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艘摆渡船,——小议《看别人的文章,读自己的故事》

林伟娟

<p class="ql-block">  读自由自在老师的这篇散文,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是那陪伴他一生的<b>“文字遇”</b>。</p><p class="ql-block"> 它绝非悬浮于空中的“文学梦”符号,而是紧贴生活肌理生长的<b>一艘“摆渡船</b>”——它稳稳承载着日常的重负,也轻轻托举起心灵的微光。</p> <p class="ql-block">  <b>少年时在天山雪地里,它是情绪的出口。</b></p><p class="ql-block"> 三公里独行的孤寂里,冰封的伊犁河像道沉默的伤口,怪异的影子跟着脚步晃,满肚子说不出的伤感本是没头的浪,却被文字筑成了河床。</p><p class="ql-block"> 那些被战友传抄的字句,哪是什么创作?不过是少年第一次借文字剖开自己,让“想哭”的冲动有了落脚的地方,变成日后再看仍发烫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b>这时的文字,是情绪的摆渡者,把混沌的心事渡成了清晰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  <b>工作后在黑板报前,它是联结的纽带。</b></p><p class="ql-block"> 女同事那句“不愧是厂里一支笔”,听着轻,却像颗种子落进心里——那不是对文采的夸赞,是文字替沉默的默契开了口。</p><p class="ql-block"> 后来书信往来,再到她成了副总编约稿时那句“她相信我”,文字早成了跨越距离的桥。他笔下的稚嫩文字慢慢变成铅字,像蝌蚪游进了更宽的河,而那些信里的鼓励,其实是借文字传递的惦念,让羞于言说的温暖有了具体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b>这时的文字,是关系的摆渡者,把藏在心里的信任渡成了看得见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  <b>病休时在美篇里,它是精神的锚点。</b></p><p class="ql-block"> 寒冬里的憋闷,被投稿获“精”的欣喜冲散了大半;读“琪花瑶草”老师的游记,那些飞舞的文字让他忘了孤单,像跟着作者一起看过了远方;美友们“团结友爱,互帮互进”的故事,更让他觉得自己没被世界落下。</p><p class="ql-block"> 哪怕他谦称自己“像小蜗牛”写得慢,文字也稳稳托住了生活的失重——它不用力,却让困在病中的日子有了光,让“平凡地活着”多了份“认真追梦”的笃定。</p><p class="ql-block"> <b>这时的文字,是困境的摆渡者,把迷茫的时光渡向了有方向的从容。</b></p> <p class="ql-block">  更动人的是,文字从不是单向的“拯救”,<b>它和生命本就是互相滋养的。</b></p><p class="ql-block"> 天山的风雪给了它凛冽的底色,工厂的烟火气给了它温热的质地,书信里的惦念让它有了柔软的弧度,美篇里的共鸣又给了它生长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正如自由自在老师所言“书读得越多,内心越强大”。两者相辅相成,是文字记着人生的点滴,人生又让文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你把日子过成了故事,文字就把故事酿成了酒,越久越醇。</p> <p class="ql-block">  读自由自在老师的文字,让我懂了:所谓“文学”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b>是陪在身边的摆渡人</b>。它在委屈时接住眼泪,在孤单时搭起桥梁,在困顿中照亮方向。</p><p class="ql-block"> 它不耀眼,却始终都在,把零散的日子串成有温度的线,也让每个平凡人在与文字的纠缠里慢慢明白:原来我们读到的的、写下的,从来都不只是文字,而是<b>自己活过的证明,是把此刻渡向未来的船。</b></p><p class="ql-block"><b></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sogvvm?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8149402"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自由自在《看别人的文章,读自己的故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