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螺髻山下的寿火

二哥

<p class="ql-block">美友:二哥</p><p class="ql-block">图文:二哥(手机创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784095</p> <p class="ql-block">应好友闺蜜的莫鸽鸽的热情邀约到她侄儿日火木呷家,参加阿妈95岁寿宴,从下午两点半开始到晚上快十点离开,第一次完整记录下整个过程,感受到了彝族同胞的亲情和对老人的尊重。两点半踏进的莫鸽鸽侄儿家的院门时,螺髻山的阳光正烈得晃眼。院坝被扫得一干二净。见到老阿妈,她一脸红润,精神相当不错,眼神有光,生活能够自理,牙齿很好,还能大块吃坨坨肉。在傍晚的席间,老阿妈自己用筷子夹起一大块坨坨肉,牙口竟比旁边三十多岁的后生还利落,嚼得"咯吱"响。</p> <p class="ql-block">烤乳猪:午后的阳光斜斜切入日火木呷家的院坝,男人们已经在院子中央支起了铁架。刚褪净毛的乳猪被切成块,悬挂在架上。老阿妈的晚辈端来一碗调好的料,花椒、辣椒面混着盐巴,还有些不知名的山野香料,猪皮上再抹一层清油,油珠顺着褶皱往下滑,在阳光下闪着亮。铁架下的柴火"噼啪"燃起来,是干透的青冈木,烟少火烈。乳猪在火上慢慢地翻着,起初皮色渐渐泛白,接着透出淡淡的粉,最后像被太阳吻过似的,一点点镀上金黄。甜香混着肉香腾起来,引得院坝里的孩子围着铁架打转。烤了不一会,猪皮开始起小泡,"滋滋"地冒油花,滴在火里溅起细碎的火星。最后撤火时,乳猪已经黑得焦了。</p> <p class="ql-block">螺髻山的云刚浸染上暮色,95岁的老阿妈家院坝里飘起柴火香和猪肉香,有人说香味勾得大家牙都痒了,真想马上就吃上一大块。差不多六点,宴席在院坝里摆开。几张矮桌拼成三角形的三桌,最前头那桌永远留给阿莫,第一碗端上来的是牛肉坨坨肉,油光锃亮的肉块堆在粗瓷碗里,还有猪肉坨坨,以及烤乳猪。莫鸽鸽给我夹了块带筋的:"这是敬寿肉,得用手抓着吃才香。"我学着旁人的样子撕咬,肉香混着木姜子的味道在嘴里炸开,抬头正撞见阿莫望着我笑,我感到任何表情都真切。</p> <p class="ql-block">席间亲人们不断给阿莫敬酒,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与关怀,老人不喝酒,就用嘴唇碰一下碗沿,敬酒的人便欢天喜地地干了,转身又给旁边的长辈添酒。我想彝人敬寿与汉族的传统习俗一样,敬的不只是年纪,是老人走过的路,教给我们的理。</p> <p class="ql-block">酒喝到酣处,年轻人唱起了古老的叙事歌,歌词听不懂,却能听出里面的郑重——像是在把老人的故事,轻轻放进每个听客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太阳擦着螺髻山尖往下沉时,篝火已经架好了。男人们往柴堆里撒了把松脂,"轰"的一声,火苗蹿起丈高,把阿莫的脸映得通红。音乐声起,吹响了祝寿调,莫鸽鸽与家人一起加入跳舞的队伍,气氛热烈。篝火燃起时,95岁的阿莫不要人扶,自己拄着拐杖往火边挪了两步,看年轻人跳舞时,眼睛里的光比火苗还旺。看到这一幕,我忽然懂了,这寿宴哪里只是庆生,分明是一大家人围着火光,把日子里的暖,一点一点,焐进老人的岁月里。</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吃上了鸽鸽妹妹家自己种的软糯好吃的玉米,特别原生态。时间虽然短暂但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风景在路上,第一次看到荞麦花。</p> <p class="ql-block">西昌大箐梁子的海拔高度主要范围在2200米至2500米之间。非常值得停留时间拍摄打卡。</p> <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5年7月20日12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