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天津话”当然离不开天津、天津卫、天津城,有很多文章或追根或求源或考证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历史,都有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津,简称“津”,又称津沽、津门,大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成为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为了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1404年)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这就是“天津”二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天津卫,又因天津的地理位置处于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作为军事要地,明成祖朱棣下令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开始筑城设卫,俗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天津城实际上应该叫天津旧城,它是在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修建的,与天津卫几乎是同步建设的。这座城当时东西长,南北短,形如算盘,所以人称“算盘城”,目前留存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有城中心的鼓楼(1493年)、天后宫(1326年)、玉皇阁(1427年)、吕祖堂(1433年)等等,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都是明清时期或民国初年重建或修缮的,也算是“旧貌变新颜”了。</p> <p class="ql-block"> 切入正题,天津话源头的主流说法是,自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以来,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天津话逐渐成为市区天津人的标志性方言,与京冀地方话“不搭调”,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孤岛”,这一点,在全国都很少见,甚至用“奇妙”、“魔幻”来形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都离不开一个“朱”,一个“淮”,朱乃朱元璋,安徽凤阳人。淮乃两淮,即安徽的淮南淮北,老朱家打天下的子弟兵,淮北人居多。</p><p class="ql-block"> “燕王扫北”朱棣(明成祖)在淮北地区征召了大量子弟兵随军出发,定都北京后,并将他们安置在天津前身直沽屯垦,以护卫北京。后来,这些淮北将士和他们的家属成为天津人口的主要来源,淮北话也因此成为天津的方言。</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几百年来,随着大运河南粮北运的蓬勃发展,大批漕运漕工和两淮商人尤其是盐商来到天津定居。到了近代,李鸿章成为直隶总额后,又带来淮军驻扎天津,这三批安徽两淮地区的移民,就构成了天津市老城区居民的主力军,而郊县则是河北本地的土著居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津话的主要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市区的旧城区,包括南开、河北、河东、河西、和平五个区,红桥区的大部分街道,西青区部分、东丽区部分和津南区小部分的土著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清朝末年,淮军的驻扎进一步巩固了淮北方言在天津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语言,这个语言成为这个城市的象征。天津方言,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它记录了天津的历史,传承了天津的文化,也是天津人民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君在故乡居,应知故乡事。美友们,您知道还有哪些描写天津方言的文章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