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见证这一刻

寒塘渡鹤影

<p class="ql-block">  “你咋还没过来呢?好多花都已经开了,快点过来吧!”挂断电话,我骑上车就往公园赶。</p><p class="ql-block"> 在展厅门口,F见到了匆匆赶来的我,领着我径直往展厅走:“八点多就有花开始开了,刚才市里的领导也来观看了。”</p><p class="ql-block"> 展厅里虽然人很多,却非常清凉。不大的展厅里,墙角、墙边的地上,在人工搭建的昙花生长环境里,立着一株一株的昙花。靠墙的桌上、厅中央的展台上、悬吊在厅顶的花盆里,满眼是形态各异品种不同的昙花。早来的人们,已经占居了有利的拍摄位置,手里举着短枪长炮,或站立,或微微屈身,或屈膝下蹬,或单膝跪地,大家全都把“枪口”对准了前面的花苞,要以最好的姿势最好的角度记录下最美的瞬间。晚来的人们,则在已经占住了有利位置人们的旁边,不断地调换位置,找寻到次佳的拍摄位置。</p><p class="ql-block"> F已经来过多次,今天进来的也早,对大厅里面的情况比较熟悉,就当起了我的临时向导。第一次与昙花亲密接触我就有惊人的发现,我们平常所见的花,多数都是从枝茎上分杈生出来的,而昙花的茎和花苞竟然是从叶片上波状齿凹陷处生长出来的。进一步了解后才知道,我所认为的昙花“叶片”,并非是真正的叶片,而是一种扁化的茎。这种形状的茎更适合于昙花的生长环境,这是它们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南美雨季的强降雨环境,这种扁平茎比薄叶片更耐冲击。在蒸腾作用比较强时,它还可以储存充足的水分,防止叶片失水。另外,它还可替代叶片承担光合作用,在花开时把能量高效地输送给花苞,规避长花梗的能量消耗与脆弱性。</p><p class="ql-block"> 它的花苞底座基茎的外形也引起了我的高度兴趣。花开前,它弯曲成小钩状,整个花苞就坐在小钩的钩尖,植物学称之为“负向地性弯曲”。这种造型的作用,一是使雨水沿着苞尖滑落,避免积水导致霉菌滋生。二是弯曲状可减少茎部支撑的能耗,便于将能量集中于花瓣膨大。三是这种弯曲使花苞更贴近母株,利用茎刺的物理防护,减少花苞被伤害。花开之后,它的使命就完成了,花苞在重力的作用下,带着花茎一起下垂,减少无谓的能量消耗,为下一个生命周期储存更多的能量。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弯曲里竟然写满生存的极致算计!</p><p class="ql-block"> 在花苞的外面,长着一些红褐色的丝状小条,小条的尖端长有细细的绒毛,它们从花托基部呈辐射状伸出,包裹花瓣外侧。这些小条看似不起眼,但其作用可不能小视,它是花苞整个生命过程中精巧的双重保护系统。它看似细条,其实是变态的叶片。在花苞还是花芽期时,这些小条紧贴着花苞,硬度较高,对花苞起着物理防护作用。在花苞临花期时,这些小条就开始舒展变软,表面细小的腺毛会分泌含有生物碱的粘液,使蚜虫等避离。干旱时,表层的绒毛可以锁住水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植株的水分损失。它还可替花苞遮挡很大一部分的紫外线,防止里面的花青素分解。花开后,它就随花朵凋谢,一同萎蔫。原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条,竟然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智慧防护服,时刻在为昙花那珍贵的一现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 昙花的花苞从形成到完全绽开,不同的生长阶段会呈现不同的形状。在幼蕾期时,花苞呈橄榄状。在膨大期时,则呈纺缍状。在临绽时,又呈倒梨形。这些自然的精美设计,是为了让花苞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更能适应环境。如在花苞膨大期,其纺缍型结构既能承受雨林暴雨的冲击,又能在绽放时瞬间高效地弹开花苞。专家们根据这些特征,通过观察花苞及其颜色,就可准确地预测出它们开花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可见,昙花身上的任何一个器官,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或点缀,它们都有着独特的功能,都在昙花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p><p class="ql-block"> 最能点燃人们激情的,自然是昙花绽放的盛况了。那些还没准备好绽开的花苞,静静地坐在钩尖的花基上,好像室内所有的热闹均与它们无关。苞尖刚刚破开了一个小圆孔的花苞,似等待出阁的新娘,怀着激动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悄悄地把阁门推开了一个小缝,正偷偷地窥视着闺房外面的情况。而苞尖完全洞开了的花苞,仿佛一场盛大演出的幕布被拉开了,那乳白色圣洁的花瓣,一片一片层第叠放着,又像是一队身着乳白色裙裾的舞女,在幕布渐开的节奏中,手拉着手,整齐划一地昂首从舞台的中央向四周缓缓扩散开。完全向观众敞开了心菲的花苞,那一层一层全然散开却又紧密围着的叶片们,像一群藏族舞女们手拉着手,激情地跳着锅庄舞。妖娆地玉立在舞台中央的粉黄色鲜嫩的花蕊,就是最闪耀的昙花仙子,她正接受着舞者们的膜拜。最魔幻的是,花苞外面那些原来呈丝状的小条,在花开的过程中魔术似地变成了一小片一小片的叶片,呈浅浅的粉红色,排列在花瓣的最外边,像是担当着伴舞者的角色。我终于看明白了,昙花一现之所以惊艳,它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月光下的舞美盛会。</p><p class="ql-block"> 花开犹似娇羞娘,开时犹带冷月香。昙花绽开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活动就是要通过外界的传粉来完成生命物质的传递。因此,昙花绽放后,会吸引蛾类前来采粉,借助蛾类的采粉,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它们的生命物质的传接。在一株完全绽开了的花瓣前,我单膝跪地,把鼻子贴在花蕊前,去嗅花蕊散发出的气味。先是有一股淡淡的冷香入鼻,接着是一股如夹竹桃散发出来的那种涩涩的味,并不是我原来想象的那种沁人的芳香。旁边的女生见我这么虔诚,她也蹬下身,把鼻子贴到花瓣上去嗅,一开始说什么味也没有呀。在我的提示下,她又说,就是,就是,有一股不太好闻的涩涩的味儿。</p><p class="ql-block"> 今晚的展厅里,有两位观赏者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一位是头发已经花白了的大哥。看他那装备,我就知道他绝对是专业级的大玩家。大哥坐在一个小马扎上,架在他前面的相机机身上的大口径“大炮”,看着就高大尚。凭我不专业的经验推断,那管大口径的“大炮”应该比相机还要贵,没有几万钱是拿不下来的。我曾在一次旅途中见过一位同行者身上就装备着类似武器,我就好奇地问他,他只是淡淡地一笑,说:“这算不上啥高档的,也就八九万块钱吧。”这位大哥把他的炮口对准了一朵正在绽开的花苞,淡定地盯着相机屏幕上不停变化的数字。</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是头发也花白了的大妈。和旁边的那位大哥相比,她的装备就不值一提了。大妈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她前面的一个支架上架着一部手机,手机连接着旁边的一个充电宝,手机镜头对着一株正在绽开的花苞,手机屏幕上有个红色的圆点在不停地闪烁着。“你过来我这个位置,蹬下身拍,角度正,取景效果好。”见我也想拍这朵花苞,大妈主动和我答搭讪,还主动欠了欠身,给我挪出一点空间便于我拍照。经过和大妈短暂交流得知,今天晚上她早早就过来了,拍了一些照片后她觉得不过瘾,就回家取来了小马扎和充电宝,准备暂驻沙家浜,记录下这朵昙花盛开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大妈的这份执着,让我立马对她心生敬佩。</p><p class="ql-block"> 昙花的花期只有3到4个小时,也就是说,从它的花苞开始打开到完全绽放,到花瓣开始凋谢,累计就4个小时左右。我原以为,我们是可以见到像电视里播放的花的叶片次第张开时的那种煽情画面的。当我凝神定气,全神贯注地紧盯着那花苞时,那花瓣好像盖着盖头的羞涩新娘,羞答答地没有一点儿娇柔的放纵。这么热的天,我牺牲休息时间跑过来看它们,不就是想要看到它们绽放时那种极致的动态美吗?又想,没有看见它们绽放的鲜活画面,这也不能怪它们呀,它们本来就是一直绽放着的,只是因为咱们的视觉反应迟滞,感觉不到而已。电视里播放的那些动态画面,那是用高速摄像机或红外摄像机持续抓拍才获得的,咱们用肉眼或手机,定格的只是它们绽放过程中的某个瞬间。能够见证并定格下一个美丽而又短暂生命高光时刻的精彩瞬间,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这种幸运如果临幸到你的身上,也够你回味一生。</p><p class="ql-block"> 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历史使命后,弯曲的茎在重力作用下被拉直下垂,花瓣也失去了鲜艳的光泽,无精打采地垂下,慢慢地凋谢。几个小时前还美得惊艳绝世,几个小时后便是红消香断,不管怎么说,一个美丽生命的逝去都是让人感伤的。昙花的生命短暂,并不是它们对自然的不适应。相反,这是它们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智慧。它们能在千万年的历史变迁中,大浪淘沙,顽强地生存下来,没有超越同类的智慧,它们早就被自然选择掉了。</p><p class="ql-block"> 世间万物,但凡在自然界生存竞争中能生存下来者,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不同的物种,或相协相生,或相生相克,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而每一位个体,不管它看来起是多么的强大或是多么的弱小,都有其生存的法则,都有其独特的生存防御武器,以及隐密的脆弱命门。作为自然界里最有智慧的生物的我们,永远不要怀着一己私心去伤害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其它个体,当你在伤害对方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伤害自己,在毁灭自己,因为,结果的显现只是一个时间而已。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彼此之间只有和谐共处,世界才会多姿多彩。世界的每一天每一处,都有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夜已深了。公园里依然暑气不减。展厅里的人们依然没有一点离开的意思,大家还在或驻足观看,或用手机捕捉那美丽的瞬间。不时地,还有人一脸汗渍地从外面匆匆进来。大家和我一样,都不想错过一年才能一见的昙花一现,都想见证并记录下昙花一现的惊鸿时刻。 </p><p class="ql-block">  门口的荷花池里,喷雾器不停地从池底喷出浓浓的水雾,整个池塘都氤氲在腾腾的水雾里,雾气在荷叶荷花间悠然地游荡。池底射灯的绿光把池边的小树和花草全都染成了碧绿色。横跨在小池中间的小木桥,在水雾中时隐时现。桥上的男男女女,全都举着手机,对着池中时隐时现的田田荷叶荷花,在努力地把每一个美妙精彩的瞬间储存在手机里。孩子们兴奋地在桥上追逐嬉戏。桥中的拐角处有一对中年男女,女子着长裙,扎马尾辫,手指在古筝上轻捻慢拢;男子坐在琴旁,双手轻缚长萧,双目微闭,深情地吹奏来自几百年前甚或是几千年前皇宫乐坊里的乐曲。琴声萧声,在炎炎夏日的公园里,纵情地飞扬,缥缥缈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