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搬家</p> 搬家 <p class="ql-block"> 耄耋之年的我,一生搬了八次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说搬家是乔迁之喜,其实搬家很累,很伤神。但搬家却能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品尝人生的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搬家,确切地说是安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5年大学毕业,听从组织分配,到吉林省白城地区的大安县,在一所中学教书。当时的小城没有楼房,没有柏油路,没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小城的房子一律都是土平房,即便是县委书记家和老百姓一样,住的也是土平房。小城很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8年我结婚了,组成了家庭,经同事帮助,租了一间土平房,简单收拾一下,把行李铺盖往土炕上一放,把几捆书放在地上,此外别无他物。蓬牗茅椽,家徒四壁,名符其实的陋室空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为了解决外地老师住房问题,决定把校园里一栋闲置的空房整修一下,分给了我们,我分到了一间半。这房比原来的好多了,坐北朝南,房间敞亮。搬家的时候,借了一辆手推车,一次就搬过去了。后来买了一个写字用的书桌,两把折叠椅,一个木制的书柜,热心的同事告诉我,需要买两个箱子装衣物,这样总算有了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在东北春夏秋三季还好过,唯冬季难熬。入冬之前,需要扒炕,疏通烟道,土坯房的外墙需要抹上一层泥,等于给房子穿上一件防寒外衣。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和泥抹墙,托坯扒炕等活计。又在同事们的建议下,帮我挖了一个菜窖,冬夏都能储存蔬菜。我在窗外找了一块隙地,开辟一个花圃,种了些花草,于是过起了农耕生活,这一住就是将近十年。</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县教育局给教师盖了两栋房子,这是教育部门有史以来第一次为教师专门盖了家属房,我有幸分到了两间,于是从校园里迁出,这是第三次搬家了。这次搬家是用学校农园的马车帮助搬到了新居。新居比校园的房子好多了,虽然也是平房,却是砖土结合,前面是红砖和水泥挂面,后墙是土坯垒起来的,各家都有独立的小院。这样的房子和县委书记家的房子差不多了,只是面积小了一点。搬家之前,费了很大功夫把房间地面铺上红砖,屋顶也吊了棚。这次搬家让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 1979年举家迁回长春,这是第四次搬家了。这次搬家是通过汽车搬运,为了减轻负担和节省费用,只能是挑几件重要的东西带回长春,其余的如生活上的用品,锅碗瓢盆及一些不好带的东西全部送给了朋友和邻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搬家使我有些伤感,告别了生活、工作了十几年的小城大安县,同时也告别了那些真诚的朋友与那些朴实的学生,留恋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阔别家乡十几年,而回来之后,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住房安顿我们四口之家。于是妻子领着小儿子住在姥姥家,大儿子住在姑妈家,我则搬到学校住在教师单身宿舍,一家三口分三处,其困难及窘境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领导考虑我的困难情况,领导出面和房产部门协商,争取到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位置在长江路商业街附近的四平路胡同,是一间日本式的平房,房间狭小陈旧,但上班、购物很方便。胡同里的住户很杂,有大学教授,也有卖肉的屠户和卖凉粉的小贩,典型的市井环境,也体验到了市井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4年我调到吉林建工学院,1985年学校分给我两居室房子,这是我第五次搬家了,这次搬家心情愉悦,从此彻底脱离了农村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1年学院新建了两栋家属楼,我分到了三居室,这是第六次搬家了。居室增加了面积,宽敞了,只是楼层高了点,但是高有高的好处,采光好,满屋阳光,冬暖夏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0年,儿子考虑我们年纪大了,上下楼吃力不方便,于是在高新区买了一处电梯房。这是第七次搬家了。小区叫咖啡小镇,名称很别致,带一点浪漫的诗味,给人以联想。园区很大,一条永春河穿区而过,两岸岸柳成行,茂密葱笼。春季豆绿泛光,春风一吹,柳丝飘曳,夏季柳绿花红,每次雨后,绿柳成烟。永春河上有一木桥,把小区分成南北两半,人们你来我往,每到晨曦或暮晚总有人伫立桥上,我喜欢那成排的岸柳映在河中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 恍然间在咖啡小镇住了十多年,儿子儿媳又让我们搬到净月区的中信城浅山小区去住,说那里空气新鲜,风景优美,环境安谧,是休闲养老的好地方,我于是又准备第八次搬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咖啡小镇住了十多年,就要离开它,实有不舍。这次搬家最累,东西太多,无奈之下,只能采取精简的办法,一些家用电器,桌椅床柜,部分生活用品,全部送人,单是衣服就精简了三分之一。都说破家值万贯,其实何止万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3日我搬到净月区浅山中信城园区,这里离五A级净月潭森林公园很近,小区静谧,环境优美,养老足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成语谓“安土重迁”,其意是说住惯了一个地方,不愿意换新环境,但这要看换什么样的环境,有生之年搬家八次,一次比一次好,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虽然有点繁琐,劳累,但我还是很开心的。</p>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2日写于浅山中信城</p><p class="ql-block"> 作者 许沫</p><p class="ql-block"> 图片 往事影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