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杭城俯瞰 (韩一飞收藏)</b></h5> <h1> 杭州,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十大城门不仅是城市的边界标识,更是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杭州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沧桑变迁。从清代设立以来,它们见证了城市的繁荣与衰落,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与时代的变革,最终大多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悄然离去,仅留下遗址、照片和老明信片,供后人凭吊与追思。</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一、十大城门的历史溯源</b></h1> <h1> 杭州的城墙与城门历史久远,可追溯至隋朝杨素筑城时期。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王钱镠对杭州城垣进行大规模修建,初步奠定了杭州城的规模。南宋时期,赵构定都杭州,出于防御金兵入侵的需要,大量修建城墙,当时杭州城墙达到顶峰,外城有旱城门13座、水城门5座 。</h1> <h5><b>杭州十大城门示意图</b></h5> <h1> 到了元代,统治者明文规定禁止修建城墙,杭州的众多城墙因此毁坏严重。元末,军阀张士诚占领杭州后,对城门进行了更换和废除,城门数量变为13座。明朝建立后,杭州城门名称再次更改,形成了我们如今所熟悉的十大城门雏形,分别是武林门、艮山门、凤山门、清泰门、望江门、候潮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庆春门。<br></h1> <h1> 清代,这十大城门继续承担着城市防御、交通枢纽和经济交流等重要功能,成为杭州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座城门都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色,反映出当时杭州城的社会风貌和经济格局。</h1> <h5><b>杭州市街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b></h5> <h1>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首批公布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定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93年10月,杭州市领导赴会京华,建议为十座古城门故址立碑,请了省、市10位著名书法家挥毫,每人书写一个“门”。而碑文则由市建委资深专家陈洁行先生倾力撰写。</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二、十大城门的清代风貌与特色</b></h1> <b>1、武林门</b> <h1> 武林门是杭城最古老的北大门,始建于隋代,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西接环城西路桃花河,与西湖相望;北面是万向公园(也称武林小广场),古时“北关夜市”为钱塘八景之一。</h1> <h5><b>武林门内南侧 尤金•阿尔弗雷德•狄尔耐(美国)1915年拍摄</b></h5> <h5><b>武林门内北侧 尤金•阿尔弗雷德•狄尔耐(美国)1915年拍摄</b></h5> 透过照片正中城楼上清晰的“武林”二字,我们无需旁证,就能确认这是杭州武林门。上面这座桥应该是洗马桥,如今已消失。<br> <h1> 古武林门遗址石碑俞建华书写,位于拱墅区武林路与体育场路交叉口的万向公园内。</h1> <h5><b>古武林门遗址石碑</b></h5> <b>2、艮山门</b> <h1> 艮山门是杭城古代的东北门,五代吴越时筑罗城,为十城门之一的保德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移门址于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门(《易》中“艮”为“北”,艮山为城北之小山),门内有顺应桥,俗称坝子桥,故而也名坝子门。</h1> <h5><b>艮山门坝子桥 佚名 </b><span style="font-size: 17px;">照片中远处即是城墙和水门。</span></h5> <h5><b>杭州艮山门旁凤凰阁 1927年《图画时报》老照片</b></h5> 艮山门边上有座水门,是运河入城通道之一。 <h5><b>艮山门水门 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荷兰)1915年拍摄 </b></h5> <h1> 坝子桥名的由来,是因艮山水门上筑有水坝,东河水经此滚水坝与大运河交汇。由于东河和大运河水位有落差,船进出运河,必须从坝上翻过去。古艮山门石碑旁的“运河魂”石雕,就“述说”着船只出入两河“翻坝”的故事。<br><br></h1> <h5><b>杭州德胜坝翻坝 1885年W.L格罗夫斯(英国)拍摄</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杭州大关水坝翻坝 1920年代杭州留芳照相馆</b></p> <h1> 艮山门一带,宋元以来个体丝织与机纺作坊遍布,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是驰名中外的“杭纺”主要产地,故有“艮山门外丝篮儿”之谣。</h1> <h1> 古艮山门遗址石碑由马思晓书写,位于拱墅区环城北路与建国北路交叉口,运河建国桥西侧,“运河魂”雕塑旁。</h1> <h5><b>古艮山门遗址石碑</b></h5> <b>3、凤山门</b> <h1> 凤山门为古代杭城的南大门,南宋王朝于绍兴二十八年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和外城,此地为大内北门和宁门。南宋末,元兵进占杭城,宋宫毁于火,门也随之被毁。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在此处筑城门名凤山门(因位于凤凰山而得名),又名正阳门。凤山门为南宋御街南端,旁有六部桥,是南宋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h1> <h5><b>凤山门旧影 威廉•埃德加•盖洛(美国)1909年拍摄,源自《中国十八省府》</b></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凤山门旧影 1910年代上海伊文思图书有限公司发行 威廉•埃德加•盖洛(美国)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凤山门 1910年代上海伊文思图书有限公司</b></p> <h1> 凤山门外万松岭一带,地居枢要,风景优美,成为骑马踏青之处,有“正阳门外跑马儿”之民谣。</h1> <h5><b>解放后修护前的水门旧影,佚名</b> 后面的桥为六部桥</h5> <h1> 古凤山门遗址古碑由郭仲选书写,位于中河高架与中河南路交叉口的西北侧,凤山水门直街附近。</h1> <h5><b>古凤山门遗址古碑</b></h5> <b>4、清泰门</b> <h1> 清泰门是杭州古代的东门,吴越时名南土门,南宋初在其南另辟一门曰崇新门,门近荐桥,亦名荐桥门。南宋时,元兵进占杭城,门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东延三里筑门,名清泰。门外水网交错,多螺蛳,故有螺蛳门之称。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是古代煮海盐之处,沿江多盐田,所以有“清泰门外盐担儿”的说法。</h1> <h5>清泰门前操练的士兵,城门上写着“清泰”两字,<b>西德尼•戴维•甘博(美国)1908年拍摄。</b></h5> <h5><b>清泰门 佚名</b></h5> <h1> 古清泰门遗址石碑由蒋北耿书写,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环城东路小米园南侧约40米。</h1> <h5><b>古清泰门遗址石碑</b></h5> <b>5、望江门</b> <h1> 望江门原名永昌门,因附近有草桥,也被称为草桥门。后因“永昌”是李自成的年号,且此处是观赏钱江潮的佳地,清康熙五年改名“望江”。望江门外江涂田野,乡民以种菜为业,望江运菜多由此门进城,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的民谣 。</h1> <h1> 遗憾的是望江门暂无历史照片。下图为网友“史影shiying”提供的老照片,标注为”杭州老城门(浙江省)。</h1> <h5>这张城墙边孩童与水牛的照片 暂无确定在何处 <b> 照片由 西德尼•戴维•甘博(美国)1908年拍摄</b></h5> <h1> 古望江门遗址石碑由金鉴才书写,位于在望江路印月宾馆西侧约80米处。。</h1> <h5><b>古望江门遗址石碑</b></h5> <b>6、候潮门</b> <h1> 候潮门是杭州古代的东南门,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南宋时,因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故名。昔日,绍兴之酒皆由此门入城,达官贵人常在此城楼上观潮对饮,因而民谣形容它为“候潮门外酒坛儿”。</h1> <h5><b>侯潮门遗址 佚名</b></h5> <h5><b>浙江潮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b></h5> <h1> 南宋时期,候潮门是南宋皇城的咽喉,它最接近南宋皇朝政治运作的中心,大内禁地和六部官署。从东南方向的往来旅客,皆从候潮门进出,当然这也包括外国使者。</h1> <h5><b>皇城图 (图片源自网络)</b></h5> <h1> 古候潮门遗址古碑由姜东舒书写,位于江城路候潮路口的大转盘内。<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 <h5><b>古候潮门遗址古碑</b></h5> <b>7、清波门</b> 清波门在五代吴越时期便已存在,那时它是一座水门。随着南宋建都杭州,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了城墙城门。因濒临西湖东南岸的“清波”水系得名,历史上曾是文人雅士聚集地和军事要冲。北宋诗人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就常从清波门出城前往西湖,留下了众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出此门便是南高峰等山丘,樵夫挑着柴担到城里来卖的,被称作“柴担子”。杭彦曾有诗云:“清波门外柴担儿“。 <h5><b>清波门 西德尼•戴维•甘博(美国)1910年代拍摄</b></h5> <h5><b>清波门 佚名</b></h5> <h5><b>远眺清波门和城墙 西德尼•戴维•甘博(美国)1908年拍摄</b></h5> <h5><b>柳浪闻莺 1920年代日本会阳堂 </b>红箭头处为清波门城门</h5> <h1> 古清波门遗址石碑由陆抑非书写,位于南山路清波街口</h1> <h5><b>古清波门遗址石碑</b></h5> <b>八、涌金门</b> <h1> 涌金门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吴越时期,南宋时改称丰豫门,明初仍复旧名。原是古代杭州西城门,有旱门与水门各一。传说西湖曾涌现金牛,故命名为涌金门。涌金门外是西湖,旧时西湖游船多在此处聚散,因此有“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巡杭州,曾从城内河道出涌金水门游西湖 。</h1> <h5><b>涌金门 毕晓普夫人(英国)1898年拍摄</b></h5> <h5><b>涌金门外 1908年法国出版</b></h5> <h5><b>涌金门外 1908年法国出版</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涌金门外 1908年法国出版</b></p> <h1> 杭州涌金门码头位于城墙涌金门外(现南山路与涌金路交汇区域),系南宋至明清时期城内居民出城乘船的主要码头之一,被称作“西湖第一码头”。</h1> <h5>西湖渡船场 1910年代日本出版</h5> <h1> 涌金门水闸 的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吴越国时期。 由吴越王钱元瓘于936年( 后唐清泰三年 )开凿,其功能为引西湖水入城,形成涌金池 ,并筑城门控制水位。</h1> <h5><b>残败的涌金门水闸旧影 佚名</b></h5> <h5><b>西湖水闸 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韩一飞收藏)</b></h5> <h1> 古涌金门遗址石碑由丁茂鲁书写,位于西湖涌金门公园内</h1> <h5><b>古涌金门遗址石碑</b></h5> <b>九、钱塘门</b> 钱塘门不在钱塘江边上,因旧时杭州分仁和、钱塘两县,钱塘在西边而得名。它是杭州十个古城门之一,隋朝筑城时就已有钱塘门之称,1400多年未改名易地。南宋以后,钱塘门为杭州西城门之一。清顺治二年,在杭州建旗营,钱塘门位于旗营西北角。 <h5><b>钱塘门旧影 西德尼•戴维•甘博(美国)1908年拍摄</b></h5> <h5><b>钱塘门 云飞得(美国)1910年拍摄 源自《天堂之城》书影</b></h5> <h1> 自宋以来,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往昭庆寺、看经楼(即望湖楼),或往灵隐、天竺的进香者,多由此门出入。其时,寺昭庆寺香火如云,故有“钱塘门外香篮儿”之民谣。</h1> <h5><b>香客购买法器留念 斯坦利•格雷戈里(英国)1920-1930拍摄</b></h5> <h1> 说到钱塘门,不能不提到旗营。清军入关后,为巩固对江南的统治,于1645年(顺治二年)在杭州设立旗营。他们看中了西湖边这片富人聚集的地段,旗人跑马圈地,占了1436亩,修筑了高1丈9尺的城墙,设了5个营门,形成城中之城。位置在今天杭州西湖边的湖滨路、开元路、惠民路、青年路、邮电路、岳王路、庆春路一带。1911年辛亥革命后随清王朝覆灭而瓦解,历时261年。</h1> <h5>清末民初的的杭州城 白色框内的黑色高大建筑是主城门,白色建筑是瓮城城门,<b>西德尼•戴维•甘博(美国)1908年拍摄</b>。</h5> <h5><b>西湖老照片(左面中间白城墙为旗营) 佚名</b></h5> <h1> 钱塘门遗址于2008年进行了考古发掘,作为杭州西湖24个核心景点组成部分,2011年杭州西湖入选世界遗产名录。</h1> <h1> 古钱塘门遗址石碑由朱关田书写,位于庆春路与环城西路口,小车桥公交站边上。</h1> <h5><b>古钱塘门遗址石碑</b></h5> <b>十、庆春门</b> <h1> 庆春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为杭州古代东城门之一,原名东青门,因门外有菜市,又称菜市门。南宋末,元兵进占杭州,门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东拓展三里,新门近太平桥,改称太平门。明时始名庆春,门内庆春街历来是繁华街道之一。门外多是菜圃,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所以有“庆春门外粪担儿”的民谣 。</h1> <h5><b>庆春门外 尤金•阿尔弗雷德•狄尔耐(美国)1915年拍摄</b></h5> <p class="ql-block">庆春门瓮城 尤金•阿尔弗雷德•狄尔耐(美国)1915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庆春门远眺 佚名</b></p> <h1> 庆春门城墙的拆除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古庆春门城墙于民国时期被拆除;剩余城墙遗迹在1958年杭州拓建环城东路时被完全清除。2007年在古庆春门的遗址上,杭州市按南宋城楼仿建了庆春门城楼、城墙,同时建了“杭州古城墙陈列馆”。赓续杭州古城墙的历史脉络,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载体。</h1> <h5><b>现位于古庆春门遗址上的杭州古城墙陈列馆</b></h5> <h1> 古庆春门遗址石碑由刘江书写,位于<span style="font-size: 17px;">环城东路与庆春路交叉口东侧,紧邻贴沙河护城河。 </span></h1> <h5><b>古庆春门遗址石碑</b></h5> <h1><b style="font-size:22px;">三、十大城门的拆除历程</b></h1> <h1>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沪杭铁路设车站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而入,拆城门及城墙数十丈。这成为杭州城门拆除的开端。<br> 此后,武林门、凤山门也因筑路的需要相继被拆除。<br></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从城墙上鸟瞰杭州城 佚名</b></p> <h5>当年杭州的城墙 (片中间清晰可见) <b>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b></h5> <h1> 杭州火车站为何叫“城站”?就是“清泰站”因迁移至城内而得名。1906年,浙江绅商为抵制英美资本攫取铁路权,集资成立商办浙江铁路有限公司,汤寿潜顶住重重压力,修建了自江干闸口至拱宸桥的江墅铁路,全长16.135公里,沿途设闸口、南星、清泰、艮山和拱墅五个站。但当时的铁路沿古城墙走在城外,清泰站设在清泰门外(现杭州自来水厂的位置),老百姓颇为不便。</h1> <h5><b>江墅铁路示意图 (图片源自网络)</b></h5> <h5><b>清泰门站</b></h5> <h1> 1909年开始修建杭州城内的火车站。1910年建成后将清泰门站迁移至城内,改称“杭州站”。杭州围城被首次突破!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建设的火车站,它见证了杭州城进入铁路时代的历史变迁。</h1> <h5><b>杭州城站(第一代) 佚名</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杭州城站 (第一代) 1920年代杭州留芳照相馆</b></p> <h5><b>江墅铁路遗址公园</b></h5> <h1> 辛亥革命后,杭州提出“拆城筑路”计划。 1912年1月率先拆除旗营城墙,并于当年拆除完毕。1913年起拆除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等滨湖城门的城墙,打破城墙束缚,联通西湖和城区,开辟新市场,并新建了四条主干道:东西向有迎紫路(今解放路西段)和平海路,南北向有延龄路(今解放路与庆春路之间的延安路)和湖滨路。很快这里成为杭州最繁盛的商业区。随后,凤山、武林、望江、艮山、候潮等门也陆续被拆除。</h1> <h5><b>《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b> 红线内的是当时的“城中城”旗营</h5> <h5><b>旗营城墙被拆除 尤金•阿尔弗雷德•狄尔耐(美国)1915年拍摄</b></h5> <h5><b>筑路 尤金•阿尔弗雷德•狄尔耐(美国)1915年拍摄</b></h5> <h5><b>筑路 尤金•阿尔弗雷德•狄尔耐(美国)1915年拍摄</b></h5> <h5><b>建设中的杭州延龄路 尤金•阿尔弗雷德•狄尔耐(美国)1915年拍摄</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西湖新市场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b></p> <h1> 到了1959年,因建环城东路,最后一段城墙被拆除。至此,杭州十大城门大多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凤山水门古城墙和古城门留存下来。</h1> <h1> 凤山水城门建于1359年,历经600年风雨,是杭州唯一真实存在的古城墙和古城门。钱江之水“自龙山河涌入凤山水门”,通过城内水道,出武林门水门,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既是龙山河的北端端点,也是扼守江南运河通往钱塘江的咽喉 。2014年,凤山水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众多遗产点之中。<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1> <h5><b>杭州水门 佚名</b></h5> <h5><b>凤山门水门(源自慕雅德(英国)1911年著《在华五十年》)</b></h5> <h5><b>凤山门水门 西德尼•戴维•甘博(美国)1919年拍摄</b></h5> <h5><b>凤山门水门现状</b></h5> <h1> 城门作为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城市规模的不断外扩是一个城市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从民国开始,杭州的古城门及城墙陆续被拆除,它们的拆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杭州历史文化传承的缺失,许多与城门相关的民俗、传说逐渐被人们淡忘 。不过,后来在十大城门遗址竖立了石碑,从一栋栋建筑逐渐变为一块块石碑,让后人能够了解这些城门的历史位置和曾经的辉煌。</h1> <h5><b>西湖全景 </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西德尼•戴维•甘博(美国)1917年拍摄</b></span></h5> <h1> 如今,虽然杭州十大城门大多已不复存在,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被磨灭。那些古老的照片和遗址石碑,成为了我们与过去对话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这座城市曾经的风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h1>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中国大运河影像(1859-1949》2024年浙江摄影出版社 《杭州地名史话》 钱益知编著 2017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p> 2025年7月22日 <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