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纯正的皇家石窟群。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座坐落于河南洛阳伊水两岸的山崖上,以其精湛绝伦的石刻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探寻。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潜溪寺</b>是龙门西山北端首个大窟,开凿于唐代初期,因凿洞时地下有溪流涌出得名,距今约1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主佛为高7.38米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面容丰满、比例匀称,尽显庄严肃穆之态;两侧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与二天王,其中南壁的大势至菩萨与主佛并称为龙门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造像。整体造型饱满圆润,既彰显了唐代佛教艺术追求丰满华丽的审美意趣,亦是龙门唐代洞窟的重要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b>宾阳中洞</b>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建。原计划营造三座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合称“宾阳三洞”。其中宾阳中洞历时24年,用工达80多万个才基本完工;而宾阳南洞和北洞,因宫廷政变及工程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营造工作被迫中断,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之一,它融合了北魏时期的佛教思想、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既继承了汉晋以来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又吸收了印度、西域等地外来佛教艺术的元素,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实物例证和里程碑,对后世的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洞内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佛像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之上。佛像面容清瘦,展现出典型的北魏时期 “秀骨清像” 的艺术风格,嘴角微微上扬,似带浅笑,给人以宁静、慈祥之感。佛像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雕刻呈现出阶梯状,线条简洁规整。</p> <p class="ql-block">窟顶雕刻有精美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环绕着众多姿态轻盈、栩栩如生的伎乐天人。这些天人或弹奏乐器,或翩翩起舞,雕刻细腻入微,线条流畅自然,充分展现了北魏时期高超的雕刻技艺和艺术审美。</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是北魏至唐初的过渡性洞窟,由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洞窟基础上续凿而成,专为其生母长孙皇后祈福做功德。主佛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既留存着北魏造像的些许痕迹,又显露初唐的艺术新风,鲜明体现了这一过渡时期的造像特征。</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7.5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佛像面容丰满圆润,</span>双手平分指天、地。主像所谓的剪刀手,细看,右手拇指损坏,食指、中指风华腐蚀导致分叉,所以远看像极了现在的“剪刀手”。这组手印应该是代表强烈意志的,沟通天地的一种手印。</p> <p class="ql-block"><b>摩崖三佛龛</b>开凿于唐朝,是以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为主尊的大型洞窟,后因武则天称帝等政治原因停工,造像呈未完工状态。中间主佛为高约17米的弥勒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初具形态但细节未精雕;两侧阿弥陀佛、药师佛及弟子、菩萨像也未完工,部分仅凿出大致身形。这组半成品造像依然展现出唐代佛教造像追求丰腴、雄浑、大气的艺术特征,是研究唐代佛教造像风格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b>万佛洞</b>开凿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是龙门石窟中的代表性唐代洞窟。是为唐高宗、武则天祈福所建。</p> <p class="ql-block">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端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神情安详肃穆。后壁刻着五十四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各坐一尊菩萨或供养人,构思新颖奇特。</span></p><p class="ql-block">主佛两侧分别是弟子阿难、迦叶,以及两位菩萨。菩萨头戴华丽的宝冠,身披璎珞,身姿婀娜,尽显唐代雕刻对女性柔美姿态的细腻刻画。</p> <p class="ql-block">窟顶雕刻有一朵精美的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造型轻盈飘逸,衣带飞扬,体现了唐代艺术中对自由和灵动之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洞窟南北两壁整齐排列着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佛像高约4厘米 ,虽然体量较小,但雕刻精细,造型生动,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这些小佛像层层叠叠,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万佛朝宗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南壁菩萨左手拎净瓶,右手扬拂尘,面容丰盈圆润,神情文静祥和,体态动静自然,姿态袅娜。据转梅兰芳编演京剧《洛神》时,对饰演的洛神总觉不尽如人意,成一块心病。游龙门石窟时,当看到这尊观世音菩萨时,那极富美感的体态,令他眼光骤然一亮,顿然得到启悟,演出大获成功,</p> <p class="ql-block"><b>老龙洞</b>依自然山洞开凿而成,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由于无专人出善款,<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未造出主佛。</span>全窟密布54处小龛,且均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题记。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民间造窟风气、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证。</p> <p class="ql-block"><b>莲花洞</b>开凿于北魏晚期,大约公元525-534年间,是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之一。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莲花藻井图案得名,莲花周围环绕着众多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的飞天,它们有的手捧供品,有的演奏乐器,造型轻盈飘逸,线条流畅自然,是北魏时期飞天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凸显了洞窟的宗教寓意与艺术价值。其精美的藻井和飞天雕刻对后世佛教石窟装饰艺术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洞内主佛为释迦牟尼立像,高约5米,面部清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密集且富有层次感,体现了北魏 “秀骨清像” 的造像风格。佛像左手下垂,右手施无畏印,展现出庄严慈悲之态。</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南壁。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p> <p class="ql-block"><b>奉先寺</b>造像群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其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历时21年完成。佛像竣工时,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驾临龙门,主持开光仪式。</p> <p class="ql-block">佛经记载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如明月,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如来佛的三身分别为: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毗卢遮那佛为佛之根本,卢舍那佛为佛之功德,释迦牟尼佛如佛在人间之显像。本来只有释迦摩尼佛才有确定形象,但人们为表虔诚,依然想象出另外二身的形象并为之塑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佛卢舍那大佛即所谓报身佛,全像通高17.14米,</span>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其瞳孔为印刻,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span></p> <p class="ql-block">一般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那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大佛南侧侍立的弟子少者阿难形象眉清目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显得聪慧虔诚</span>。南侧胁侍的普贤菩萨头戴宝冠、<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姿优美,面容雍容华贵。</span></p> <p class="ql-block">大佛北侧弟子老者伽叶形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成持重,</span>文殊菩萨与南侧普贤菩萨造像风格基本类似,<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姿优美,面容雍容华贵。</span></p> <p class="ql-block">最外侧是护法天王和力士,天王身着甲胄,威严庄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脚下都踩着一个夜叉</span>;力士肌肉隆起,孔武有力,充满动态感和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这组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供养人,共十一尊群雕,布局严谨、主次分明,</span>代表了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最高成就,融合了唐代高超的雕刻技艺与审美观念,在造像比例、形态塑造及神情刻画等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从河对岸远观奉先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