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育之内涵”的实践智慧 2025年7月20日

山楂花开

<p class="ql-block">沉醉书香忘时逝,笃志求知岁月驰。不知不觉间,学习中式教育已9周。本周聚焦第三章 “育之内涵”,其核心包含四个方面——重生成人、耐心呵护、长期反复、自我成长。</p> <p class="ql-block">一、解析“育”之内涵,明教育本质 </p><p class="ql-block">重生成人是育的目的;耐心呵护与长期反复是育的方式,体现为施教者的行为;自我成长则是育所追求的效果,表现为受教者养成的终身学习习惯。</p> <p class="ql-block">“育”有两层基本含义:生育与教育。生育仅赋予人肉体生命,而教育方能实现“重生成人”,开启人的慧命,最终导向向上向善的境界。经历了真正的“育”,人的行为举止、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乃至心智的开启,都应呈现全新的蜕变,这便是“重生” 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作为受教者,学习后需反思:自身生命是否有变化?举止是否有改观?素质是否有提升?若无,则未达成“重生成人”,学习便属无效,需及时修正方式。作为施教者,若教学后学生的行为、思想、能力毫无进步,亦应反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教育方法。</p> <p class="ql-block">耐心呵护是育的重要方式。“育”必须尊重教育规律与人类自然成长规律,在孩子成长中给予恰当引导。当孩子行为出现偏差、犯错时,其本质是行为、思想或认知层面“生病”了,这需要耐心呵护;若缺乏这份耐心,孩子的“病”不仅难以痊愈,还可能留下病根。</p> <p class="ql-block">生育一个孩子需十月怀胎,足见“育”的长期性,教育亦需长期反复。唯有反反复复地教,学生才可能真正学会;缺乏长期反复,孩子难以扎实掌握。教一次是“教”,长期反复才是“育”。要想孩子成长成才,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培育。唯有做到耐心呵护与长期反复,为孩子提供成长的沃土,他们才能实现自我成长。</p> <p class="ql-block">生育之“育”启示我们:胎儿的健康成长是自我成长,按需吸收养分。同理,教育之“育”也应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家长要敢于放手,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与空间,让其自我成长、静待花开。如此,孩子便如幼苗,终将长成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二、践行“育”之实践,悟成长之道</p><p class="ql-block">7月14日晨学后,王英提议交流学习感受。大家进会议室后,遇到共鸣点便争相发言。这让我感悟到:生活中任何场合,无论两人或多人交流,发言需紧扣主题,不东拉西扯;发言前要梳理观点,力求言简意赅,以提升实效;还应把控时间,兼顾他人感受,保障每人发言机会。这恰是“自我成长”中“素质能力蜕变” 的体现——良好的沟通能力本就是 重生成人”的重要素养,既尊重他人,也修炼自身。</p> <p class="ql-block">姬有道校长曾说:“教育不是行善就是作恶。”听完7月15 日的早课,我对“重生成人”有了更深体会:作为母亲和老师,我们首先要好好学习,完成自我教育,开启自身慧命,活得通透;再以生命影响生命,开启孩子与学生的慧命,让他们活得快乐。家长思想观念若不进步,不仅无法有效指导孩子,甚至可能造成伤害。唯有自身拥有智慧,才能在教育中做到“耐心呵护“长期反复”,实现“治未病”,而非等孩子出问题后再补救——这正是“重生成人”对施教者的核心要求。</p> <p class="ql-block">7月16日,听了刘素文老师的引领分享,我对耐心呵护与溺爱的区别有了更具体的思考。例如带孩子外出吃饭时,若孩子未遵守餐桌礼仪,家长首先应做到不发脾气、保护孩子的自尊,事后找恰当机会教育并指出正确做法,这便是耐心呵护;事后放任不管则是溺爱。更重要的是,耐心呵护需与“长期反复”配合:某次孩子再次失礼时,我没有指责,而是重复上次的引导,三次之后,她终于能主动说“请”“谢谢”——这便是“育”的过程,一次教是“教”,反复教才是“育”。</p> <p class="ql-block">7月17日小组交流时,伙伴张雅妮说:“我们怀胎十月时都能耐心等待,教育过程也要牢记初心,这初心就是静待花开。”这让我反思自身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智育、德育、美育培养尚可,但劳动与体育教育不足。此前我急于让孩子做家务以增强自理能力,她却以累为由拒绝。今日回家,我提及要外出办事,她突然提议:“妈妈,我来洗碗吧!”我回来时,碗洗得干净,厨房也收拾得整齐。这意外的惊喜让我真切体会到:“自我成长”需尊重规律,就像“育之内涵”中说的“孩子如幼苗”,强行催促只会适得其反,放手等待反而能收获成长。</p> <p class="ql-block">7月18日,关于“自我成长”我有了更实在的感悟:共读群里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从前我总因自己写的心得不如别人深刻而焦虑,甚至想过放弃。后来想起“育之内涵”中“长期反复”的规律,便接纳自己的节奏— 哪怕每天只写三行感悟,只要坚持记录,就是进步。三周后,我发现自己的文字逐渐有了力量,这让我明白:自我成长不必急于求成,就像培育孩子需要“长期反复”,修炼自己同样需要慢慢来,尊重规律才能超越自己。</p> <p class="ql-block">7月19日,受同伴赵晶启发,我和二宝在家中做了“寒暄点赞墙”。“寒”与大女儿名字里的“涵”字相通,“暄”与小女儿名字里的“萱”字谐音,“寒暄”在此意为放松心情,随意聊天、叙话家常。我带头书写每个人值得点赞的事:“爸爸今天主动拖地”“姐姐帮妹妹制作手抄报”,小女儿、先生、大女儿依次参与。每张纸条上,书写的不仅是赞美,更是“耐心呵护”的实践——用正向反馈滋养家人的心灵,这本身就是“育”的延伸,让爱成为家庭成长的沃土。大女儿称赞这个创意“让家里更暖了”。</p> <p class="ql-block">7月20日,有朋友向我吐槽,孩子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较少,且方式粗暴。我认为,与其抱怨,不如做好自己、尽到责任,不能因配偶做得不好就减少对孩子的教养。正如闫合作老师所言:“别人往地上扔了一张纸,不是你的责任,但你可以把它捡起来,这是你可以承担的责任。”若配偶用“污水”(粗暴方式)对待孩子,我们应不受干扰,坚守责任,以爱和尊重去共情、安慰孩子。这恰是“重生成人”中“向上向善”的体现——即便外界有 “污水”,我们也要成为孩子身边的“清水”,用正向引导帮他们建立是非判断,这才是教育者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三、沉淀“育”之心得,臻育人佳境</p><p class="ql-block">这段学习历程,不仅让我深化了对“育”的理解,更在实践中重塑了我的教育观与生活观。作为从教18年的教育工作者,《中式教育》是我遇见过的最佳教育书籍——从前面对学生调皮会烦躁,现在能先想“他的行为背后是认知需求”,这种从“对抗”到“理解”的转变,正是思想境界提升的具象体现。</p> <p class="ql-block">闫合作老师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教育要做的就是激发君子成分、抑制小人成分。这一理念让我持续内省:通过学习,我逐渐清除了自身的戾气、怨气、怒气、火气,与人交谈时多了善言善语,少了污言秽语。在相互交流中,我们取长补短、借鉴他人好的处事方法,我也尝试做到“改变心、不动心、净化心”:“改变心”是从前对孩子犯错会本能指责,现在会换位思考;“不动心”是面对他人误解或配偶教育方式偏差时,不被情绪裹挟,守住教育的初心;“净化心”是剔除“必须立刻看到结果”的浮躁,接纳“长期反复”的规律。这些改变让我处理日常事务时更妥帖,情绪控制能力显著增强。</p> <p class="ql-block">两个月以来,我写下12篇心得体会,发表在美篇后,有9篇阅读量超过1万——这是本周最让我欣喜的事。感谢读者的鼓励,这是我前进的动力;更感谢自己的坚持,用文字记录成长的每一步,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往后的日子,我将继续深耕中式教育,在实践中不断体悟其精髓。在每一堂课中践行“重生成人”的初心,以耐心呵护对待每一颗幼苗,以长期反复的坚持陪伴他们自我成长,以“四十不惑”的笃定与努力,做更好的教育者,也做更通透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