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隐姓埋名三十载,铸就核武强国梦

冰心羽

<p class="ql-block">在科学的星河里,总有一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的故事,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壮丽史诗。王承书,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星辰,她被尊称为“中国居里夫人”,一生传奇而伟大,用智慧、勇气与无私奉献,为祖国的核事业筑起了坚固的堡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她便展现出对数学和物理的浓厚兴趣与天赋,与当时热衷吟诗作画的民国名媛截然不同。1930年,18岁的王承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成为全系唯一的女生。在燕大的求学岁月里,她的光芒愈发耀眼,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连续三年位居全系榜首。1934年,22岁的王承书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荣获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两年后,又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燕京大学,她结识了一生的伴侣张文裕,两人因共同的学术追求和理想信念走到一起,携手走过了许多风雨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1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赴美深造,师从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开启了在气体分子运动论领域的深入研究。留美期间,她展现出卓越的科研才能,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轰动世界,在稀薄气体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物理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导师乌伦贝克对她赞誉有加,称她为“不可多得之才”,当时的她,在科研道路上可谓前途无量,甚至有望角逐诺贝尔奖。</p> <p class="ql-block">然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王承书的心,她毅然决然地决定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回国的漫长等待与艰难历程中,她不仅要面对美国政府的阻挠和监视,还要忍受与家人分离的痛苦,但这些都无法动摇她回国报效的决心。她深知,祖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急需她这样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1956年,王承书终于踏上了阔别15年的祖国土地,当她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的那一刻,心中满是激动与自豪,她暗暗发誓,要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国后的王承书,立刻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她先是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的物理学事业中。不久,为了国家的需要,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专业,改行从事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一切从零开始。面对新领域的诸多挑战,她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顽强的毅力,迅速掌握了相关知识,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8年,中国开始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也称“人造太阳”,但当时这项技术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对王承书而言,也是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然而,当钱三强找到她,询问她是否愿意负责这项研究时,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此后,她担任核聚变研究室主任,带领团队进行等离子物理和磁流体力学的研究。为了尽快掌握相关技术,1959年,她被派往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知识,找到一本对中国发展核聚变很有价值的书,经过两年的刻苦钻研,她成为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填补了中国在热核聚变理论方面的空白,让中国突破了热核聚变技术难关,为中国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1961年,王承书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当时,由于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中国的高浓缩铀研究陷入困境,而高浓缩铀是原子弹研发必不可少的重要燃料,国家急需加大研究力度。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参与这项绝密的研究工作。参与这项工作,意味着她要隐姓埋名,放弃科学界的一切荣誉,还要牺牲家庭,前往荒凉的工厂,无法照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王承书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回答“我愿意”。从此,她告别了家人,从物理学术界消失,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浓铀研制工作中。在504厂,她和同事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解决了数百个理论问题、技术问题、材料问题和工艺问题。她凭借着深厚的物理学基础和顽强的毅力,迅速掌握了关于浓缩铀的科研知识,昼夜不休地进行研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迅速苍老,原本年轻的面容增添了许多白发,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终于,在1964年1月14日,中国第一批高浓缩铀在504厂诞生,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震惊世界!王承书和她的团队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后,王承书继续在核事业领域发光发热。1972年,她担任研制大型国产扩散机“4号机”的总设计师,1973年又提出开展激光分离法的研究。在她的指导下,中国于1991年实现了激光分离浓缩铀,成为中国激光分离技术上一个重大里程碑。1978年,王承书任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即便到了晚年,80岁高龄的她依然心系科研,拿着放大镜看学生的论文,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p> <p class="ql-block">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与世长辞。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她为了祖国的核事业,隐姓埋名30余年,放弃了个人的荣誉和家庭的团聚,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科研工作中。她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以自己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用三次“我愿意”,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她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