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赵登禹1898年出生于山东菏泽,7岁时进入私塾读书,13岁时拜师学艺,学到了一身武艺。1914年,16岁的赵登禹和二哥以及同村的几个小伙子千里投军,来到冯玉祥的部队中当兵。1916年在一次阅兵中,赵登禹因为武艺出众被冯玉祥看上,就当了冯玉祥的随身护卫。而后屡获重用,两次手刃60多个日本鬼子,一举名扬全军,获得了了“大刀将军”的称号。中原大战,冯玉祥惨败,他的西北军几乎全军覆没,残余部队被国民党收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日寇将战火烧至长城一线,赵登禹奉命奔赴长城一线阻击日军,他率领109旅的官兵们凭借手中的大刀,守住喜峰口阵地,期间劈了五千多名日本鬼子,炸毁大炮18门,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战后赵登禹因为战功被升为第132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喜峰口大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刀队”名震天下。音乐家麦新深受鼓舞,1937年,他以大刀队的事迹为原型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成为振奋民族精神、争取民族解放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后,赵登禹被宋哲元任命为南苑指挥官,坐镇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的所有军事力量。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到了28日日军突然展开了全面攻势,他们利用空中优势,派出飞机低空俯射。副军长佟麟阁不幸中弹,由于战争中失血过多,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当赵登禹将军得知这个消息时,非常愤慨,立刻下令部队在大红门集结,准备对日军发起新一轮的反击,他已经做好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准备,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为国家和人民战争到底。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叛徒竟然把他们要经过的道路提前告诉了日军,日军派出最精锐的第四旅团在大红门公路两侧进行埋伏,在距离约三百米处,日军机枪齐射,瞬间将二十九军的官兵们打得措手不及,加上周围也没有什么掩体,激战中赵登禹不幸被日军的子弹击中胸部,壮烈牺牲,时年39岁。</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赵登禹,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新中国成立后,赵登禹被确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榜样人物”。</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赵登禹被追认为陆军上将,其遗骨重新安葬在卢沟桥畔西道口的山坡上。1980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对赵登禹将军墓修葺一新,并重立墓碑,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其墓被公布为丰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