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人类与自然对峙的智慧之光

罗山行者(戴建达)

<p class="ql-block">  在炎热流火的吐鲁番,赤日当空如烈火一般。大地被蒸煮地滚烫滚烫。正当我以为火焰燃烧的灼热就是此地唯一的表情时,却有另一番景致悄无声息地在下面铺张开来:坎儿井——它盘踞在这片土地深处,沉默着流动的生命之水。</p> <p class="ql-block">  走进坎儿井源景区,我们对坎儿井的了解甚是陌生。通过里面的介绍,知道坎儿井是中国新疆特有的地下水利工程,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组成,通过无动力引水灌溉实现了极端干旱地区的绿洲文明,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2024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我们从地面上首先看到了竖井,从上往下看,觉得深不可测,井沿用木条围架,外观上看跟普通的井差不多。竖井有通风、采光、确定暗渠的走向等作用,为坎儿井匠和维修人员上下暗渠提供升降通道,为暗渠劳作者提供生产、生活用品,升降各种工具等。我觉得这幽深的竖井像是大地的眼睛,黑洞洞的井口直接切入戈壁腹地深处,裸露的土层断面清晰地记录着千百年来的挖掘痕迹。</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通过电梯来到地下,觉得一阵清凉袭来,宛如炎日下掀开了一帘冰冷的纱帐。井口外,阳光灼灼闪耀,一切生灵无不垂头避让暑气;而在井口之下,暗流奔涌着,空气亦携带着水分的润泽拂面而来,令人恍如隔世般步入了凉爽之洞天。</p> <p class="ql-block">  沿阶徐徐往下走去,脚底是常年浸透了水气的滑腻沙道,暗渠间暗流涌动,水声潺潺在耳畔低徊着,似从遥远的过往流泻而来。渠水平静地流向暗处,幽暗中却分明见到一片澄绿,水光泛动,像是大地之眼内凝聚的不灭光点。侧耳,我聆听着细水哗哗流动的响动,既是一段流涌的生命脉动,更是穿越漫漫时光的密语,轻轻诉说着古往今来的坚持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  弯着腰在暗渠中缓步而行,两侧是坚固光滑的石壁,有些地方被流水磨得光滑温润了,甚至能辨认出水流千年来孜孜不倦雕刻而成的纹路——这哪里是流水的磨蚀?分明是悠悠岁月留在这里的足迹!倏忽间看到前方石壁之上一个深深的绳痕凹槽,那是千百根绳索年深月久在此磨出来的深深印迹。我不觉伸手抚去,凉意自掌中直抵心头:这是多少人用血肉之手在无光深井下攀援、递送时留下的印痕?这些深深印迹仿佛是祖先坚韧劳作投下的巨大影子,让今人对他们生出了无法形容的敬仰和感激。</p> <p class="ql-block">  走出坎儿井,四周的酷热依然包裹着每一寸空气,但我竟未觉得焦渴烦躁。直到今天,我领略到坎儿井的凉意仿佛已然内化为我胸中汩汩的溪流,坎儿井不仅是这火洲大地上流淌的生命之水,更深藏了人类在与自然的严峻对峙中所激发出的智慧光华——穿越了寸草不生的戈壁,在荒漠腹地开辟出了生生不息的绿洲,最终缔造出吐鲁番丰饶的果园和文明的泉眼。它们让死亡般的沙漠腹地焕然成生命的桃源,默默无声,却在荒漠中倔强地凿通了与永恒相连的暗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