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暑——暑热至浓,万物荣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暑,夏之极致,携着烈日炎炎和万物荣华,在小暑的簇拥下隆重登场。大暑,不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自然界生命力最蓬勃的宣言。这一时节,每一寸土地都仿佛被点燃,洋溢着热情,而万物在这热情的拥抱下,竞相绽放,展现出它们最为绚烂的一面。</p><p class="ql-block">大暑,农历为六月中,每年公历的7月22日前后交节,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期的到来。古人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者为焚,热如熏灼,墙壁如炙,地热如炉”。诗人感叹“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如果说小暑小热,那么大暑就是热的饱和。这种雨热同季,湿热交蒸的气候特征,古人称之为“龌龊热”,现代人称之为“桑拿天”。伏天无君子,人尚如此不堪,动物更是叫苦连天。“吴牛喘月”说的是江淮的水牛(吴牛)因长期受烈日炙烤形成生理记忆,夜间看见月亮也认为是烈日当空而不由自主地喘息。而“蜀犬吠日”虽不是因烈日而吠,却与太阳脱不了干系。蜀地雾多日照少,当太阳出来时,狗狗们因少见为怪而狂吠不止。</p> <p class="ql-block">盛夏时节的湿热环境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万物的馈赠,有助于农作物的迅猛生长。“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这些农谚说的是“大暑炎热好丰年”。没有炎热,就没有万物之荣华,也没有万民之富足。对于气温,我们担心太热,更担心不热。我们热爱生活,也应包括对大暑的“热”爱。这是一种“民胞物与”的精神。所谓民胞物与,即把人民视为同胞,把万物视为同类,对人对物一视同仁。这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创始人张载提出的一种泛爱观念。张载就是那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苦与乐总是相伴而行,就像阳光的炽热与水的清凉并存。暑热并不是没有尽头的折磨,苦夏确是人生的必修之课。年少时,并不觉得夏暑有多苦,反而以暑为乐,乐得开怀,乐不思暑。那些夏日里的趣闻轶事时常跑出来晒晒太阳。年年大暑,岁岁欢愉。酷夏的苦不算苦,那是因为我们年少,而此后的漫漫人生路,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和岁月的难熬,也慢慢懂得了坚韧、学会了承受而变得更顽强。</p> <p class="ql-block">“大暑虽炎犹自好,且看腐草为萤秒”。大暑虽然炎热难耐,但仍有自然奇观值得观赏。腐草化为萤火虫就是古人浪漫想象的一道风景。大暑不仅蕴涵深刻的生活真谛,也有自带光芒的无限清景、天地元吉和万物相容的安顿。“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古人的消夏之乐。“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诗人借竹影月痕勾勒清凉之境,别有一番雅趣。虽然现代人可享空调之凉和冰箱的方便,却少了一份清凉诗意。</p><p class="ql-block">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看天际彩虹;待到凉风起时,便知夏之将尽,秋之将临。盛夏里的那些未完成的期待,都将在秋凉时结出硕果。</p><p class="ql-block">2025.7.22大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