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下扬州

心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扬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500多年历史,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这里因运河文化、盐商历史和园林景观闻名,被称为"中国运河第一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虽然没赶上春天来扬州,但夏天的古城别有韵味。不妨去看看瘦西湖和东关街,感受江南特有的风貌。暑气中的扬州,反而更能体会这座运河城市的鲜活气息。</span></p> 瘦西湖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是扬州最具代表性的国家5A级景区,以湖上园林景观为主要特色,汇集了隋唐至清代的园林建筑元素。主要景点有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等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熙春台》位于瘦西湖西岸,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徽州盐商汪廷章为乾隆皇帝祝寿所建。台名取自《老子》"如登春台"典故,俗称"春台祝寿",楼内悬有同名匾额。</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为清代扬州盐商实力与园林技艺的代表,采用皇家制式,绿色琉璃瓦顶配朱红门窗,平台面积近千平方米。主体建筑坐西朝东,南侧设湖石假山与重檐亭,北侧通过曲廊连接十字阁,形成"南秀北雄"格局。二楼可全景俯瞰五亭桥,视野开阔。</p><p class="ql-block"> 台内保存《玉女月夜吹箫图》壁画及四角月洞窗设计,呼应"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意境。现作为观景与休闲场所,通过楹联匾额延续扬州诗画文化传统,与五亭桥、白塔构成瘦西湖标志性景观群,成为"春台明月"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 瘦西湖一处著名景观,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呼应"二十四"的数字意象。桥身如玉带横卧水面,浮雕为"彩云追月"图案,桥畔堆叠巧云状湖石,遍植丹桂,完美呈现杜牧诗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白塔》 位于瘦西湖景区莲性寺北岸。据传乾隆南巡期间,因感慨瘦西湖景致类似北京北海公园但缺少白塔,盐商江春于1784年集资仿建。民间有"一夜造塔"传说,实际系盐商先以盐包堆砌临时塔体,后续正式建造。</p><p class="ql-block"> 该塔与五亭桥构成"一横一纵"景观格局,是瘦西湖二十四景"白塔晴云"的核心建筑。林香榭为观赏五亭桥、白塔及其湖中倒影的推荐位置。因拍摄机位较低,白塔在画面中仅显露塔尖,视觉效果不够理想,略显遗憾。</p> <p class="ql-block">  《望春楼》 清代湖畔代表性楼阁建筑,始建于安徽歙县盐商程扬宗等人,后经陕西籍盐商张霞重修、巴树保修缮。楼内水院与山庭空间布局融合自然山水特征,形成"前水后山"的庭院结构。该建筑通过借景手法将瘦西湖风光纳入视野,现存建制保留了清代盐商园林的典型营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  《小李将军画本》 融合唐代金碧山水画派风格与扬州园林技艺的园林建筑群。其设计以唐代画家李昭道的画作为基础,通过借景五亭桥、小金山等周边景观,实现平面绘画向立体空间的转化。建筑运用框景手法,西侧扇形窗与东侧六角窗构成框架结构,不同季节的窗外景观形成变化的空间画面。</p> <p class="ql-block">  ‌ 《林香榭》 瘦西湖重要观景点,可近距离观赏五亭桥、白塔及其湖中倒影,远观大运河与天宁寺行宫旧址。该区域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是"白塔晴云"景点的主要观赏位置。</p> <p class="ql-block">  《五亭桥》 瘦西湖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桥身由青条石砌筑,主体呈"工"字形结构,桥墩分四翼,共有15个桥洞,形成"洞洞相连"的水利特征。桥面建有五座攒尖顶风亭,采用黄瓦朱柱与琉璃瓦顶,兼具北方官式建筑庄重感与南方园林轻盈感。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评价其"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p> <p class="ql-block">  《湖心岛》 瘦西湖核心景观,岛上建有湖心律寺、玉版桥、观音殿等古建筑,设有风亭、吹台、琴室等设施,布局体现扬州古典园林"一步一景"的营造理念。岛内留存宋代钟乳石遗存,因形态似船得名"名石",现为瘦西湖重要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游船与飞鸟和谐共舞》 瘦西湖的游船缓缓行驶于水面,船桨划动时荡起涟漪,远处的石拱桥和古塔倒映在水面上。数只水鸟在船周活动,时而低空飞行,时而停歇在水波旁,偶尔振翅溅起水花,为画面增添动态元素。</p> <p class="ql-block">  春馥谢、中华美妆,国家级非遗文创展示。</p> <p class="ql-block">  七月烈日当空,瘦西湖畔柳枝轻拂,九点时分暑气随荷香弥漫至石堤。五亭桥白墙映着金光,船桨划过湖面,惊飞荷叶上的红蜻蜓。十点半蝉鸣声渐响,游船划开水面,载着欢声笑语和荷花清香缓缓前行。正午时分,阳光直射白塔,回首望去,半日游览如在碧波上留下清晰印记。</p> 东关街 <p class="ql-block">  东关街位于扬州城区,呈东西走向,东起古运河,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路面由长条石板铺就,曾是扬州重要水陆交通枢纽,集中了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设施。该街区保存有明清时期建筑群,采用主次分明的街巷布局,延续了传统风貌特征,现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p><p class="ql-block"> 因行程安排,东关街这些著名景点,都未入内参观,只能看看它的临街建筑,但也足够满足需求。</p> <p class="ql-block">  马可·波罗塑像位于东关街东端入口处,毗邻古运河,现为马可·波罗纪念馆所在。该纪念馆经中国外交部批准设立,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扬州任职三年(1282年)期间的历史事迹。</p><p class="ql-block"> 马可·波罗于1282年到达扬州后,曾任元朝扬州路总管府行政长官,其游记对扬州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及军事部署均有系统性记载。</p> <p class="ql-block">  ‌东关街城楼位于扬州古城东关街东端,始建于宋代,经多次修缮,现为明清风格砖木结构建筑。该城楼采用青砖灰瓦建造,与东关街明清建筑群整体风貌一致。作为扬州古城东部重要出入口,城楼连接东关街与古运河,曾是东关古渡核心设施,现存建筑见证了元代以来的漕运历史。</p> <p class="ql-block">  扬州市邮政分公司建设的主题邮局,集邮政服务、文创产品和扬州地域文化元素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冬荣园(原名陆公馆)最初是盐商陆静溪的宅邸,后成为沈从文岳母陆英的故居。园内曾悬挂“肃静”“回避”执事牌,彰显其历史背景。修缮时采用揭瓦不落架工艺,完整保留原有青砖墙体及木结构装饰。</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扬州市文联在冬荣园小剧场组织文艺演出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传播。</p> <p class="ql-block">  长乐客栈是由逸圃、华氏园、街南书屋和李长乐故居四座古建筑改建而成的精品酒店,综合文物保护、园林景观和文化展示功能。该建筑群保留清代盐商住宅和江南文人园林的建筑特点,配套现代住宿设施。</p> <p class="ql-block">  曹起溍故居为清代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采用倒U形布局,由正厅、东西厢房及天井组成。该建筑原系曹起溍烈士故居,1996年被公布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经修缮改造为专题陈列馆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个园》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四季主题假山著称。该园为清代盐商黄至筠所建,南门位于东关街内。园内通过不同石材与植物组合呈现四季景观:春山采用笋状石料,夏山种植松柏营造绿意,秋山以黄石配枫树展现秋色,冬山使用雪白石料模拟寒冬。全园布局注重步移景异,叠石技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游客可在此体验传统园林造景艺术,园区特别设置汉服租赁服务供摄影取景。</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宅第》为民国时期银行家胡仲涵故居,占地约1000平方米,现作为中国·扬州古钱币博物馆使用。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整体布局保留门楼、照厅、正厅及厢廊等传统形制,采用柏木框架结构,留存雕花梁柱等装饰工艺。建筑内部设置隐蔽储物空间及防御性通道,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安全需求。西侧庭院保留卵石步道、月洞门、水池等元素,东南区域栽植观赏植物,西南角落布置湖石假山,具有典型江南园林特征。2007年完成整体修复工程后对外开放,现兼具历史陈列与文化教育功能,既延续建筑原有使用功能,又承担传承扬州地域文化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武当行宫》为明代道教建筑,原名真武庙,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扬州知府陈贞主持重建。该建筑以红墙与古树形成的光影对比为特色,保存完好,位于街道中段,现为热门摄影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东关街现存数百家老字号商铺,傍晚时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消费体验。街道两侧可见苏绣旗袍专卖店展示传统服饰,雕版印刷作坊陈列非遗技艺工具,老字号鞋铺堆叠着手工布鞋,六和客栈门前悬挂红灯笼,戴春林化妆品店展台上摆放着胭脂盒等特色商品,藕粉制品专柜飘散淡淡清香。沿街店铺同时销售各类扬州特产,形成特色商业街区。夜游时段常能听到街头艺人演奏琵琶,偶有萤火虫在路灯间飞舞,呈现古今交融的市井风貌。</p> <p class="ql-block">  《东关古渡》 位于古运河沿岸,是东关街的东部起点。该处现存古代漕运遗址,立有纪念性牌坊,反映古代漕运历史。运河水流经此处,现仍可观测到船舶通行场景。傍晚时分河面呈现自然光影变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效果,适合摄影取景。作为扬州古城的重要交通节点,该区域完整保留了历史码头建筑形态,展现古代水运交通体系特征。</p> <p class="ql-block">  扬州的夏天,记忆里全是鲜活的热气。瘦西湖畔蝉声连片,柳条不动也自摇,船桨划开密匝匝的荷叶,白塔在烈日下白得发亮。转进东关街,青石板晒得发烫,老字号木门半敞着泄出凉意,酱园咸香混着茶水清苦,藕粉摊的铜勺敲得人心里发痒。半日匆匆,却像被暑气蒸出满身江南味,离开时衣角还沾着护城河的涟漪,忽觉这座慢城,早把盛夏酿成了温吞的茶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