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十天(2025年6月27日——7月6日)拍摄,两万多张图片留存,这就是这一季拍摄黄鹂所得。</b></p><p class="ql-block"><b> 拍摄黄鹂始于2023年,是四十年前的学生小刘助力达成心愿。不过听说我的故乡有黄鹂,应该有七八个年头了。那时小刘听说我拍鸟,积极帮助我寻找可以拍摄的资源——戴胜、大斑、灰椋鸟、中华攀雀……小刘说起过黄鹂,他说村民有捡到黄鹂雏鸟,喂养长大。小刘很理解我,做事很认真,每年都会给我惊喜。</b></p><p class="ql-block"><b> 遗憾的是2024年,他误以为斑鸠的巢穴是黄鹂的窝,苦等了十几天,当最后发现黄鹂巢穴时,小鸟已经离巢,无法拍摄了。当时小刘有几分惋惜,我安慰他说还有明年,2025年果然如愿,不是小刘执着,今年也无法拍到黄鹂育雏。今年能及时拍到黄鹂育雏,是小刘寻找黄鹂窝有了经验,没有再犯去年那样的错误。</b></p><p class="ql-block"><b> 拍摄的十天,每天凌晨三点半出发,四十分钟的路程。由于今年防洪大坝维修,拍摄之路绕道而行,不然可以节约出来十分钟的拍摄时间。这十天,小白(本田缤智)是最忠实的陪伴,十天后,它蓬头垢面,结束拍摄,第一时间把它送到洗车店,洗去它十日风尘,让它焕然一新,对于这样忠实的朋友,心存敬畏。期间几位朋友友情参与拍摄,他们都说我的开车技术可以了,而且道路恁熟。我的行车路线,刚好穿过了我生活了十八年,又工作了十八年的大部分村屯,熟悉道路一点不奇怪。</b></p><p class="ql-block"><b> 今年助力拍摄黄鹂的不仅有小刘,还有小林、小姜、小宋……黄鹂的小鸟出壳以后,黄鹂育雏意识很强,轻易不会弃巢。拍摄黄鹂,对巢穴附近的环境要简单处理,原则是不能破坏黄鹂巢穴的遮阴部分,否则雏鸟可能会被晒死。到齐齐哈尔富裕县拍摄黄胸鹀,说起拍摄黄鹂,阿牧说他之前曾有十七年拍摄黄鹂的经历,他说黄鹂巢穴的遮阴部分千万不能破坏,否则可能殃及到雏鸟。他说网上有人发成鸟叼走死去雏鸟的图片,被一查到底。我们在清理时,主要是拍摄路线的枝条,对于黄鹂巢穴附近的枝条没有清理,确保不破坏黄鹂巢穴附近的育雏小环境。</b></p><p class="ql-block"><b> 两年的拍摄,黄鹂的雏鸟都出现意外,2023年拍摄,黄鹂的巢穴太小,四只长大的雏鸟在巢穴比较拥挤,在一场暴雨后,雏鸟丢失了两只。(小刘说那场风至少五十年不遇),当时心里很难受,在巢穴下方细细寻找,希望有奇迹。奇迹没有出现,且不说六七米的高度落地很难存活,侥幸存活下来,地面上杀手众多,很快丢落下来的雏鸟会成为其他动物的腹中餐。</b></p><p class="ql-block"><b> 今年刚看到黄鹂的巢穴,心里多了几分踏实,觉得2023年的悲剧不会重演,感觉今年黄鹂的巢穴比较大(和2023年的黄鹂巢穴比),而且应该有一定的深度,不知今年这对黄鹂鸟是不是2023年那对,是不是她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可是随着雏鸟的长大,黄鹂的巢穴不堪重负,在巢穴朝东北一侧出现了一个洞,主要是建筑材料断裂所致。这让意外再一次不可避免,拍摄之初能看到四只雏鸟的头,拍到后几天,发现成鸟回来的次数少了,而且从破洞里只能看见两只雏鸟的尾巴。一直心存侥幸,直到拍到最后,两只雏鸟从巢穴走出来,才证实了之前的猜测,心里又有了隐痛。爱鸟、护鸟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每一只雏鸟能健康长大,真的不容易。</b></p> <p class="ql-block"><b> 十天的拍摄可以用“提心跳胆”来形容,一点不过,这是十天拍摄最真实的心里感受。</b></p><p class="ql-block"><b> 大风是黄鹂雏鸟的第一杀手。黄鹂领地里的杨树属于亚健康,主要是土质贫瘠,如果赶上干旱,树叶稀疏,整体挡风能力大大削弱。黄鹂巢穴所在的枝条很容易被刮断。(这是我的想法,实际告诉我们,黄鹂选择的枝条是安全的。)2023年五十年不遇的大风,虽然刮丢了两只雏鸟,但是巢穴所在的枝条安然无恙。今年黄鹂的巢穴在树冠偏上的位置,遮挡物比较少,巢穴深可能是黄鹂考虑到了阳光晒,深的巢穴可以自身遮阳。但是,黄鹂却忽略了建筑材料(地膜、植物皮)的韧性,特别是日晒雨淋后,大跨度的建筑材料,它们的断裂成为可能。</b></p><p class="ql-block"><b> 拍摄的中间时段(就十天而言),七月一日,整天都是五级以上大风,时不时就是六级。而且温度是零上34℃。早晨去了拍摄场地,没有拍几组就放弃了拍摄,看着酷热的大风中飘摇的巢穴,很是揪心,怕风稍不留意把巢穴所在的枝条掰断,或是把雏鸟荡出巢穴。坐在伪装帐篷里的我,不停地祈祷,生怕有什么意外发生。与其这样煎熬地等待风变小,不如离开给自己一个解脱。</b></p><p class="ql-block"><b> 回到单位,心里还是牵挂黄鹂的巢穴,时不时看看天气预报,五级——六级,六级——五级……真是煎熬啊,大风酷热,雏鸟能存活下来吗?不敢多想,试图转移注意力,但是意念还是时时会回到黄鹂的巢穴上。直到晚上八点多,风力才逐渐变为三级。</b></p><p class="ql-block"><b> 酷热,同样是雏鸟的杀手。十天的拍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这样的持续高温,黄鹂的雏鸟能够存活下来,绝对是一个奇迹。这是黄鹂夫妇的育雏智慧创造的奇迹,这是那片贫瘠之地的杨树们集体创造的奇迹。在拍摄中发现,黄鹂夫妇除了觅食昆虫外,时不时还要给雏鸟喂水,缓解酷热。看着黄鹂夫妇把口液喂食给雏鸟,观者动容,生存才是硬道理,在漫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黄鹂应该学会了应对气候的办法,不然这一物种也许早就消失了。</b></p><p class="ql-block"><b> 煎熬了一天,第二天早早来到拍摄场地,首先看到的是巢穴,“阿弥陀佛”,还好!还好!还好!巢穴还在,六级大风没有其奈它何。此时高兴还为时过早,酷热是不是杀死了雏鸟,还要透过镜头观察。很快,成鸟过来喂食,说明雏鸟还活着,渐渐看到了四只雏鸟,直到那时,我才长长松了一口气,替黄鹂夫妇高兴,她们幸运地躲过了一劫。</b></p><p class="ql-block"><b> 人也是黄鹂的杀手之一。且不说来林子里采蘑菇的人,捡树枝的人,还有到林子里出游的人……也有弹弓帮对鸟的射杀,他们常常是地下工作,偷偷摸摸,让执法人员防不胜防。黄鹂的应对策略是鸣叫后远离,雏鸟听到鸣叫缩在窝里不出声,这样经过的人不容易发现巢穴,就是偶然被人发现,他们也不会觉得窝里有雏鸟,故而不会做更多停留。黄鹂不像中华攀雀,见有人走近巢穴,她们会焦急鸣叫,这恰恰暴露了它们的意图。育雏季听到攀雀的叫声,在附近很快就能找到她们的巢穴。黄鹂似乎更聪些,不过求偶期间,雄鸟歌唱不止,这也暴露了他们的行踪。</b></p><p class="ql-block"><b> 每天到拍摄场地,首先看黄鹂的巢穴在不在,看到巢穴还在,才会放下心来拍摄。黄鹂的巢穴糙了些,特别是今年的巢穴,建筑材料散落在巢穴边,巢穴也因此多了几分邋遢。不过大美的黄鹂,特别是雄鸟,每每站在巢穴边,都有想摸摸的冲动,他真是太美了,没有更好的语言可以诠释他们的极致之美。</b></p> <p class="ql-block"><b> 该说说黄鹂育雏的拍摄了。今年育雏的黄鹂比较老实,很少虚张声势,或是愤怒鸣叫,这让拍摄人没有压力。雄鸟表现很好,是育雏期间的主力干将,因此拍到雄鸟喂食雏鸟的机会比较多。</b></p><p class="ql-block"><b> 每天拍摄的时间是上午四点半到六点半,尽量减少对黄鹂育雏的干扰。每天到拍摄场地,支起伪装帐篷,架设好摄影器材,静等黄鹂成鸟归巢喂食雏鸟。</b></p><p class="ql-block"><b> 清晨的杨树林比较静谧,之前看过“鸟鸣林愈静”,觉得这样的表述有些矛盾,既然有鸟鸣,何谈“静”?当身临其境做一个体验者,就会觉得这样的表述妙不可言。树林东不到二十米,就是滚滚南去的嫩江,它的水流声似乎被杨树林过滤掉了,林中听不到流水声,只有鸟鸣声在林中漫游,像是嫩江里游曳的鱼。</b></p><p class="ql-block"><b> 喜鹊在叫,不过她们的叫声不是酣畅淋漓的那种,她们的叫声短促,且不会鸣叫太久,她们也在育雏期,她们不想给育雏期间的鸟们以惊扰。她们的巢穴就在离黄鹂巢穴不到十五米的地方,硕大的巢穴,应该有一推车建筑材料;灰椋鸟的叫声很是不悦耳,但是,她们的叫声里却有着满满的幸福感,她们的孩子能独立觅食了,我坐在帐篷里,会见到她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林地里漫步,有时从帐篷边走过,很是让人羡慕;中华攀雀的叫声细若游丝,她们的巢穴在林地北靠近玉米地,她们轻易不到林地里活动,如果不是她的叫声缓缓走进树林,让人忽略了她们是林地里的公民;斑鸠的叫声像是林地里爆破的水泡,慢慢地、幽长地一朵朵绽放;大杜鹃像是林中的幽灵,她们黑影一闪,观者还没有缓过神,她们急急把叫声散落,像是打碎了林中的宁静,她们的出现有几分不和谐……</b></p><p class="ql-block"><b> 黄鹂的鸣叫富有变化,雌鸟除了觅食,还要担起看家护院的任务,他们的邻居——喜鹊可不是什么善良之辈,稍不留神,黄鹂的雏鸟可能成为喜鹊孩子的盘中餐。育雏期间,雌鸟的鸣叫多数是以一个愤怒的形式呈现。有其他鸟靠近巢穴,她都会大声警告,沙哑的叫声很富有震慑力,许多鸟,包括同类黄鹂,都是被她的叫声驱赶走了。</b></p><p class="ql-block"><b> 雄鸟的叫声多变,觅食回来,远远地先听到它的叫声,不出意外,三五声后可到巢穴,喂食雏鸟完毕,还要小留,细细看着他的孩子们,像是我们人类一样,神态安详,幸福而满足。细细听他的叫声,好像在说“孩子饿了没有?孩子饿了没有?孩子饿了没有?”叫声里有几分牵挂和急切。</b></p><p class="ql-block"><b> 有时他不急于到巢穴边,在附近的树枝上鸣叫,“家里啥事没有!家里啥事没有!家里啥事没有!”有时我在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出了幻听?自己怎么能听懂黄鹂的叫声?之前三哥说过,这两年每到种地时节,都能听到“种啥啥好、种啥啥好……”的鸟叫声,他说小村里的人都听到过,绝对不是幻听。还有三舅家的妹妹,说她们家附近的树林里,有鸟叫“冰棍儿贼好吃!”,开始以为是她出现了幻听,看来都是人们的主观臆想。黄鹂的叫声是在报平安,雌鸟听到雄鸟的叫声离开巢穴,去远处觅食,不然她会在巢穴附近守候。</b></p><p class="ql-block"><b> 拍到雌雄同框是摄影人的夙愿,想拍到并不难,但是要掌握好拍摄时间。育雏初期,两只黄鹂同时回来的几率高些。原因可能是孵化期间,雄鸟喂食雌鸟,这一习惯得到延续。随着雏鸟的长大,拍到雌雄同框的几率大大降低。有时两只鸟同在巢穴附近,就是不同时喂食,一只喂食离开,另一只再到巢穴边喂食。有时雌鸟喂食后不急于离开,在巢穴边停留,搞卫生,把雏鸟的粪便吞食或是衔走。本来以为可以拍到雌雄同框,但是,听到雄鸟的叫声,雌鸟会急急离去,给雄鸟让出喂食雏鸟的位置。</b></p><p class="ql-block"><b> “惊喜”是拍摄赐给摄影人最好的礼物。此次拍摄,惊喜来自拍摄结束前两个小时。由于黄鹂的巢穴破了一个洞,雏鸟的头无法伸出太长接食,拍摄一直存在遗憾。拍到上午将近九点钟,一只雏鸟突然从巢穴里出来,蹲在巢穴上方,身体完全暴露出来。刚好这时雄鸟觅食回来,雏鸟夸张地张大嘴,成鸟顺利喂食。狂响的快门声,是惊喜最好的诠释。成鸟喂食间隙,出窝的雏鸟不时振翅,或是梳理羽毛的小动作,快门声不断,定格了一个生命初长成的一个个美好的瞬间。</b></p><p class="ql-block"><b> 十天的拍摄也算圆满收官,回望那片杨树林,还是有几分遗憾,原本四只雏鸟,因为黄鹂夫妇的粗心,导致两只雏鸟夭折。但愿明年她们能吸取教训,让出壳的每一只雏鸟,都能安全飞离巢穴,把她们悦耳的歌声播种在故乡其他杨树林,让每一片杨树林都能成为黄鹂的家园。</b></p><p class="ql-block"><b> 明年有约,不见不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致谢小刘 小姜 小林友情相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5.07.06</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