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楚文化与汉文化最集中的旅游区之一,也是中原山水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豫、鄂、川、陕的交通要道。古语:有水则灵,南阳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源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阳(南都、帝乡),是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成就了东汉故里二百年的统治。灵秀山水赋予了南阳持续不断的灵气,诞生了四位在华夏历史中极具传奇的人物“南阳四圣”: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这些杰出人物为推动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楚汉文明的大美南阳,商圣范蠡的传奇故事如同白河之水,流淌千年而不息。这块地处中原腹地的南阳,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承载着范蠡的人生转折与辉煌成就的都市,见证了他从越国谋臣到商界巨擘的蜕变,更让他的商业智慧与处世哲学在此生根发芽,成为中国商业文明史上不朽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南阳府财神庙(商圣苑):位于南阳市宛城区民主街,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古代规模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财神庙,被各地行商尊为商圣祖庙。商人常在此祭拜范蠡,祈求财运和商业成功。</b></p><p class="ql-block">(依美友:AA不变的誓言AA</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阳好诱人,能不能具体说说财神范蠡那的情况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收集整理了今天这个《美篇》资料,</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祈愿朋友们发自内心来祭拜商圣范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财源滚滚达三江 生意兴隆通四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范蠡,字少伯,号陶朱公。春秋末期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据《史记》等史料提及,范蠡是楚宛三户人,《水经注》称其为宛人,且载有宛城南三十里处有范蠡祠,此处即为其故宅。宋《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等古籍也都有相同的记载,认为范蠡故里在宛城南三十里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1994 年《南阳地区志》认定三十里屯为范蠡故里。2016 年宛南三十里考古发现商周至两汉大型聚落遗址,囊括范蠡生活年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2023 年,中国先秦史学会认定三十里屯为范蠡故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淯水篇》中:“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范蠡故里就在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村(范蠡村)。</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本文作者先后多次驱车至淅川范蠡公园和宛城三十里屯范蠡故里,敬访商圣范蠡故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范蠡孩提时就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却因家庭贫寒,生活清苦,虽年轻时才学过人,但一直怀才不遇,于是乎他来到越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在越国先是辅佐越王勾践,为越国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范蠡在越国历经了“卧薪尝胆”的艰辛,助其复国称霸,完成了春秋时期最富传奇色彩的逆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功成名就之时的范蠡,却意识到自己身边已暗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危机。致此,他毅然决然地离开越国,告别政治舞台,携西施泛舟五湖,辗转来到南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阳地处中原腹地,北通汝洛,南达荆襄,西接武关,东连江淮,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交通枢纽与商家云集重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阳丰富的物产、兴盛的商贸氛围,以及楚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范蠡求之不得的施展商业才华的地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范蠡看中了可以栖身的南阳,即化名“鸱夷子皮”,隐名入市井,观察民生百态后,他发现南阳周边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白河两岸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于是,他因地制宜的教导百姓改良耕作技术,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凭借对市场规律的敏锐洞察,他总结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经营策略,即反季节提前备货,待市场需求旺盛时实时出售,反季节备货进价低,则可及时获取丰厚利润。这种极具前瞻性的商业思维模式,展现出了范蠡过人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范蠡不仅精于商业经营,更心怀“富好行其德”的理念。据传,范蠡在南阳曾三次积累巨额财富,却又三次将其家财散尽,用以接济贫困百姓与亲友,将自已的财富积累用于回馈社会。这种豁达的财富观与社会责任感,在南阳百姓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他这种济世于民的品德口耳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阳商人诚信经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南阳,范蠡还强调要把握市场规律、注重商品质量、讲求诚信经营。这些理念不仅为当时的商人提供了行动指南,更对后世商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论从明清时期纵横天下的晋商、徽商,还是到当代的商业巨子,许多人都从范蠡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将“薄利多销”“人弃我取”等理念融入经营之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称赞他为“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秦朝丞相李斯对商圣范蠡的评价:“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淅川县范蠡公园:建有范蠡祠堂,内有范蠡像供人祭拜。当地商人会前来祭拜,祈求生意兴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内乡县商圣苑:位于内乡县城东三公里的三户山上,有范蠡亭等建筑,是旅游观光、祭祖朝圣的重要场所,吸引当地及周边地区商人前来祭拜。每年举办的“商圣文化节”,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与游客,共同缅怀这位商业鼻祖。</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除南阳市、县外,国内其他一些地区也都有祭拜商圣范蠡的场所与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绍兴市范蠡祠:绍兴是范蠡与西施传说故事的重要发生地,当地商人对范蠡的祭拜活动持续不断,尤其在特定的节日或纪念日,会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范蠡商业智慧的敬仰和祈求商业成功的愿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湖南沅江、山东肥城、菏泽、济宁等地也有范蠡祠庙,虽然未详细提及当前商人祭拜的情况,但这些地方历史上与范蠡有密切关联,可能存在商人祭拜的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阳作为范蠡的故乡,其相关的纪念场所是商人祭拜的重要地点,同时范蠡的影响也辐射到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商人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对范蠡的敬仰和纪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