在的行政村命名为“崇杰村”。当时建成的烈士墓为砖石结构,四周用石块垒砌而成,前面竖立一块墓碑,上书“杜崇杰烈士之墓”。烈士墓所在地,是陈金国家捐出的两块菜园。</p><p class="ql-block"> 烈士迁葬时,由陈金国及当时公社的几名党员为其收殓遗体。陈金国清楚记得,自己摸到了烈士腿骨上的刀伤,“那是烈士为保护百姓留下的伤痕”。此后,陈金国便义务承担起为烈士守墓的职责。当时周围有人养牛羊,陈金国生怕牛羊在这里留下粪便,一两天就要来看一次。清明、春节等特殊日子,陈金国也总要来看一眼才安心。</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陈金国做过一次心脏搭桥手术,前年开始无法劳动,稍微走几步就要歇一歇。去年陈金国又因心脏手术住了一个多月的院,心脏里被放了三根支架。住院期间,陈金国最放心不下烈士陵园,委托老伴曹家英代他前去照看,才肯安心养病。</p><p class="ql-block"> “活一天就要管一天。”不仅是因为奶奶的嘱托,更是因为感念烈士精神。陈金国还嘱咐自己的儿子、孙辈要替自己一直守下去。</p><p class="ql-block"> 烈士陵园建成至今,崇杰村历任十一任书记,前后换过四次锁,每一任书记都把烈士陵园的钥匙交给陈金国保管。</p><p class="ql-block"> 以烈士名命名村名,每个人都记得烈士事迹</p><p class="ql-block"> 清明前夕,姚集小学六年级学生听陈金国讲述杜崇杰烈士事迹。通讯员余登福 摄</p><p class="ql-block"> 杜崇杰烈士墓建起来后,崇杰村就诞生了。当时的黄陂县政府将碾子湾、红星村等自然村湾合并成行政村,并以烈士名命名。烈士墓也几经修缮,建成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现任崇杰村党支部书记陈春华回忆,上学时,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前往祭奠杜崇杰烈士,当时的烈士墓是一座土墓,在一条小溪旁。</p><p class="ql-block"> 21世纪初,在上级民政部门及姚家集街道办的支持下,崇杰村将杜崇杰烈士墓进行了整修,浆砌基,筑护墓顶,重立墓碑,墓碑上刻上“崇高精神昭日月,杰出功勋壮山河”的挽联。于烈士墓四周栽种松柏,建起围墙,修筑门楼,将其扩建成“杜崇杰烈士陵园”,还在园墙上镶嵌了石刻的“杜崇杰烈士及柏叶事件简介”。</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姚家集街道不断投入资金对杜崇杰烈士陵园进行修缮。2022年,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崇杰村投入110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道路硬化,建起二十多个车位的生态停车场。粉刷一新的烈士陵园坐落在姚家集街道绵延的山丘上,静静地望着眼前的小石板桥。</p><p class="ql-block">年年清明追思,姚家集街道都会组织上百名小学生到此缅怀先烈。七一前后,这里也是姚家集开展党日活动、进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场地。村里的老人们也愿意跟孩子们讲起小石板桥旁的那座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2018年起,杜崇杰烈士的家乡浠水县陆续有村民来这里祭拜牺牲在异乡的烈士。杜崇杰烈士的侄子也曾多次前往陈金国家中拜访。“牺牲在他乡,一直被守护得很好。村民陈金国多年为英烈守墓,被传为佳话。”2021年,浠水县汪岗镇细王坳村村民杜复初、杜定远祭奠烈士陵园后,发出这样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今年清明前夕,姚集小学180名六年级学生到杜崇杰烈士陵园祭奠,祭奠完后,学生们围在陈金国身边听他讲述烈士故事。前往祭奠的人年年不同,清明祭英魂成了在姚家集街道长大的孩子们的共同记忆。在这里,杜崇杰战斗过的事迹,每个人都没有忘记。</p> <p class="ql-block">杜有源 | 红色热土“六村”行</p> <p class="ql-block">文 | 杜有源</p><p class="ql-block">长轩岭街位于黄陂北部,地跨滠水中游,是革命老区和自然生态旅游区。国土面积221.46平方公里,人口5.6万。早在1925年,就有中共党员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长轩岭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为党的创建、壮大、发展,推翻“三座大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还留下了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陈少敏、徐向前、王树声、吴光浩、陈再道、杜义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在党史学习教育的辛丑初春,作为黄陂北乡红色旅游线路的引路人和讲述人,我怀着对这片红色热土深深的敬仰之情,先后踏访了长轩岭街境内的竹园、大屋岗、七房湾、官田、向家咀、十棵松六个红色村湾。</p><p class="ql-block">一、竹园村从长轩岭街道办事处治所出发,小车经东风、院子、创造、绿林、塘上等村,首先来到了此次踏访的第一站竹园村。竹园村位于长轩岭街西北的黄门冲大山深处,村子紧连云雾山,有竹园、万福湾、陈家山、李家山、东边山、冯家山、朱家山等11个自然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属黄陂县方梅区白沙湾乡苏维埃政府管辖,抗战时先后属黄潭中心乡黄潭乡和方梅区黄潭乡管辖。解放战争时隶属方梅区黄门乡黄门冲联村管辖。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五师、豫鄂边区、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重要的根据地和革命活动点。抗战时,新四军五师、豫鄂边区政府曾在竹园村境内设立过鄂东公学、边币厂、被服厂、医院、修械厂、电料厂、七·七报社、洪公中学等等。</p> <p class="ql-block">竹园村,素山寺,新四军五师被服厂旧址(杜有源摄 1978.3)</p> <p class="ql-block">今竹园村团山湾6号,抗战时,魏天一、任士舜等黄陂县抗日领导人经常在此开会,研究抗日斗争方案。</p> <p class="ql-block">陈家山,李先念常来黄土垱,国共两党县政府曾临时设于这里。陈家山位于竹园村西北,湾子四面环山。西有铁脑壳寨,东北有黄土垱,湾南是沟壑和高山,进出只有湾东南的一条蛇形路。民国六年(1917年),黄陂爱国人士、实业家、今前川街桃花庙村人陈仇九用银元在陈家山买下近千亩山场,创办黄陂县首个示范林场板栗园于这里。陈仇九在把场部和自己的住宅建在陈家山北黄土垱的同时,还在陈家山湾后搭建了林场技术人员和员工宿舍。正是由于林场的创办,陈家山险要的位置及陈仇九特殊的身份和人际关系,抗战初期,国民党黄陂县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均一度设立县政府临时办公点于陈家山陈仇九林场场部。1938年10月25日,仓林公任大佐率日军攻占黄陂县城,国民党潘正道县政府被迫迁往木兰川余家塝,因距黄陂县城较近,不出几天继迁陈家山黄土垱。陈仇九腾出几间屋子让潘正道办公。不到两个月后的12月17日,盘踞黄陂蔡店新李湾的李汉鹏汉奸武装伪八军偷袭陈家山,摧毁了潘正道县政府。潘正道县政府被摧毁后,共产党人杜天仇、祝季伟、刘天明随后秘密来到陈家山黄土垱,在陈仇九等人的帮助下,建立了抗日活动点。1940年4月,党以“宪政促进会”的名义在姚家山汪家畈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成立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黄曙晴、县委书记雷同。陈家山一带由于杜天仇等人打下了良好的活动基础,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的五六月份,黄曙晴把抗日民主政府由蔡店迁到陈家山黄土垱临时办公。1941年春,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魏天一、爱国人士陈仇九、柳棣园、黄福民等也是从黄土垱翻山到孝感,穿越铁路去京山向家冲出席豫鄂边区军政代表大会的。更重要的是:抗战期间,李先念同志经常到陈家山黄土垱陈仇九的板栗园,与之促膝谈心、谈抗战、拉家常。俩人的关系非常融洽。陈仇九有两个外号,一个叫胡子,一个叫斋公。李先念总是亲切地不称其名而叫他胡子或斋公。一次俩人亲切地开玩笑,先念同志说:“胡子是黄陂的四大金刚,这是个能左右县政,非常狠的称号。”陈仇九说:“再狠也没有您李师长狠,您发个话,下个命令叫士兵们一人吐一口痰,也把我这个金刚给淹死了。”来到黄土垱,当年的林场场部和陈仇九的住宅已毁没不存,仅存残垣断壁,看上去,未毁前的建筑面积约400余平方米。废墟上,还散落着陈仇九当年所置的石磨、石臼等粮食加工器物。黄土垱周边,当年陈仇九栽植板栗树开挖平整梯地所砌的、高两三米的护地石坡,有百余条仍保存较好。当年栽植的板栗树,有一部分因缺少管理已枯死,但仍有数百棵老树仍枝繁叶茂地生长着。</p> <p class="ql-block">图为板栗园(局部)</p> <p class="ql-block">睹物思人,我们不会忘记,抗战期间,陈仇九力举抗日,亲近新四军,为支援抗战作了许多贡献。抗战期间,日伪军曾多次袭击陈家山,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除1次受小挫折外,多次将来犯之敌击败。1943年4月,日伪军偷袭陈家山,新四军和地方游击队在黄土垱附近打死日伪军3人、打伤6人。日伪军知陈家山湾和黄土垱是新四军和游击队的落脚点,叫人捎话“叫陈仇九小点心”,“不要在黄土垱再站下去”。陈仇九对人说“陈家山是我经济兴业的地方,是我生活乐住的地方,我不会被日伪的恐吓所屈从!”正是由于陈仇九当年与陈家山黄土垱的特殊情愫,特别是解放后他对这个地方更加眷念和热爱的心情,1956年陈仇九逝世后,骨灰葬在了陈家山。</p><p class="ql-block">陈家山还是老红军陈益三的故乡。陈益三1930年前后参加红军,曾是徐向前部队的马夫,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逝世后,归葬陈家山湾东山坡上。其坟茔石墓碑上刻有“万里长征陈益三”等字。长眠于竹园村陈家山湾的红军战士陈益三墓</p><p class="ql-block">团山黄君山官厅,军地抗日领导人的聚居联络点探访的第二站是竹园村团山湾黄君山官厅旧址。团山官厅是团山人黄君山修建的。黄君山清光绪时曾在武昌府为官。未毁之前,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建中分学校缺木材,就将黄君山官厅拆毁了。抗战时,李先念、陈少敏、许子威、吴林焕、罗厚福、魏天一、任士舜、黄建民、朱建民等新四军五师、豫鄂边区和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负责人及一些区乡游击队负责人曾多次聚集黄君山官厅,商讨豫鄂边区及黄陂、孝感、乃至应城、安陆等地的抗日大计。1939年7月7日,新四军五师五大队吴林焕、汪进先,六大队罗厚福、官楚印、熊作芳由团山出发,袭击孝感杜涂湾伪军赵光荣25师,兵不血刃俘伪旅长以下官兵200余人,其联合作战的第一方案就是由汪进先、罗厚福、熊作芳等人在黄君山官厅谋划的。1941年八九月间,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委书记任士舜、县长魏天一开抗日工作碰头会,在黄君山官厅听取了陂四区区长王焱宗、陂五区区长王正道及四、五区所辖乡负责人的汇报,并拟定了下一步抗日斗争方案。由于军地领导人常聚居黄君山官厅商讨抗日工作,黄君山女婿、长轩岭集镇人彭国仕渐渐与新五师、豫鄂边区及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熟悉了。在任士舜的教育引导下,彭国仕激发出爱国热情,参加新四军后,负责新五师在陂北一带方家潭、脉地湾等多个税卡的收税工作,为抗战工作及边区财税工作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长眠于竹园村陈家山湾的红军战士陈益三墓</p> <p class="ql-block">万福湾,鄂东公学旧地</p> <p class="ql-block">万福湾距团山不到两百米。抗战时,曾开办过鄂东公学、七七报社也一度设立于这里。</p><p class="ql-block">1942年9月,为防备日伪军袭击,鄂豫边区政府开办的“鄂东公学”(校长柳野青)训练班的100多名师生由今长轩岭街向家咀村严家冲转移到万福湾学习和训练。当时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师生们过着没有固定校址的游击生活,只能流动上课,或住老百姓的屋子,或住庙宇和祠堂,通常是背包当凳子、大腿做桌子、用适用的墙壁或门板当黑板上课。晚上学习没有油灯,就上山打松树上的油桩燃着当灯。没有蚊帐,就用艾草薰赶蚊子。每人每天半斤米,每月发两毛钱的津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全体师生在万福湾度过了90多个日日夜夜,完成了学习和训练。当时鄂东办事处负责人程坦、刘西尧、汪心一等人还亲自到鄂东公学视察指导。鄂东办事处主任汪心一同志讲的一段话,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汪心一对鄂东公学的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是学生,不但要学生,而且要学死,要学岳飞之死,莫学秦桧之生,要学革命烈士之死,莫学汉奸走狗之生”。在抗战时这样教育学生对待生死,其意义更加深刻。值得提及的是:鄂东公学的学生在万福湾期间,象新五师的干部战士一样,在学习训练之余,也帮助群众学文化、收割稻谷、挖地浇菜、采摘猪食料、挑水挑柴等。</p><p class="ql-block">李家山,抗日哨卡和抗日会议旧址李家山有棵高40余米、树主杆围粗5.6米、树龄820多年的银杏树。这棵银杏树,像个“历史老人”,知道800多年来这里发生的事情,更知道抗战时新四军和游击队在李家山的故事。抗战时,在全长10余公里的黄门冲,为防备日伪军偷袭进攻根据地,新五师和地方游击队分别在冲口方家潭至冲尾竹园布有明暗哨10余处。李家山是一处重要的哨卡,守护着大屋、三屋、塝上、四屋、中分、东边山、团山、万福湾、陈家山、竹园湾等10余个自然湾军民的安全。1942年12月,日寇分九路扫荡黄陂、孝感、大悟等县。当时,驻横山、长轩岭、姚家集据点的日伪军300多人从十棵松到三家店,由三家店附近高家冲翻越石门山突袭驻竹园一带的新四军及游击队。日伪军先头部队刚在牛头岩附近一露头,就被站在银杏树下的新四军哨兵发现,随即鸣枪示警,在中分活动的新四军数十人和朱建民游击队30多人闻讯后迅速转移。紧接着,在四屋、大屋等湾养伤的新四军伤员和被服厂工人也迅速转移。抗战期间,新五师和游击队在银杏树下召开群众会议时,常常摆放一张方桌,群众围绕大树席地而坐,倾听新五师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关于联合抗日、减租减息、参军入伍、铲除汉奸等政策演讲。那时候,党的政策主张经新四军领导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一讲,群众坚决拥护。因此,党在竹园一带的抗战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p> <p class="ql-block">竹园村李家山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来到李家山银杏树下,我还很自然地想起了数十年前的一件往事。1981年四月,我在黄门冲搜集革命历史资料时,三屋湾的黄顺志老人跟我讲过这样一个他所亲历的故事。大约是1943年的七八月份的一天,天气很热,有新四军百余人和穿着百姓衣服的游击队员数十人坐在这棵银杏树下,由一个新四军教唱新五师军歌《五师挺进进行曲》。黄顺志老人只记得开头两句,“江汉两岸,豫鄂之边”。后来,我在有关史料上找到了这首军歌。这首军歌的歌词是:“江汉两岸,豫鄂之边,从西北东南,我们是锁住武汉的铁链。当敌寇闯进家园,我们到处燃起反抗的火焰,在这山野里我们苦战,我们经过了历史的考验,汇合了边区兄弟千百万,转战在高山平原。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踏着艰难困苦,我们挺进!挺进!挺进挺进挺进!让我们高唱着抗战的歌声,沿着江汉两岸,豫鄂之边,驱逐敌寇出中国国境!挺进!挺进!挺进!挺进挺进挺进!”而今置身银杏树下,雄浑的《五师挺进进行曲》歌声仿佛又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存于冯家山的边币石印版(杜有源摄 )</p> <p class="ql-block">竹园村的冯家山、朱家山是两个自然湾,位于今木兰天池景区内,人们习惯把两个湾子当作一个湾子叫,称作朱冯山。1940年春,李先念率豫鄂挺进纵队从安陆赵棚出发,四次攻打大、小悟山,击溃、击败刘梅溪、贺承慈、刘亚卿、杨希超等伪顽部队后,部队和豫鄂边区党政机关由京汉铁路西移至路东的今黄陂区蔡店姚家山及其周边地区。之后不久,新五师又在竹园村一带新增建了抗日活动点。随着根据地抗日活动点的扩展、抗日武装力量的增加和战斗的日益频繁、激烈,部队和根据地群众面临着军需、给养、伤病员救治、生活必需品缺乏等困难和问题。于是,五师首长和边区领导人根据抗战斗争的需要,在冯家山冯氏祠堂等处设立了流动边币厂和被服厂。冯家山边币厂以印置壹角、伍角、壹圆、伍圆、拾圆、伍拾圆的小额纸币为主。这些纸币除在豫鄂边区根据地流通外,一些还进入了敌占区,可半公开在敌占区购买商品。当时,敌占区的一些商人到新四军控制的蔡店集镇(当时人称小汉口)经商,蔡店的商人就是用边区的纸币等与其进行交易。冯家山边币厂除印置纸币外,还铸置过少许铜币。冯家山设立被服厂的时间是1942年11月前后。被服厂有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和工人30多人,缝纫机7台(亦说9台)。在冯家山的一个多月期间,主要是为部队生产冬装。在朱家山设立流动医院的时间是1942年底,设有病床20多个,简易手术台1个。在以治疗新五师部队伤员为主的同时,亦接受地方抗战受伤人员的救治。1943年3月前后,日伪军袭击朱冯山时,医院与边币厂等同时撤离。之后不久,边币厂和医院又重返冯家山朱家山搞了一段时间。抗战期间,新四军五师、豫鄂边区不少单位和工厂及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武装无数次进出竹园村。他们与竹园村的老百姓结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和感情。老百姓为他们提供烧柴、木炭、床铺草、草药、部分蔬菜等,他们在训练和工作之余为老百姓送肥、栽秧割谷、挑谷、挑水、播种收打小麦。部队医护人员还主动上门为驻地群众治疗疾病。</p><p class="ql-block">栗子园,革命烈士高钧、小杨长眠的地方在竹园村踏访的最后一地是栗子园。栗子园位于李家山后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石门公社栗园大队的大队部就建在这里。大队部多年前已垮塌废弃。在大队部不远的一个山坡上,有两座土冢,革命烈士高钧、小杨就长眠在这里。1948年初,方梅区副区长、南下干部高钧,就敦促国民党长轩岭区区长刘子烈投降等事宜,与对方约定在竹园村附近的白沙湾谈判。当高钧与警卫员小杨、方梅区副区长黄竟成、联村干部张一佬到达竹园附近的白沙湾后,刘子烈派匪兵和地方反动武装阴谋捆绑了黄竟成,接着包围了谈判地点,以突袭方式捉了高钧、小杨和张一佬。在押往长轩岭的途中,高钧等四人怒斥刘子烈背信弃义、谈判是假,设鸿门宴捕杀共产党人是真。行至王兴泗河边,高钧小杨坚决不走,被刘子烈枪杀。敌人打死小杨后,还残忍地把他的头颅割下,把耳朵刺穿穿上绳子,带到长轩岭街上悬在竹竿上示众。走完大街后,又把小杨的头挂在街南瓮门楼上。高钧是刘邓大军一纵十九旅某团营教导员,1947年冬,为加强地方武装,被分配到地方工作。先在塔尔岗地区任副区长,后到方梅区任副区长。小杨是河北邯郸人,随刘邓大军支前南下后,由支前民工转为解放军战士,牺牲时刚满18岁。两个外地英雄被敌人杀害后,当晚由方梅区区委委员、区委秘书李培林(今黄陂木兰乡人,解放后曾任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等人用竹床由王兴泗河边抬上栗子园,在李家山买了两副棺木安葬。可怜小杨埋葬时只有身躯而没有头,叫什么名字至今无人知晓。黄竟成、张一佬被敌人带到长轩岭后,敌人用长铁针刺指穿筋,用刀小块小块剐肉,俩人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张一佬临死前还大骂敌人是畜生,说要杀就杀,要剐再剐,要剁就剁,眨一下眼我就不是张一佬。就这样,俩人壮烈地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作为红色热土和革命的纪念地,竹园村远不止所述的这些红色革命故事。她在黄陂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对革命的贡献更是重大。这里丰富的红色故事、红色史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挖掘。</p> <p class="ql-block">大屋岗村</p> <p class="ql-block">存于大屋岗白沙湾李先念同志用过的办公桌(杜有源摄 )</p> <p class="ql-block">从竹园村转返,我们来到了与竹园村山水田地相连的大屋岗村。</p><p class="ql-block">大屋岗村有半山王、白沙湾、塝上、大屋岗、三屋、四屋、独屋、中分、杨家沟、段家沟、喻家山11个自然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屋岗村境内白沙湾是方梅区苏维埃政府下辖的白沙湾乡苏维埃政府驻地。白沙湾乡苏维埃主席张炳谦,赤卫队长杜方钧。当时,大屋岗村参加红军,为革命捐躯的烈士有多人。黄执齐,1929年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1930年随红军参战,1930年在黄陂北乡梅店作战牺牲;黄永博,1929年3月参加红军,1932年在孝感杨店作战牺牲;喻奇云,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在红安七里坪作战牺牲;黄元喜,1930年4月参加红军,1933年在安徽卡房作战牺牲;黄云诚,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在大悟沙河店作战牺牲;喻国×,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在本地方家潭被反动三青团杀害;黄香成,1932年参加红军第25军,1933年在红安七里坪作战牺牲;还有1927年初参加革命,后任方梅区副区长、1948年遭敌人残酷杀害的黄竟成等人。</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办过鄂东公学大屋岗村三屋湾</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大屋岗村白沙湾、三屋、四屋、塝上等湾常有新四军五师官兵驻扎。1943年夏秋相交之季,新五师某部在大屋岗村驻训,李先念同志还在该村白沙湾小住过几天。这前后,豫鄂边区肥皂厂、医院等还曾设立于大屋岗村。1942年4月初,正值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为防备日伪军袭击,鄂豫边区政府开办的“鄂东公学”训练班的100多名师生,由严家冲转移到大屋岗村学习和训练,受到三屋、四屋、白沙湾乡亲们亲人般的接待。大屋岗村人民为师生们腾住房、提供床铺、稻草、水桶、烧柴和桌椅。这些来自鄂东北各县和豫皖赣等省的青年学生,经过在鄂东公学几个月的学习训练,结业后即踏上了抗战的最前线,大多数人成为抗战骨干,彭天明等人后来还成长为我军的军师级干部。抗日战争后期,豫鄂边区党政军领导人郑位三、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等高瞻远瞩,在大悟山创办了“建国公学”,培养干部,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入学,以适应抗战胜利后国家建设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官田村龙池堰湾,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曾在这里度过了六个多月</p> <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建国公学的400多名学生,从大悟山磙子河转移到黄陂蔡店双河集,又从双河集转移到今向家咀村秧家田、官田村龙池堰,又从龙池堰转移到大屋岗村三屋、四屋、白沙湾、塝上培训学习了半个多月。当时,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建国公学的学生每到一个村湾,只能短时间住训,不能驻训。住训几天后,再换一个地方。在大屋岗村,学生住训、学习的时间较之他处,算是比较长的。啊!大屋岗,好一个红色的山村!好一个立过革命熔炉的地方!三、七房湾村离开大屋岗村,我们又来到七房湾村。七房湾村位于云雾山东南麓,明清时,该村七房湾进士举人多出,为官者甚多,是黄陂颇有名气的村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七房湾杜善权于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至1936年随军转战甘肃、四川,1937年在四川松藩作战牺牲。该村杜云学,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在甘肃作战被俘,遭敌军杀害。除这些历史人文外,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七房湾村境内发生的很多红色小故事也让人难以忘怀。李先念师长在脉地湾脉地湾是七房湾村的一个自然湾。脉地湾萝卜在历史上驰名湖北省。1943年冬,新四军五师师长李先念等领导人到脉地湾视察驻训的所属部队时,曾特意品尝过这里的萝卜煨(肉)汤。李先念曾说:“产地的土水不一样,萝卜长的不一样,吃起来的味道也不一样。”脉地湾的乡亲知李师长等喜欢吃脉地湾萝卜的事后,在李师长等五师首长即将离开脉地湾时,农民杨大爹等人凑了几担萝卜要先念同志的随行人员带回姚家山司令部食堂。先念同志对杨大爹等人说:“脉地湾的萝卜好吃我们要下,但我有个条件必须是买,我才要。”但脉地湾的乡亲好说孬说就是不收五师同志的钱。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随后赶到脉地湾的黄陂县委副书记兼县长任士舜风趣地说:“如果李师长不见怪,我可出个双方都可接受的折中政策,那就是五师首长买下萝卜,脉地湾乡亲只收市价一半的钱。”先念同志也风趣地说:“在黄陂的地盘上,大家就听士舜同志的吧。”这样,脉地湾乡亲只好“不愿心”地收下五师同志给的萝卜钱。</p> <p class="ql-block">鄂豫边区七房湾村造纸厂故址</p> <p class="ql-block">五师后勤部负责人来脉地湾税卡指导工作 1943年前后,新四军五师在脉地湾西设有税卡,负责泡桐、李 家集、方家潭、孝感滑石冲一些地方的税收,为抗战筹措经费。1943 年春夏,五师后勤部负责人王焕章(时为汉孝陂边区区委书记、区长 兼税务局局长),曾来脉地湾税卡指导工作,勉励税务人员为抗战广 辟税源。王焕章这次到脉地湾,还参观了豫鄂边区政府设在七房湾的造纸厂。1943年,豫鄂边区党委负责人郑位三在边区召开“组织群众大 多数开展大生产运动”大会,号召“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改 善人民生活,巩固边区根据地。”黄陂县委书记任士舜为贯彻会议精 神,亲自带人到七房湾、脉地湾、土主岭等湾搞试点,帮助群众生产, 平整土地,修筑塘堰,整修河坡,并向脉地湾、土主岭、新榨等湾的 贫困户发放生产贷款,组织群众抗旱,鼓励小商贩从事粮油、蔬菜、 柴炭、布匹、药材、文具、牲猪、兽皮等贩运。并将在方家潭缴获不 法商户的两架红车送给新榨湾农民作贩运工具</p> <p class="ql-block">木鱼沟袭击伪军木鱼沟位于七房湾村西,与泡桐独屋湾接界。这里两山对峙,谷底有大路一条,地势险要。1944年初夏,伪军李宝莲11师某营由泡桐店往长轩岭方向游动。我游击队在土地岭西木鱼沟袭击敌人,打死打伤伪军10余人。伪军恐遭更大的伤亡,不敢前去长轩岭,丢盔卸甲、狼狈不堪地复撤回泡桐店。1948年夏初,废除保甲制度,按村湾人口、田地面积划分行政村,黄门冲联村干部管济时、魏玉顺、黄柏春等人在七房湾、新榨湾、黄家楼后湾开展“划村”工作,遭到来自驻姚家集国民党桂系175师某部数十人和长轩岭地方武装的袭击。管、魏等人脱险后,黄柏春被敌军从新榨湾追到黄家楼后湾,又从黄家楼后湾追到黄家塘上、张家湾、白沙湾、大屋岗湾、三屋湾,最后转头在七房湾湾后一箭之地的四房湾被敌追上,被敌人拉到七房湾湾前小河洗衣洗菜的石埠头边枪杀。</p><p class="ql-block">四、官田村从七房湾村东去,沿石(门)泡(桐)旅游公路,经虎桥村、三家店村和石门社区,我们来到了踏访的第四站,今木兰天池风景区出口处的官田村。官田始称冲畈和平畈。元末明初畈上有陈姓、杨姓庄田。明永乐时,易为武昌卫护卫军屯田。宣德后,屯政废弛,军屯田被湖广总督李震及亲友夺占。因是官家雇工耕种,加之之前是军屯田,因此,成化后,人们将原地名改称官田和官田畈,沿用至今。官田村现辖龙池堰、陈家河、易家河、魏家冲、朱家湾、朱氏塘、墩子岗、黄辉龙、棉花凹、枫香树坳、四房冲、王家冲、孙家湾、熊家冲等13个自然湾,408户,1750人,有耕地1743亩,水面1800亩,山场1.32万亩,村总面积11.1平方公里,木兰天池、映象桃源等景区会所在其境内。1930年,我党在沙河成立黄陂县苏维埃政府,官田属方梅区杨家河乡(后一度改为向家咀乡);1940年4月,在姚家山成立黄陂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官田属方梅区官田乡;1947年,在蔡店双河集成立黄陂县爱国民主政府,官田属方梅区官田联村(亦称官田乡);1949年,官田仍属方梅区官田乡。官田村红色文化厚重。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边梅店、向家咀、十棵松就有中共党员开展革命活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1927年7月——1937年6月),方梅区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10月成立。书记王福田、主席杜方忠、杜方安,赤卫队队长杜方忠(兼任) 。方梅区苏维埃政府辖杨家河、向家咀、彭家冲、白沙湾、方家潭等5个乡苏维埃政府。杨家河、向家咀乡苏维埃书记王云生、主席丁红喜,赤卫队队长王大元、王大彦,办公地点先后设在杨家河和向家咀。官田当时先属杨家河乡苏,后又一度属向家咀乡苏。这个时期,党的口号和中心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支持红军,建立农民革命政权。</p> <p class="ql-block">官田村新五师藏过枪的藏枪洞</p> <p class="ql-block">1941年3月,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重建,县政府驻地杨家河与官田仅一华里之距。1942年,黄潭中心乡成立。中心乡辖官田、官义、长邱、黄潭4个小乡。官田乡乡长陈家文,民兵基干队队长黄大文。乡政府先设在陈家河,后迁往龙池堰湾。抗战时,官田村不仅是新四军五师的常驻地,新五师和县大队还在该村四房冲、王家冲、墩子岗等湾建立了搜集日伪情报的堡垒户。抗战时期,官田村民众响应豫鄂边区政府和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为根据地和游击区创建扩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官田仍属方梅区。中原突围时,一些军地干部和伤病员奉命在地方隐蔽,官田村的堡垒户和支持革命的积极分子,冒着杀头的危险,予以诚心的接收。1947年10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官田村的民众响应地方党组织号召,带头参加了为部队筹措过冬衣服和物资的工作。1948年,官田村黄大运在给县大队送情报途中,被敌人发现,不幸被捕,遭敌人杀害。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四野大军飞兵武汉外围,进入黄陂。为迎接南下大军“解放大武汉!”“解放全中国!”“打倒蒋介石!”,官田村民众响应中共黄陂县委和黄陂县支前指挥部的号召,成立民工队,参入修路、运输、救护伤病员,并为南下大军筹措粮油、柴草、门板、木材、绳索、食盐、蜡烛、电筒、鞋袜等物资。该村墩子岗湾在方家潭集镇做生意的商户黄某,一次性筹措食盐30斤,蜡烛200支,粮食400斤,黄豆200斤,一分钱不赚,按进价给了部队。</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五师七房湾税卡旧址</p> <p class="ql-block">官田所在的杨家河、向家咀乡苏维埃政府,在县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带领官田民众,先后参加了攻打鲍家寨、铁石墩、姚家集等地主武装堡垒的斗争。王友宗等人还参加了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官田民众积极支持区、乡苏维埃政权建立;积极进行分田分地、分地主浮财、支持减租减息、抗租抗息、兴办农村教育,宣传男女平等工作,为苏区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和牺牲。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五师被服厂、枪械所、医院一度设立于龙池堰湾。李先念、陈少敏、许子威、杨学诚等五师和豫鄂边区领导人常来此指导部队和地方的抗战工作。龙池堰西,今木兰天池景区小天池西不远,还有当年新五师和游击队的“藏枪洞”。</p> <p class="ql-block">今日向家咀严家冲</p> <p class="ql-block">图为严家冲87岁高龄的韩春华老人向来访者讲红色故事。</p> <p class="ql-block">向家咀村在长轩岭街最北端。北连蔡店街双河,西接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南毗木兰天池景区,东濒梅店水库。有向家咀、杨家河、晏家冲、严家冲、王家湾、甘家田、六家湾、秧家田、夏家湾、新屋咀、杜家坳、姚塝、窑湾、楼子冲、梅家墩、蔡家冲、塘湾、陶家湾、翁家湾、过山洼、杜家湾、彭家湾等23个自然湾,现有608户,2000余人,国土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45亩,山场1.64万亩。 从某种意义上讲,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杨家河是向家咀、 晏家冲、严家冲等20多个自然湾代名的总称。笼统地说,杨家河、今长轩岭街向家咀村是个革命村。说细一点,她是名符其实的红军村、抗战村、志士仁人村。说她是红军村,是因为1930年前后,这个村有18个热血青年参加了红军;说她是抗日村,是因为抗战时期,该村杨家河是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说她是志士仁人村,是因为这个村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人甚多。</p><p class="ql-block">踊跃参加红军的“红军村”1929年冬,红军攻打了姚家集、长轩岭(田庆昌)、长堰等几个反动地主的寨子和当铺,分粮分物于贫困百姓,大得人心。翌年春,在红军和鄂东北特委的组织帮助下,蔡店、塔耳、碾子、长轩岭、姚集、磨盘、方梅等地先后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党组织在带领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运动、帮助农民生产的同时,还动员农民参加红军。1930年5月前后,红军在黄安、麻城、黄冈、孝感、罗田及黄陂本地作战,减员很大,部队接连几次招兵。同年6月前后,鄂豫皖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三十二师在杨家河北不远的今蔡店街双河集设立招兵站。杨家河王大元、王义山受此前区苏维埃同志动员贫困百姓参加红军宣传的启发,闻讯后,从秧田里起来,洗尽手脚上的泥巴,跑去双河集的红军招兵站报了名。王大元读过几年书,还代不识字的王义山填写了姓名。王大元、王义山报名返回杨家河时,在湾口碰到了王春贵、王福田。王春贵问王大元:“扯稗子草这么忙,你们俩去了哪里?”于是,王大元把去双河集报名参加红军的事告诉了王春贵和王福田,并说过几天领了衣服后就去部队。王春贵说:“我们是贫苦人,参加共产党红军打压榨穷人的富人是条活路,我也报名当红军去!”这样,在王大元、王义山、王春贵等人的带动下,杨家河的王少坤、王保槐、王钊金、王继云、王福初及邻湾的冯庆安、严昌顺、梅绪志等人,先后去双河集红军招兵站报名参加了红军。王大元参加红军后,后来任特务营营长,1934年在大悟县境内的沙河店作战负重伤牺牲。</p> <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今向家咀村杨家河王氏祠堂、严氏凯公祠堂开办了黄陂县第一中心小学,首任校长曹绍文。图为杨家河边的王氏祠堂(今为池塘)旧址。</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记载:王义山1933年在红安七里坪作战牺牲;王春贵1932年在红安七里坪作战牺牲;王福田1931年在恩施搞税收工作,同年牺牲于恩施;王福初1933年在红安七里坪作战牺牲;王继云1933年在鸡公山被敌包围,为保护红军文件和印章被敌人杀害;王保槐1933年在红安七里坪作战牺牲;王钊金1932年在河口夏店作战牺牲;冯庆安1931年在攻打黄陂泡桐四陈寨时牺牲;严昌顺1931年在孝感三汊埠破坏铁路时,被敌人包围,作战牺牲;梅绪志1931年在攻打黄陂泡桐店被反动红学杀害;黄成安1932年在红安作战牺牲;彭文忠1932年在河口作战牺牲;潘康宁1933年在麻城作战牺牲……除上述牺牲的红军人员外,1930年参加革命,任乡土地委员的朱文庆,1933年被捕,被敌杀害。</p> <p class="ql-block">今向家咀村晏家冲湾的土砖房,抗战期间,豫鄂边区行政公署副主席杨经曲住此。</p> <p class="ql-block">1941年,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届(第一届黄陂县民主抗日政府在蔡店成立,黄曙睛任县长,雷同任县委书记)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重新成立,魏天一任县长,任士舜任书记,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设在杨家河。之所以设在杨家河,有多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杨家河一带群众在红军时就拥护中国共产党,同情工农革命,思想觉悟高,纯朴善良;二是这里的地理环境宜于设立县级以上的行政机构,周边山多林茂,村湾集市分布较密,河港纵横,出产丰富,经济不算落后,距敌占区长轩岭、姚家集虽不远,但攻守自如,回旋余地大;三是西邻黄门冲,北邻蔡店,东南近梅店街等新四军五师活动区和地方游击队活动区,可互为声援;四是有任鹤宾、彭海清等支持抗日的开明绅士商人。当时,县长魏天一住王竹生家。王竹生有个女儿叫王春兰,在魏天一的启发下,王春兰投入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任县政府抗日宣传队队长。一次,她带队下乡宣传,遇上了日伪军,为掩护队员撤退,她负伤落入敌手。为不说出新四军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活动情况,面对敌人的酷刑,她坚贞不屈,最后用头猛撞墙壁,为保守革命秘密献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年轻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向家咀村,素山寺抗日青年培训班旧址</p> <p class="ql-block">杨家河作为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1942年底至1945年底,豫鄂边区领导人陈少敏、许子威、杨学诚、吴祖贻、涂云庵等经常来杨家河与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商讨抗日大计,边区政府副主席杨经曲更是长期住在杨家河。抗日民主政府的许多重要会议,自然也是在杨家河召开。1942年8月,县委在杨家河祠堂召开了有三百多人参加的临时参议会,会上选举任鹤宾为参议长,王节思、黄福民为副参议长,边区党委民运部部长吴祖贻在会上作了关于减租减息的政策报告。会后,组织工作队多支,深入各地开展工作,很快在全县各个地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为搞好减租减息运动,县委领导带头垂范,任士舜同志亲自带队与黄陂最大的地主鲍海舫面对面据理力争,迫使鲍家退出600多担谷子,打开了“双减”局面。1944年3月,“组大”工作活动分子会。黄陂县组织群众进行大生产运动是从1944年正式大规模开始的。“组大运动”主要是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1944年春节过后,边区政府主席许子威来黄陂,在杨家河参加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的组织大生产运动工作会,许子威在大会上作动员报告。会后,许子威带领边区机关数十人到蔡店塔西乡重点领导“组大”工作。黄陂县委迅速落实边区政府精神,组织工作队到各区、乡开展工作。黄陂县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主要措施是:干部带头参加生产,与群众打成一片;发放贷款,奖励开荒;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劳动协作;带领群众整修塘堰河坝,兴修水利;推广选种、下秧、施肥等先进生产技术;奖励劳模,开展学先进赶先进活动等。</p> <p class="ql-block">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在杨家河设立黄陂县第一中心小学。学生课本由边区教育处编写。抗日爱国、生产劳动是课本的中心内容。1944年夏,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杨家河第一中心小学举行了中小学常识竞赛大会,全县基本区中学和高小学生参加了应试。在颁奖大会上,县长魏天一勉励竞赛考生勤奋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争取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杨家河外,抗战期间,今向家咀村晏家冲,常有新四军新五师官兵驻扎。现保存完好的晏家冲花屋,除任士舜在此办公多年外,李先念、陈少敏等五师和边区领导人,亦于1943年前后多次在花屋居住和办公。</p> <p class="ql-block">1944年农历八月,黄陂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杨家河王氏祠堂召开了约二百人参加的黄陂县各界抗日民主人士代表大会。此次大会会期三天,首先是县长魏天一作政府工作报告,然后是县委书记任士舜作形势报告,并对政府工作提出建议。豫鄂边区行政公署副秘书长高云晖对黄陂的抗战等工作作指示。经过大会报告、分组讨论、全体代表表决,通过了各项重要议案。最后选举魏天一、任士舜、闵永义、彭海清、冯芹书、王育俊、阮永康等11人组成了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宣化店谈判时的任士舜</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向家咀村晏家冲湾是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魏天一、任士舜在此领导指挥了黄陂人民的抗日斗争。图为魏天一、任士舜办公居住的曹汉武“花屋”。</p> <p class="ql-block">向家咀村革命烈士王钰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该村严家冲,豫鄂边区政府于1942年初在这里开办过培养抗日骨干“鄂东公学”。这前后,严家冲还设立过豫鄂边区政府流动医院、 新五师枪械修理所和印刷厂。今向家咀村一半以上的自然湾,在抗战期间,新四军五师和豫鄂边区武装部队经常在此驻训休整。1938年10月黄陂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陂县地方抗日武装还在向家咀村西不远的素山寺开办过抗日青年训练班。抗战期间,向家咀村还有王木先、王正和、王正道(王正道解放后任荆州行政公署副专员,1999年病逝)等人参加革命,新四军战士王正和、王木先先后为革命牺牲。</p><p class="ql-block">志士仁人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向家咀村还有多人放弃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升官发财的机会,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有的为革命牺牲,有的为革命奔波不辞劳苦,呕心沥血工作。向家咀人向秉刚,1889年出生,家庭条件较好,1926年在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后,本可到国民党部队当官,但他放弃了这个机会,毅然回乡创建武装,1928年参加徐向前红军,1933年作战牺牲。杨家河人王钰,1896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武昌图书馆馆长。1928年初参加中共湖北省委工作,协助中共湖北省委代理书记魏人镜工作,并与省委秘书周希仁结婚。同年3月,王钰协助魏人镜在武昌豹子澥组织农民开仓夺粮,遭敌人包围。魏人镜牺牲,王钰夫妇被同事、省委交通员李云出卖,双双入狱。周希仁因身怀有孕,经地下党组织营救,保释出狱。党组织营救王钰未果,一个月后在汉口后湖被敌人杀害</p> <p class="ql-block">十棵松大桥 图为周副主席过河旧址</p> <p class="ql-block">踏访的最后一站是十棵松村的十棵松小集镇和胡家湾。 1946年5月,为制止国民党当局几十万大军围攻我中原解放区司令部驻地宣化店。5月6日,周恩来副主席同美方代表白鲁德、蒋方代表王天鸣组成三人军事小组,由武汉驱车北上宣化店谈判调处。大约上午12时,车队行至十棵松小河时,正遇雨后山洪,由于十棵松小河上的百米木桥一个多月前被炸毁,车队只能蹚水过河。当运载面粉等物资的两辆美制大卡车因轮高蹚水驶过河后,乘坐周恩来、白鲁德、王天鸣及三方工作人员的四辆吉普车因车矮轮小被阻隔在有1米多深河水的南岸。谈判在即,代表们的心情不免有些着急。见此,时年22岁的十棵松青年陈文清从村里喊来20多个20岁左右的青年,开始帮忙背人搭车过河。四辆吉普车徐徐开到河边浅水处停下后,王先洲第一个将为过河而发愁的王天鸣背过了河。接着,陈文清对站在他身边的周副主席说:“我背你过河吧?”周副主席面带笑容说:“谢谢你,不要你们背”。言下之意是自己准备蹚水过河。陈文清只好将与王天鸣坐在一辆车上的一个20多岁的蒋方女工作人员背过了河。紧接着,陈裕喜、陈裕学等人先后把白鲁德等人背过了河。所有人过河后,只有穿着上衣、短裤、打着赤脚的周副主席一人还站在河南岸的浅水滩上。周副主席见大家都被背到了河北岸,他从容地走进齐腰深的水里,风趣地用黄陂方言喊着“来呀,大家都出力呀”等号子,指挥陈文清等20多个青年先后把四辆吉普车一一抬过了河。吉普车过河后,周副主席关切地问大家:“你们的脚没有被河水中的石头划破吧?”大家回答“没有”时,周副主席才放了心。这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人车过河后,作为地方干部接待陪同周副主席的黄陂县委副书记任士舜给每个参加背人抬车的青年发了一块现洋作为酬谢。临别时,周副主席还特意走过来与每个青年一一握手,并和蔼可亲地说:“辛苦大家了!辛苦大家了!老乡,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吉普车开动后,他又把手伸出车外,再次挥手向大家致意。第二天,人们从当时的方梅区领导同志那里,才知道不要人背、指挥抬车、最后自己蹚水过河的人是敬爱的周恩来副主席。过十棵松小河的第二天,周副主席等人在过距十棵松小河八里的姚蔡河时,因洪水受阻,同样上演了抬车过姚蔡河的一幕。今天,漫步在十棵松这条有着一段不寻常经历的小河旁,我想,周副主席在肩负重大历史使命、为党、为中原解放区军民的安危极度操劳的情况下,还那样平易近人、毫无架子、细致入微、亲切和蔼、性情温和地礼待平民百姓,他是多么的善良、温厚、慈祥啊!十棵松之旅,我更加感受到周恩来的形象是那样光辉伟大!更加怀念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十棵松村胡家湾,还有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胡默然。胡默然生于1897年,乳名友庵,学名业裕。1916年,胡默然在私立中华大学中学部学习时,得到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帮助,加入进步青年组织“互助社”。1924年执教于安源路矿工人子弟学校,并在此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5年春,胡默然从安源回家乡胡家湾创办广生小学,接受贫困孩子入学,在当地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主张。继而又在木兰川大余湾办学教书,从事革命活动,组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自进小学特别支部。他是黄陂早期的中共党员和创建基层组织负责人,曾任中共黄陂县委委员。192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他任国民党黄陂县党部书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胡默然与组织失去联系,但对革命的信念仍然不变。1941年任黄陂中学(一部)校长。1942年至1943年任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为兴办好学校,胡默然动员全县各乡保把祖庙公产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用于当地办学,并利用全县学田产收入,创办了黄陂中学二部、三部。1944年初,胡默然任豫鄂边区鄂东专署教育科长兼黄安中学副校长,1948年任鄂豫皖边区四专署教育科副科长。解放初,应原豫鄂边区主席许子威及新四军五师原五大队队长吴林焕之邀请,接收汉口铁路中学任校长,并被重新吸收为中共候补党员。胡默然1925年曾出席国共合作时湖北省第一届代表大会,1945年出席鄂豫湘赣皖解放区赴延安召开的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途中因时局变化大会未开),1954年出席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是河南省新乡市第二届人大代表,1979年病逝。他人生中最大的亮点是抗战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土地革命时期的1929年冬,红军打垮了胡家湾地主胡康民的民团,组织附近群众分粮分物。在此胜利的鼓舞下,十棵松周边姚集、蔡店、柿子树店有三四十个穷苦青年在胡家湾北不远的小河滩上参加红军队伍。1947年冬,刘邓大军某营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在十棵松和傅家田之间的公路上袭击蒋军,生俘国民党国防部少将参议周心怡及军士30余人,击毙顽固不降的少将参议刘某,烧毁大小军车多辆。此次袭击,虽说战斗不大,打得也不甚激烈,但活捉和击毙了两个将字号的重要人物。踏访红色热土,追忆追记艰苦卓绝、峥嵘岁月可歌可泣的系列革命故事,我再次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时下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还要继续唱下去!要永远记住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那个曾经的血雨腥风的年代!不忘初心,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个人的奋斗和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杜有源,男,1955年10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街人。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50余万字。1999年加入武汉市作家协会,2007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现任黄陂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黄陂区木兰文化研究会会长。对黄陂地域历史文化、木兰文化有较深的研究,出版地方性历史文化专著多部,从事文化辅导管理工作43年,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创作实绩列入《湖北作家辞典》。省市等10多家媒体曾先后多次作过专题采访报道,被誉为《西陵历史文化的守望者》,《耕耘黄陂历史文化园地的老黄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