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社古窑村:踏访“天下第一”感悟古窑传奇

坊里坊外

<p class="ql-block">撰稿 摄影:冯晓平</p><p class="ql-block">编辑 制作:紫 槐</p> <p class="ql-block">  7月19日,古城西安连续数日的高温天气热得令人窒息。当天的最高气温已达到摄氏四十三度,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团队一行顶着酷暑驱车数十公里,前往三原县柏社古窑村,感受“天下第一古窑村”的特殊魅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抵达了目的地——三原柏社古窑村。停放好车子后,满怀好奇与期待地向村头走去。</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村口矗立着一座被参天大树环绕的巍峨门楼。两侧土黄色的麦秸泥墙上,用白粉书写着一副对联:右联“南有兵马俑”,左联“北有地坑窑”,横批“柏社古窑”。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急不可待地想要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穿过门楼,是一条修建精美的长廊,两侧设有供游客休息的长椅。由于天气炎热,我们缓步穿行于长廊之中。走出长廊,视野豁然开朗——整个柏社古窑村宛如一幅宋代古画般展现在眼前:原汁原味的西北塬上风光,名贵的参天古木覆盖了村庄大半面积,错落有致的古老民居点缀其间,濒临倒塌的断壁残垣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废弃的旧屋依然坚守着旧时模样。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不正是田野调查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吗?顾不得烈日灼烧,我激动地举起手机冲入“画卷”,捕捉每一个触动心弦的画面。汗水模糊了视线,浸透了衣裳,却阻挡不了我在林间穿梭的脚步。执著地拍下一间间屹立于田野中的残垣断壁后,我来到了地坑院旁。</p> <p class="ql-block">  三原地坑院起源于中国穴居时代,其雏形可见于考古发掘的历史遗迹。这种建筑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柏社村作为国家下沉式地窑集中保护区,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地窑因受外界气候影响小,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堪称天然的温控系统。村内现存传统窑洞民居780院,其中下沉式地窑四合院225院,是目前全国地窑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  柏社村林木繁茂,拥有5万余株珍贵楸树,被誉为“楸树王国”。高大茂密的树冠构成天然绿色屏障,形成“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地上景观,我们来到下沉式古窑区。这里别有洞天:整洁的四合院中央,古树投下清凉绿荫;墙角的老井架着辘轳麻绳,几件农具散发着乡土气息;七八孔窑洞有序排列,部分已被避暑游客租住。除了避暑功能,这里还弥漫着人间烟火——简朴的农家乐、冰镇饮品、柴火小灶烹制的地方美食,为地下四合院平添生机。商家别具匠心地在窑壁悬挂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购粮本、煤票、布票、棉花票、油票……让访客直观感受历史变迁。角落里陈列着算盘、马灯、搪瓷盘、老式收音机等渐被遗忘的旧物,勾起无限回忆。我如获至宝地记录下所有展陈,内心充满收获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返程途中,一场骤雨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带着排山倒海之势,毫无顾忌地席卷了整个天地。那雨幕,将世间的一切都笼罩其中。这雨,来得如此酣畅淋漓,为饱受酷暑炙烤的我们,送来了一场沁人心脾的清凉洗礼,让我们在这狂风暴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华灯初上时,我们重新回到了这座热情似火的千年古都。这场穿越时空的探访,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先民的生存智慧,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触摸到文明传承的永恒脉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