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藏在大山深处的避世古村,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指的是浙江丽水松阳古村落。</p><p class="ql-block">都不是空心村,都不要门票,都可以随便逛。</p> <p class="ql-block">松阳古村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或溪流旁,建筑以黄土墙、黑瓦为主,保留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如杨家堂村的阶梯式民居被称为“江南布达拉宫”。 </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由宋显昆于清顺治年间(约1655年)创建,其祖先为唐代名相宋璟后裔,明代大儒宋濂的裔孙宋可三迁居松阳呈回村后,宋显昆作为第八代世孙择此地定居。村名原为“樟交堂”(因三棵交叉古樟树),后演变为杨家堂。宋氏家族以木材贸易发家,晚清时期形成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现存20余幢清代土木结构民居。</p> <p class="ql-block">第一家开始行走</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与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阶梯式布局:民居沿山坡层叠分布,落差2-3米,形成“五龙抢珠”风水格局,玉带绕村的小溪增添景观特色。</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夫妻树前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墙体文化:</p><p class="ql-block">门墙题刻《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等经典,体现崇文重教传统。</p><p class="ql-block">保存乾隆年间学报、官报残迹及古诗文,反映历史教育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宗祠与学堂:宋氏宗祠(1787年建)为核心,迪德学堂(1901年创办)为松阳最早小学之一,早于县毓秀小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济发展与现代转型</p><p class="ql-block">传统产业:历史上以木材贸易、筑墙业为主,现保留柿子、花椒种植及民宿经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旅游开发:2014年起修复风貌,7家民宿带动年增收40余万元,吸引年轻人返乡。</p> <p class="ql-block">参观村史馆</p> <p class="ql-block">上田村位于松阳县三都乡,地处县城东北方,是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村庄以山坞梯田为特色,自然环境优美,四面环山,一溪中流,素有"上田十景"之称,包括荒园夕照、蓝桥月色等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荣誉与特色</p><p class="ql-block">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p class="ql-block">2020年被评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p><p class="ql-block">2022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村庄保留了大量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包括毛氏宗祠、文昌阁等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上田村是松阳县乡村振兴改革试点村,通过"原乡上田"项目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传承配制中草药、制作端午茶等传统技艺,毛氏宗亲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p><p class="ql-block">曾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发生过"上田战斗"。</p> <p class="ql-block">村庄已形成集精品民宿、文化体验、有机农耕为一体的乡村社区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松阳酉田村是松阳县三都乡的传统村落,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茶叶种植为支柱产业,村内保存有清代大宅、土坯房群等特色建筑,并通过"拯救老屋行动"修缮了200余幢传统建筑,形成了以中医文化、研学文创为主题的新型业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酉田村位于松阳县三都乡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处,海拔413米,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人口284人(2023年数据),山林面积达4335亩,其中茶田占比超60%。</p> <p class="ql-block">建村历史:元末明初,南宋左丞相叶梦得后裔叶文清迁居至此,距今600余年。因地处高山、水源珍贵,原名"油田",后改为"酉田"。</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村内保留清代大宅、土坯房群等传统建筑,黄墙黛瓦依山而建,3幢民居存有"福禄寿"主题木雕门楼。村口450年树龄的马尾松(胸围3.9米)为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护与开发</p><p class="ql-block">老屋修缮:2016年起通过政府补贴与村民自筹模式修复200余幢传统建筑,典型案例包括徐连云祖宅改造,60%老屋转型为民宿、工坊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规划成果:2023年《酉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获浙江省乡村规划三等奖,推动"耕读文化+中医养生"主题IP开发,2023年游客量超8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松庄村:苍翠山林之下,清粼粼的溪流欢腾跳跃,古朴雅致的石桥横跨其上,几户夯土老屋的屋顶,正袅袅升起炊烟……这里是丽水的松庄,曾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地方。多数人来到这松庄村,脑海里皆会猛地跳出一句词:“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这六个字不再是诗中的意象,它有了最具体、最生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松庄村藏在崇山峻岭的怀抱里,全村像个聚宝盘一般,五尺坑的溪水绕村画出一道“S”形的弧线,潺潺流淌,泥墙青瓦的屋舍依山傍水,村口被茂林密密实实掩着,透着股不愿轻易示人的羞怯。爬过山坡,滑过山坳,再登上山头,便能将松庄的远景尽收眼底。上千亩果林把山峦妆点得如仙境,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竞相舒展,层层叠叠织成斑斓的锦,清晨的云海在山间游弋,飘忽不定,给这如诗景致笼上一层梦幻的纱,愈发迷离动人。</p> <p class="ql-block">松庄村地处崇山峻岭的褶皱之间,被葱郁的竹林所包裹,山与水在此相依成画,一条溪流贯穿全村,自云端俯瞰,这河道呈现出别致的“几”字形,鳞次栉比的村屋则沿溪而建,错落有致,溪上的一座石拱桥则跨越百年,斑驳的桥身承载着村民的日常步履,就像连接古今的时光之环。</p> <p class="ql-block">重叠的山峦与竹林是村中的屏障,晨起时,过眼的云海、风摇的竹影,还有灰瓦上漫起的薄雾,缓缓拉开了村庄一天的序幕。村口生着棵百年枫香树,枝干弯弯绕绕,恰好成了道天然的拱,村民都唤它“平安树”。树下蹲着几位老人,面前摆着一篓篓小竹筐,里面盛着满满当当的桃胶,颜色深深浅浅。石头铺就的小路,曲曲弯弯地漫过村子每个角落,多数青壮年早已离乡闯荡,如今村里走着的,多是三三两两的老人,有的拄着拐杖慢慢挪,有的就坐在门前的石头上歇脚,身影被阳光拉得长长的。</p> <p class="ql-block">村里那座唯一用石头垒起的小桥,是全村最聚人气的地方,它立了上百年,任人事变迁、景物流转,始终稳稳地守在村子中央。站在桥上,看溪水悠悠漫流而下,清风拂面而过,或坐在桥边石阶上,和村民们扯扯家常,日子便在这份惬意里慢慢淌。</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处静悄悄的小院,见一位老奶奶正低头剥着什么,满地铺着的黑色种子,像晒稻谷似的摊得匀匀的。当走近蹲下,看她剥着种子外皮,问是什么,奶奶抬头笑答:“这是茶树籽,要用来榨茶籽油呢。”宅院里有些空落,土灶搭的小厨房积着层薄灰,摆了不少牌匾的厅堂却擦得一尘不染,她垂着头剥着茶籽,嘴里絮絮叨叨地和众人唠起家常,声音轻轻的,混着院里的风,格外熨帖。</p> <p class="ql-block">比起别处的村落,松庄更显静僻。虽同是小桥流水人家,可藏在深山的它,比苏杭水乡少了几分温婉,多了些野性与幽独。山里的日落总来得早,才七八点钟,天色已浸在昏暗中。偶然间抬头,竟撞见下山砍柴的阿叔扛着柴捆,踏过那座弯弯的石桥,而不知哪家正生火做饭,土黄色的老屋背后,炊烟已袅袅升起。岸边的篝火渐渐隐去,只剩暗红的余烬在夜色里若明若暗,人群散去后,村子愈发静了,晚风悠悠吹着,掠过溪中的鹅卵石,钻进溪边桃树掩映的巷口,最后缓缓融进那些墙瓦深处去了。</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松庄是穷人眼中的荒凉,也有人视它为富人向往的天堂,有人说这是诗人笔尖的远方,亦有人认它是游子心头的故乡,但无论如何,它从不像那些被游客挤爆的小镇,没有半分艳俗的商业化,村中虽人烟疏淡,却常能看见阿婆在溪边捶洗衣物,孩童在潺潺溪水里摸鱼,老少皆怡然自乐,这般景象,不正是《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那般吗?</p> <p class="ql-block">陈家铺村,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下辖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距县城15公里,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2014年,陈家铺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陈家铺村地处松阳县东北部山区,始建于元末明初,是一个有64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因陈姓先人在此建灰铺养鸭得名。元末,陈家铺村先民利用绵延的山冈和岩石构筑民居,特殊的布局形成独特的“崖居”奇观,三面靠山,面朝峡谷,落差200多米,四季云雾缭绕,是一座完整保留的建在悬崖峭壁上的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村庄距县城18千米,海拔850多米,曾是古驿站,传统文化积淀丰厚,自古马灯盛行,祠堂、香火堂、社庙、古民居、古店铺、古道、驿站等传统建筑保存良好,其中年代最早为清代建筑。后因山高路远且没有通村公路,产业发展受限,年轻人逐步走出大山,只剩妇女、老人、小孩留守,80%以上的房屋闲置,萧条冷清。</p> <p class="ql-block">2016年起,陈家铺村通过引进工商资本发展民宿经济,采用轻钢装配式改造老宅,既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又提升居住体验。</p> <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该村至今保留马灯表演等传统民俗活动,通过举办文化节等形式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文化。同时依托政策扶持和宣传推广,逐步扩大对外影响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