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特的《神秘羔羊之爱》、钟楼、老邮局

Lucy Qian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5日,我们从比利时的布鲁日乘火车约1个小时到达根特市。比利时根特市 (Ghent / Gent)是弗兰德地区的一座历史名城,也是东弗兰德省的首府。根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在中世纪,它曾是欧洲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城市。根特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其繁荣的纺织业,特别是羊毛和亚麻布的生产。当时的根特市民非常富裕,拥有强大的自治权,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造就了根特大量令人惊叹的哥特式建筑和宏伟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巴夫主教座堂 (Sint-Baafskathedraal)是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是根特的标志性建筑,收藏着举世闻名的《根特祭坛画》(Ghent Altarpiece)又名《神秘羔羊之爱》 (Adoration of the Mystic Lamb),这是范·艾克兄弟(Hubert and Jan van Eyck)于15世纪创作的杰作,是比利时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酒店就选在圣巴夫大教堂对面,放下行李我们直奔主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巴夫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最初是木质结构的圣若翰洗者小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建。在14至16世纪期间,教堂逐渐扩建为如今的样子,并于1569年基本完工,外观融合了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的特色。1559年,根特教区成立,这座教堂成为了主教座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也曾在这里受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则充满了宁静神圣的氛围,拥有17世纪的巴洛克管风琴(比利时最大的管风琴之一)、精美的18世纪讲道坛(由黑橡木、白色大理石和镀金木材打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等著名画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着教堂的参观路线绕了半天,终于到达镇堂之宝《神秘羔羊之爱》单独幽暗的展厅,它被安放在一个玻璃房内。这幅多翼式祭坛画被誉为北方文艺复兴早期最重要的杰作之一,也是比利时最伟大的艺术瑰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是开闭式多联画结构,平日展示时是闭合的 (只在节日时才打开),只能看见外层9幅色调素雅的画面,描绘天使报喜、先知与捐赠人肖像。今天非常幸运看到它打开展示:其内层12幅色彩绚烂的画面,核心为“神秘羔羊”,上方为上帝、圣母与施洗约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场的视频完整地显示了这幅多联画是如果打开和闭合的,对于我们这些不熟悉祭坛画的门外汉特别有益,其中还有现场看不清的细腻入微的细节展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特祭坛画》完成于1432年,其巨幅尺寸(长375厘米、高515厘米)和复杂构图(由18块木板组成)首次充分展现了油画的媒介潜力。科学检测(如树轮年代学)证实木板原料取自1404–1406年后的橡木,与创作时间吻合。</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从书上截下的这幅画各个部分的名字,我会在以下作相应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艺术史界的广泛共识和权威资料,这幅祭坛画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油画,这一结论基于其技术革新、历史地位及艺术价值:在15世纪前,欧洲绘画主要使用蛋彩画(以蛋清调和颜料),但存在干燥快、易开裂、色彩层次单一等局限。凡·艾克兄弟(休伯特与扬·凡·艾克)创新性地采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使颜料干燥速度适中,可多层覆盖,形成丰富的光泽与透明效果,且附着力强、不易褪色。这幅画作以其惊人的细节、鲜艳的色彩和对光影的精湛处理而著称,展现了15世纪尼德兰绘画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凡·艾克兄弟因该画被尊为“油画技法的奠基人”。画框铭文明确记载休伯特·凡·艾克于1426年启动创作,弟弟扬·凡·艾克于1432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画中的裸体男女是亚当和夏娃</span></p><p class="ql-block">根特祭坛画能保存六个世纪,堪称奇迹。它是现存被盗次数最多的画作。</p><p class="ql-block">1566年,新教圣像破坏者冲进圣巴夫大教堂,执意要烧毁这幅祭坛画,称其为天主教偶像崇拜的象征。幸运的是,神父们把它安全地藏在了大教堂塔顶。</p><p class="ql-block">1794年,拿破仑将祭坛画的四幅中心画作作为战利品带走,并将它们陈列在卢浮宫(1794-1815)。</p><p class="ql-block">1821年,普鲁士国王将几幅画板偷运到德国。这些作品受到国际社会的珍视,以至于《凡尔赛条约》(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明确要求德国归还这些画板。</p><p class="ql-block">1934年,有人闯入圣巴夫教堂,盗走了左下角的《公正法官》面板。在被盗近一个世纪后,至今仍未找到。您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份顶级复制品,而这起失窃案仍然是比利时最大的悬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根特祭坛画卷入了希特勒的艺术掠夺团伙与盟军“古迹卫士”(一支艺术保护队伍)之间的争斗。希特勒觊觎这件作品,视其为日耳曼艺术至高无上的象征。祭坛画原本正准备运往梵蒂冈安全保管,却不得不被匆忙藏匿于法国比利牛斯山脉。纳粹发现了它,并将其偷偷运往巴伐利亚的新天鹅堡,然后存放在奥地利的一个盐矿中。战争结束后,古迹卫士找到了它,并将其归还给了它应有的归宿:圣巴夫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坛画以《圣经·启示录》中“羔羊象征基督牺牲”为主题,但融入了大量尼德兰日常生活元素(如弗兰德斯田野、城市建筑),体现了早期人文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2012年起,比利时的修复团队利用红外线反射成像、X光扫描等技术,清除了数世纪积累的污垢与后补油彩(70%外层画面曾被覆盖),还原了凡·艾克原始的鲜艳色彩与细节(如羔羊的正面双眼设计,视频中有所展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堂的喷泉并非虚幻,其造型来自根特集市广场的铸铁泉眼,水流声响几乎穿透画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逼真的细节(如珠宝光泽、植物种类、人物肖像)和透视技巧,突破了中世纪宗教画的程式化风格,启发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并推动油画成为西欧主流绘画媒介。</p><p class="ql-block">上帝头戴的宝冠代表了祂至高无上的天国君王身份,还有象征着祂作为宇宙统治者的权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被放置在地的宝冠,通常被解读为尘世君权的象征。它被放在上帝的脚下,意在表达上帝的权威远超人间一切世俗君主和他们的权力。这幅画的创作时期正值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过渡的复杂时期,强调神权高于王权,是当时教会和神学思想的重要体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母衣冠服饰上的珠宝,以及身后华丽的织锦,非常逼真。</p><p class="ql-block">带有复杂图案和金色丝线的华丽的织锦象征着圣母玛利亚的尊贵、神圣地位和皇家气度。它将圣母与凡俗世界区分开来,强调了她的神圣属性。织锦的纹理和光泽感增加了画面的奢华和丰富性,呼应了天堂或神圣场所的宏伟景象。这种平面化的背景也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使得画面中心的人物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增强了视觉焦点。当时根特和布鲁日等佛兰德斯城市是欧洲重要的纺织中心,尤其以高质量的挂毯和织锦闻名。因此,在画作中使用织锦作为背景也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知们手里经书上的文字和绘画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是群体描绘,凡·艾克仍然努力赋予使徒们每个人物一定的个性。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发型、胡须以及服装的褶皱,他力求展现出人物的生命感。</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对光线的精湛运用使得人物的立体感和衣物的质感都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无论是使徒们身上长袍的羊毛质地,还是他们手中可能握持的卷轴或圣物,都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盗的就是这块《公正法官》面板,画中第二排马头后面穿黑衣戴黑帽的就是画家扬·凡·艾克本人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层面板上色调素雅的画面,描绘天使报喜、先知与捐赠人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大教堂时,整个心思还沉浸祭坛画中,不断地咀嚼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p><p class="ql-block">2012年大教堂启动了对这幅巨作的修复工作,专家用手术刀剥离23层后世添加的颜料时,发现16世纪的修复者改写了凡·艾克的初衷:他们将羔羊改画成卡通化的侧脸,用艳俗的金箔覆盖亚当肋下的阴影。九年间,修复师每日仅推进四平方厘米,如同在显微镜下进行考古发掘一样:刮除的每一粒色层,都是艺术观念变迁的岩芯样本。 </p><p class="ql-block">最震撼的发现来自祭坛顶端:上帝袍服的原色并非象征权贵的猩红,而是群青蓝。这种由青金石研磨的颜料价比黄金,凡·艾克用油料调制成半透明层,使织物在光线中如深海般流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被凡·艾克以油彩凝固的晨光、水气、树影与叹息,仍在比利时的天空下流转。这幅画给我的震撼感让我感慨:所谓“神圣”,也许就是对人间最深情的凝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大教堂出来就是建于1897年的圣巴夫广场(Sint-Baafsplein), 它的北侧是荷兰皇家剧院,建筑正面镶嵌着阿波罗马赛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巴夫大教堂对面是根特钟楼。建造始于1313年,并于1380年基本完工。钟楼高91米,是根特最高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布拉班特哥特式(Brabantine Gothic)。这座高耸的钟楼是根特市民自由与独立的象征,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楼的顶部装饰着一条镀金的龙形风向标。这条龙最初是根特市从法国布鲁日偷来的战利品(据说是从布鲁日圣多纳蒂安教堂的钟楼上取下的),后来成为了根特的象征和守护神。传说这条龙能守护着城市,并在敌人来袭时发出警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楼前面的建筑是根特的布料厅 (Lakenhalle / Cloth Hall),也被称为“纺织会馆”或“布商大厅”,它与钟楼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根特历史中心的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在中世纪,根特是欧洲最重要的纺织中心之一,尤其是羊毛和亚麻布的生产和贸易非常繁荣。布料厅就是为这些纺织品交易而建造的。它的建造始于1425年,直到1537年才全部完工。它的建造耗时一个多世纪,足以说明其规模的宏大和根特在中世纪时期的财富与重要性。当布料厅的建造在16世纪完成时,由于受到来自英国的竞争以及宗教战争的影响,根特的纺织业在那个时期已经开始衰落。因此,这座耗资巨大的建筑并未完全发挥其最初作为纺织品交易中心的作用。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布料厅曾被用作兵营。19世纪时,它的一部分被用作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布料厅的地下室是中世纪的监狱 (Mammelokker),现在作为展览或活动空间。值得一提的是,“Mammelokker”这个名字来源于古罗马古老的传说:一位被判处死刑的老人被女儿用母乳喂养得以苟延残喘,这个故事象征着孝道。我们在欧洲的好几个博物馆都看到过关于这个传说的画作,包括卢浮宫和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布料厅门厅上的雕塑就是讲的这个古老传说(本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布鲁日没有机会登上钟楼顶,现在在根特钟楼终于可以弥补一下遗憾。我们乘坐电梯登顶,从观景台360度俯瞰根特市的全景。眼前是刚刚参观的圣巴夫主教座堂及广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罩着白布的是正在维修中的市政厅,在欧洲的城市总可以看到在维护中的古建筑,如同对于古老绘画的维护,这已是常态。这也是很多古老建筑看起来还很新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处兽型檐沟的后面是圣尼古拉教堂(Sint-Niklaaskerk),它是比利时根特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始建于13世纪初,取代了一座更早的罗马式建筑,并在13世纪末完工。它采用了独特的斯凯尔特哥特式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是使用来自图尔奈地区蓝灰色的石头,中央有一座高耸的单塔,建筑物的转角处也有精巧的细塔。这种独特的石材和建筑手法赋予了教堂一种与众不同的色调和坚毅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位于根特古老的贸易中心,毗邻谷物市场(Korenmarkt)。在14和15世纪,许多行会都在教堂两侧建造了自己的小礼拜堂,这进一步彰显了教堂在当时根特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央钟楼的建造部分资金来自市政府,因此它也曾被用作观察哨,直到相邻的根特钟楼建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教堂和钟楼前有一排油漆过的钢柱,油漆的颜色与教堂的色调相仿,钢柱上面拉了许多钢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楼旁边的城市馆(Stadshal)是一座于2012 年竣工当代公共建筑,将现代设计与历史背景融为一体。它采用独特的大型开放式结构,木质屋顶由混凝土和玻璃支撑,为举办公共活动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空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已成为当地人和游客的聚集地,举办各种活动,包括音乐会、市场、展览和文化表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老邮局前面有一根孤零零的钢柱矗立在广场中央,它明显高于前面看到的那排钢柱,而且没有刷漆,就像我常在建筑施工现场看到的钢柱一样。我百思不解,拍照时还嫌它有碍观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我问AI其作用,回答是为了防止机动车冲入广场的“防恐柱”!</p><p class="ql-block">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根大钢柱是一件艺术品,名为 HD 400。是安·维罗妮卡·杨森 (Ann Veronica Janssens) 创作的一座 20 米高,重达14.6吨的钢雕塑。</p><p class="ql-block">从这个方向看,它的这一面是反光的镜面,可以反射天空和云朵,营造出光影交织的氛围。甚至在每年的5月1日下午4点,钢柱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光反射出</span>的影子会完全对齐,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谷物市场(Korenmarkt)旁的老邮局(Postkantoor),是根特最引人注目的地标建筑之一。它曾经是根特的中央邮局,如今,老邮局的主体建筑被改造成了一个名为 "De Post" 的高档购物中心,汇集了众多时尚品牌和精品店。建筑内部还设有咖啡馆和餐厅,部分区域被改造成豪华的“1898邮政酒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邮局建于1898年至1909年间,这座建筑是为了迎接1913年在根特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而建,旨在展示根特作为一座繁荣国际都市的地位。它的建筑风格是新哥特式与新文艺复兴式的完美结合,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量精美的石雕和装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购物中心入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购物中心内充满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老邮局旁边的圣米歇尔桥上俯瞰圣米歇尔教堂(Sint-Michielsker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教堂的建造始于15世纪,取代了一座更早的罗马式教堂。其设计风格属于布拉班特哥特式(Brabantine Gothic),这种风格以其宏伟的体量、精美的细节和高耸的尖塔为特点。然而,由于资金问题和历史动荡(特别是宗教改革和随后的圣像破坏运动),教堂的主入口面及其塔楼从未完全建成。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反而赋予了教堂一种独特的历史感和沧桑美。尽管外部略显粗犷且未完成,圣米歇尔教堂的内部却令人惊叹,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宗教艺术品,使其成为根特重要的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小红书推荐的符合国人口味的这家鱼餐厅。趁着太阳还未西沉,我们询问可否坐在外面,服务员回答说,门口坐满了,可以坐到马路对面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面是于1846年竣工的旧法院大楼,目前为上诉法院使用。我们就坐在它门口广场上,靠近马路边。时不时看到有穿正装的法务工作者下班从门口出来。在法院大门口吃饭,还是新鲜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想更可笑的是:马路中间有几条有轨电车的轨道,服务员端着餐盘和酒杯跨越这些铁轨,还要注意来往的车辆,来来回回地送餐。做餐馆服务员还要冒生命危险,真是活久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餐后路过库特广场 (Kouter),这里每周末举办一次花市,提供琳琅满目的鲜花。广场中心有新颖的落叶雕塑,仿佛是刚刚被风刮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音乐中心,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锻铁亭,由阿道夫·泡利 (Adolphe Pauli) 于 1878 年设计,其屋顶上镌刻着四位著名作曲家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之际回到老邮局附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角处的雕塑被渲染成金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对面的石匠行会大厅上六个舞动的人物,在阶梯状山墙上随风旋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落日的余晖中观看著名的“三塔连线”: 圣巴夫主教座堂、根特钟楼和圣尼古拉教堂,共同构成了根特市中心壮观的中世纪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有耐心阅读至此,下一篇将介绍根特的香草河岸和伯爵城堡,敬请关注!</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ua0j5f" target="_blank">时光凝固于中世纪的布鲁日(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