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理枝憐雙玉樹 - 林爾嘉诗中的姬妾

张泉

<p>一九三四年,菽莊吟社核心成員、光绪年歲貢生、年届六十七岁的蔡穀仁(字乃賡)纳妾,林尔嘉赋诗《甲戍冬日,乃庚新得捧砚人,瘦石词丈赋二律赠之》為老友賀喜。蔡穀仁世居臺灣,光緒乙未,清廷割臺令下,攜帶家眷內渡定居鼓浪嶼。擅長詩詞,書法清遒,頗似張船山。常與菽莊吟侣摶九賦詩倡和。经常與菽莊主人林尔嘉互赠诗句、题字、刻印。</p> <p>蔡榖仁(又名蔡乃賡\蔡廼賡:一八六七年出生,一九四七卒於鼓嶼),有一妻三妾:妻子蘇蘅華英年早逝(一八八六年生,一九零七年卒),姨太太吳蓮蕉(一八七一年生,一九三七年卒),姨太太鄭鳳仙(一八九二年生),姨太太張素秋(一九零七年生)。一九三四年,年屆六十七歲的蔡新得的“捧硯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甲戍冬日,乃庚新得捧硯人,瘦石詞丈賦二律贈之》中林爾嘉寫道:</p><p><br></p><p>萼綠梅邊白石壇,神仙眷屬一家歡;</p><p>舊傳狐相青衣誤,新得蠻姬翠袖寒;</p><p>連理枝憐雙玉樹,同心譜續小紅鸞;</p><p>蘭閨織罷廻文錦,不信陽臺如夢難。</p><p>艷説風流老名士,鬑鬑白皙有銀鬚;</p><p>朝聞桃葉江南好,夜見靈蕓月下來;</p><p>玉煖詩人吟未倦,燈寒幼婦謎同猜;</p><p>求鳳一曲琴焦尾,博取他年小鳳胎。</p><p>(頁23-4)</p><p><br></p><p>​此詩借用的典故重疊、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舊傳狐相青衣誤”源於蒲鬆齡《聊齋誌異》“辛十四娘 ”的故事。辛十四娘,紅衣佳人,長得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雖身為狐妖,但心地善良,與狐狸父親及十八個姐妹一同寄住禪院之中。因在十九個姐妹中排行第十四,故名十四娘。她著意行善積德,以助人為樂、修道成仙為誌,追求精神層面的超脫。“新得蠻姬翠袖寒”可在南宋詞人高觀國《菩薩蠻(詠雙心水仙)》中找到出處:“雲嬌雪嫩羞相倚。淩波共酌春風醉。的皪玉臺寒。肯教金盞單。隻疑雙蝶夢。翠袖和香擁。香外有鴛鴦。風流煙水鄉。”不言而喻,林爾嘉描述的是“紅袖添香夜讀書”層面上的“捧硯人。”</p><p><br></p><p>​“連理枝憐雙玉樹”出自晉代干寶搜集撰寫的記錄神仙鬼怪的著作《搜神記》。“連理枝” 的典故則來自《搜神記》中的一則故事。戰國時宋國大臣韓憑與妻子何氏兩人感情恩愛。當時宋君康王荒淫無道,竟因看上何氏的美麗賢淑,而把韓憑囚禁起來。何氏暗中寫封信給丈夫,信上說:“其雨淫淫,河水大深,日出當心。”不料此信卻落入宋王手中。此信為何氏的絕命詩,其中“日出當心”指的是“心有死志”。果然,何氏利用陪康王出遊的機會跳樓自盡,韓憑也於不久後殉情自殺。康王震怒不已,下令將兩人分葬二處,並流話:“若兩人的墓能合在一起,就不再阻止了。”沒想到幾天後,兩座墳的墓地都長出樹來,枝幹樹葉合抱在一起,樹根也糾纏在一塊兒,樹上還有一對鳥兒在唱和鳴叫著,聲音相當悽涼哀婉動人!“連理枝”的典故由此而來。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借用此典“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林爾嘉在此詩借用典故“連理枝”似乎遠遠超越“紅袖添香”的層面,“捧硯人”和主人的關係被描述為生死同路、膽肝相照、至死不渝的情侶。</p><p><br></p><p>​“蘭閨織罷廻文錦”出自《晉書》中引南朝梁元帝蕭繹的寒閨詩“願織迴文錦,因君寄武威。” 迴文錦:喻妻妾、情人離別後之書信或情書,梁元帝的《蕩婦秋思賦》:“妾怨回文之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唐李白《代贈遠》:“織錦作短文,腸隨回文結。”</p><p><br></p><p>“不信陽臺如夢難”出自北宋詩人歐陽修的《梁州令·紅杏牆頭樹》:“紅杏牆頭樹。紫萼香心初吐。新年花發舊時枝,徘徊千繞,獨共東風語。陽臺一夢如雲雨。為問今何處。離情彆恨多少,條條結曏垂楊縷。此事難分付。初心本誰先許。竊香解佩兩瀋瀋,知他而今,記得當初否。誰教薄幸輕相誤。不信道、相思苦。如今卻恁空追悔,元來也會憶人去。”“迴文錦”、“陽臺如夢”進一步渲染“捧硯人”和主人作為情侶间的愛慕與难舍难分的幽會。</p><p><br></p><p>“夜見靈蕓月下來“中的“靈蕓”引自晉王嘉《拾遺記.魏》。三國魏文帝所愛美人薛靈蕓。靈蕓容貌絶世﹐被選入宮。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後用以為典。</p><p><br></p><p>“求鳳一曲琴焦尾”用的是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典故。司馬相如,字長卿,四川成都人,漢辭賦家,善鼓琴,其所用琴名為"綠綺",是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漢景帝曾封司馬相如為“武騎常侍”,但非其所願,故借病辭官,投奔臨邛縣令王吉。臨邛縣有一富豪卓王孫,女卓文君,才貌兼備,但不幸新寡。司馬相如對文君早巳仰慕,一次作客卓家,遂借琴錶達愛慕之情,在簾後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林爾嘉在此詩借用此典顧名思義。</p><p><br></p><p>林爾嘉一生有一妻五妾。除妻子龔雲環外,还有二太張芝舫、三太高瑞珠和四太陳蘭谷。以後林爾嘉中年时增添了五太吳蘭芳(一九零六年,十三歲的蘭芳与时年三十一林爾嘉“一結同心結”,頁66)、六太王冬曦(一九一一年)十五歲的東喜“願結添香侶”“隨侍”时年三十六的林爾嘉,頁51)。</p><p><br></p><p>無論是林公爾嘉中年“添香侶”還是蔡公乃庚暮年“新得捧硯人,” 在現實生活中,添香捧硯人的身世和所扮演的角色無法能和他們主人在詩中典故所憧憬的情侶們攀比。試問,哪有年芳十幾的少女願與三十開外、妻妾成群的中年男子“一結同心結”、“願結添香侶?”哪有妙齡“幼婦”願與年過花甲(年逾古稀)“鬑鬑白皙有銀鬚”、妻妾滿堂的“風流老名士”“連理枝憐雙玉樹?”</p><p><br></p><p>在陳支平主編的《臺灣文獻匯刊》第七輯《菽莊收藏雜錄》第五冊收錄了林爾嘉生前收藏的題為“林鶯(景盆)詩詞集原稿。” 此稿洋洋二百三十一頁。 多篇涉及“老夫納妾”的題材,其中《新絲續舊弦》較為露骨、尤具諷刺意味:</p> <p>舊時添香捧硯人的生活遠遠沒有詩中所描寫的“緑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那樣浪漫。“風流名士”們“納寵”“艷福”的代價卻是 “少婦愁伴老夫眠,床上陳屍空有此,即來有淚那能止。”“添香侶”、“捧硯人”們所能做的無非是“玉煖詩人吟未倦,燈寒幼婦謎同猜。”</p><p><br></p><p>林爾嘉“納寵”在那個時代並不是件罕事。在他衆多的菽莊吟侶、文人墨客中,“納寵”不僅昭示“艷福”更是顯赫門第的富貴。四品“京堂”、二品頂戴侍郎林爾嘉的一妻五妾比起他的先父,臺灣墾務大臣、二品頂戴太僕寺正卿林維源的一妻八妾要遜色幾成。</p><p><br></p><p>“納寵”對菽莊吟侶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來講不僅習以為常、司空見慣,而且是值得誇口稱頌的事。一九二四年,時任海軍總長薩鎮冰在“風流老名士”蔡谷仁題簽的《菽莊先生雲環夫人五十壽言》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話:“龔夫人,詠樵贊善之女。嫻禮教而工於詩。”</p> <p>與《詩經.邶風, 緑衣》中衛莊公夫人莊姜怨晦衛莊公“嬖妾”的妒忌、傷感之情相比, 菽莊夫人龔雲環的胸襟是何等寬廣包容:“自來嬪後三十餘年,與先生無一違言。先生姬侍滿前,夫人皆善視之。視庶出如己。”</p><p><br></p><p>一九九三年春,林公爾嘉最後一位““姬妾”,五太吳蘭芳與世長辭,享年一百歲,葬於臺北土城林本源家族墓園內。</p> <p>作者簡介</p><p><br></p><p>張泉 ,一九八三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後赴英國基爾大學進修美國文 學(the University of Keele),八五年獲碩士學位。八七年來美國馬裏蘭大學進修美國研究專業(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九三年獲博士學位。九五年從東岸移居西雅圖,九六年到二零一六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圖書館工作, 現已退休。其間從事中、英文寫作。出版作品除傳記散文集《紫藤簃》《五零後的回眸》《半句多》《無聲的侍奉》《自別故園幾經秋》《伸出蒙恩的手》外,著有長篇小說《離鄉人》(英文《Expatriates》), 英文短篇小說集《Trojan Rooster》(國府百雞戰) 。</p><p><br></p><p>英文作品曾發表於Folio: A literary Journal《富麗歐文學》,Wisconsin Review《威斯康星文學》,The Armchair Aesthete《扶手椅上的美學家》,Timber Creek Review《林邊小溪文學》,Christian Courier《基督信使》,Kimera: A Journal of Fine Writing《朦朧文學》(獲一九九九年Pushcart Prize提名),Words of Wisdom《智慧的語言》,Five Points《五點文學》,Pangolin Papers, 《攀格林文學》(獲一九九九年Pushcart Prize提名),再版《城垣文學》,The Long Story《中篇小說》,Red Rock Review《紅磐石文學》,The Minnesota Review《密尼蘇達文學》, 其中兩篇獲一九九九年 Pushcart Prize 提名。</p><p><br></p><p>中文作品曾發表於《世界日報》、《神國雜誌》 (貳篇) 、《舉目》(叁篇)、《生命季刊》、《傳記文學》(肆篇)、《文學臺灣》、《臺灣風物》、《臺灣文獻》(兩篇)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