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文献网展

河北文献收藏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部分文献</p> <p class="ql-block">1938年七月《全面抗战》三日刊第八号,七月二十九日出版发行,全民动员,抗战到底。</p><p class="ql-block">《全民抗战》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出版的进步报刊。1938年7月7日在武汉创刊。由沈钧儒的《全民周刊》和邹韬奋的《抗战》三日刊合并出版。初仍为三日刊。以邹韬奋、沈钧儒、艾寒松、张仲实、胡绳、柳湜等6人组成编委会,邹韬奋任主编,柳湜任副主编。</p><p class="ql-block">8月19日起曾增刊“保卫大武汉特刊”13期。同年10月15日,从第30号起迁重庆出版,并改为5日刊。1939年3月5日,该刊增办“战地版”5日刊。5月13日,该刊自第70号起改为周刊。8月12日,该刊又增办“通俗版”周刊。该刊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经售点,最高发行量达30万份,成为当时国统区影响最广的刊物。它号召“全民动员,抗战到底”;呼吁国共合作,共同实现抗战建国纲领;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英雄业绩;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言行,强烈要求实施新闻出版自由。1940年7月前后,该刊送检的文章经常被国民党检查机关抽去,社论有时改写至3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邹韬奋为此而写的社论被国民党检查官扣留,该期社论地位不得不“开了个大天窗”。1941年2月22日,该刊出至第157期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p> <p class="ql-block">1938年12月译报社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论持久战》。</p><p class="ql-block">《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所著,全文五万多字。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该演讲稿于7月1日在《解放》周刊第43、44期合刊上首次发表 。</p><p class="ql-block"> 写作背景 </p><p class="ql-block"> -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日军进攻势头凶猛,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陷落,但中国军队也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等胜利。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然而,国内“亡国论”和“速胜论”论调盛行,严重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力量的凝聚,迫切需要正确理论来统一全民族思想。</p><p class="ql-block"> 主要内容 </p><p class="ql-block"> - 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p><p class="ql-block">​- 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相持阶段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游击战争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要动员全中国人民,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阐明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p><p class="ql-block"> 历史影响 </p><p class="ql-block"> - 在党内、军内: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的赞许和佩服,确立了其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为全党全军指明了抗战方向,统一了思想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国统区:宋庆龄将其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白崇禧认为是军事巨著,并以国民党军委会名义通令全国学习。蒋经国也多次阅读,认可其分析的深刻性和预见性。</p><p class="ql-block">​- 在国际上: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称赞其为划时代的著作。苏联给予高度评价,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称其为“绝妙的教科书”,并建议美国加快对华援助。如今,《论持久战》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必读之书,位列世界十大军事著作。</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 《论持久战》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是分析研究战争与军事问题的光辉典范,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p><p class="ql-block">​- 它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中国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1938年七七事变一周年时,任仲夷同志在山东聊城冀南政治干部学校编著的抗战理论教材。</p><p class="ql-block">任仲夷同志1914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威县。青年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p><p class="ql-block">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北平中国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西北区委书记。</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鲁西抗日游击第三纵队司令部秘书长,泰西八路军六支队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山东聊城政治干部学校专职政治教员、党总支书记,冀南行署教育处副处长、处长,冀南区党委干部教育处副处长、党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冀南政治干部学校校长,冀南五地委、二地委常委兼专员,邢台市委书记、市长。</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大连市副市长、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市委书记,旅大行署秘书长兼党组副书记,旅大市委常委兼秘书长。</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松江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兼市政协主席、军分区第一政委,黑龙江省委书记。</p><p class="ql-block">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下放农村劳动。</p><p class="ql-block">1972年6月重新工作,任黑龙江省委常务书记兼省革委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77年3月后任辽宁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p><p class="ql-block">1980年10月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p><p class="ql-block">1985年9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2005年11月1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2岁 [3]。</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作者简介 · · · · · ·</p><p class="ql-block">张闻天(1900—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人间十日》是1937年创刊于上海的旬刊,由章雨坪编辑并发行,馆址位于上海广东路237弄55号。该刊以“小品化大众综合旬刊”为定位,内容涵盖时事通讯、社会调查、漫画、木刻、诗歌小说、见闻录等,并设有“十日一谈”“短评”等栏目,初期主要讨论国内政治问题并批评时政,后期增加照片、连环画等内容。 ‌</p><p class="ql-block">创刊背景</p><p class="ql-block">1937年正值抗战初期,刊物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时局的关注。例如,“十日一谈”栏目常批评政府政策,揭露侵略行径;“短评”栏则多抨击外国侵略,表达对时事的鲜明态度。 ‌</p><p class="ql-block">内容革新</p><p class="ql-block">第五期起改为时事画报形式,新增“十日小纪录”“连环漫画”等栏目,通过漫画、照片等形式记录时事并引导读者思考。连载小说、生活记录等栏目则提供了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生活写照。 ‌</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红色文献,尤其是其中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p><p class="ql-block">王稼祥1943年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文献,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首次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p><p class="ql-block"> 文章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一术语,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为后来“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文章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族解放道路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肯定了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对毛泽东及其理论的认识,增强了党的思想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三、推动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文章突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强调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推动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深入理解,为延安整风运动中反对教条主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理论支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为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作了重要铺垫</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发表在党内产生广泛影响,使“毛泽东思想”的概念逐步普及,为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革命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是二战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事件,其理由和意义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解散的主要理由</p><p class="ql-block"> 1. 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p><p class="ql-block">二战中,各国面临抗击法西斯的共同任务,需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战略。共产国际的集中领导模式难以适应不同国家的具体斗争需求,解散有助于各国共产党更灵活地与本国反法西斯力量合作,建立广泛统一战线。</p><p class="ql-block">​2. 减少盟国猜忌,巩固反法西斯联盟</p><p class="ql-block">当时苏联与美、英等国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而西方国家对共产国际的“国际干预”存在疑虑。解散共产国际可缓解这种猜忌,避免给法西斯势力以攻击同盟的借口,维护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稳定。</p><p class="ql-block">​3. 各国共产党成熟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经过长期斗争,各国共产党已具备独立领导本国革命和建设的能力,无需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解散有助于各国党根据自身国情制定政策,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p><p class="ql-block"> 二、解散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1. 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p><p class="ql-block">消除了盟国对苏联“输出革命”的担忧,促进了美苏英等国在战争中的协作,为击败法西斯轴心国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2. 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自主发展</p><p class="ql-block">各国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束缚,更加注重结合本国实际开展工作,为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p><p class="ql-block">​3. 影响了国际共运的格局</p><p class="ql-block">共产国际的解散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集中统一领导”向“独立自主、平等协作”模式转变,成为二战后各国共产党关系的重要原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4. 为苏联与西方关系缓和提供契机</p><p class="ql-block">在战争后期,有助于苏联争取更多国际支持,同时为战后处理国际事务积累了外交经验。</p><p class="ql-block"> 总之,共产国际的解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服务于反法西斯战争的现实需求,也反映了国际共运发展的客观规律,对20世纪中期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涉县清凉店村抗战时期老账本,记载1942年以来至1949年间,革命根据地有关抗战和解放战争的经济生活历史记录。</p> <p class="ql-block">新华书店1945年六月一日出版《新大众<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刊号。</span></p> <p class="ql-block">1945年中共七大文献</p> <p class="ql-block">1933年邹韬奋编辑出版的《生活周刊》。</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成立新闻评述性周刊,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中心,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发起为抗日军队捐款的活动。在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中,出版临时增刊和特刊,报道中国军民抗日的英勇事迹,并征集军需物资供应前线,募款设立“生活伤兵医院”。同年7月,在书报代办部的基础上,成立独立经营的生活书店。 </p><p class="ql-block">1932~1933年期间,该刊发表文章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终将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所取代,并系统地刊载宣传社会主义、介绍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销数增至15万份,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国民党当局曾对该刊进行威胁,下令禁止它在全国邮寄。 </p><p class="ql-block">1933年7月8日,该刊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签订脱离契约。同年7月14日邹韬奋被迫出国流亡,该刊由胡愈之、艾寒松负责编辑。同年12月16日,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出至第8卷第50期停刊。</p> <p class="ql-block">1937年英文版《生活》周刊(Life Magazine)是美国《生活》杂志1937年6月出版的英文版刊物。该杂志由亨利·卢斯于1936年11月在纽约创办,以图片报道为核心,首次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行动及主张介绍给国际社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键内容</p><p class="ql-block">‌创办背景‌:《生活》杂志由美国新闻巨头时代公司创办,以图片报道为核心,</p><p class="ql-block">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杂志通过影像和文字向西方世界传递中国抗战信息。 ‌</p><p class="ql-block">‌内容特点‌:1937年6月刊为英文版,内容包含对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报道,首次通过国际媒体呈现中共的抗战努力。 ‌</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该刊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的新闻封锁,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共的了解,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国际传播载体。 ‌</p> <p class="ql-block">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最早向世界介绍延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使国际了解了中国领导抗日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1943年美国援华飞行员汉语会话手册(飞虎队)</p> <p class="ql-block">日本侵华罪证,记载当年掠夺中国煤炭铁矿等资源的文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