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的福建行开启。</p> <p class="ql-block">动车经过时刻表。</p> <p class="ql-block">我们本次旅程安排是泉州一平潭一福州。</p><p class="ql-block">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历史代表文化为八闽文化。福建省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开放优势明显,对外交流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是中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是世界知名商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州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地和开洋地。拥有世界遗产5处,双世遗武夷山和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福建土楼。全国著名侨乡,现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580万人,闽籍港澳同胞120多万人,80%以上台湾民众祖籍在福建。</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简称“鲤”,别名刺桐城、温陵,福建省辖地级市,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市渔业、港口经济发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改革开放以来,泉州走出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创造了“泉州模式”。成为福建省乃至中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成为中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是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还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p> <p class="ql-block">9:22,上虞蓝天白云,晴空万里。</p> <p class="ql-block">11:30,动车到达乐清东站。</p> <p class="ql-block">11:58,温州南站。</p> <p class="ql-block">外面暴雨,这次台风,温丽台地区都有影响。</p> <p class="ql-block">13:30,福建罗源。</p> <p class="ql-block">14:00,福州南站。</p> <p class="ql-block">15:16,莆田段。外面建筑都是红屋顶,很有特色,但暴雨。车速很慢。</p> <p class="ql-block">15:31,雨略小些。</p> <p class="ql-block">16:24,终于乘上接我们的大巴。原定去开元寺,开到后又是大雨,决定先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晚饭在兴源古厝饭店就餐,还可以,忘了拍照。</p> <p class="ql-block">先到九一街轻居酒店安顿下来。</p> <p class="ql-block">酒店住宿条件不错。</p> <p class="ql-block">房间内有小冰箱,里面食品免费。</p> <p class="ql-block">19:19,我们决定出去逛西街。</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沿坪山路走。</p> <p class="ql-block">再往中山路走。</p> <p class="ql-block">这是条步行街,汽车进不来。</p> <p class="ql-block">然后转弯去西小街小巷。</p><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4-741年),历经1300余年发展,是泉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变迁。</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一条街,一座城,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唐代奠基。</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年间(714-741年):泉州建城时西街初步形成,以“列屋成街”方式构筑,东起钟楼(原双门前),西至素景门(今孝感巷口)。</p><p class="ql-block">唐天祐二年(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拓展城区,西街延伸至甘棠巷口。</p> <p class="ql-block">五代定型。</p><p class="ql-block">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扩建泉州城,西城门移至城西路交叉口,西街总长延伸至约1.8公里,路线基本定型。</p> <p class="ql-block">近代改造。</p><p class="ql-block">1923年:民国政府改建西街为马路,保留紫云屏等标志性建筑,形成宽10米的现代街道格局。</p> <p class="ql-block">炉下埕,与台魁巷、裴巷纵向交错,北向有一小巷名破古巷,与清军驿相连。</p><p class="ql-block">炉下埕得名,与在裴巷卖药行医济民的宋时游方道人裴仙公有关,据称此处即为裴道人炼丹炉所在地。据炉下埕3号长大、今年84岁的王春美阿婆介绍,小时候,炉下埕车、马、轿都是由台魁巷出入,炉下埕与裴巷之间建有一座宫庙,居民只能由宫门进出。</p><p class="ql-block">炉下埕另作“路下埕”,陈垂成、林胜利所著《泉州旧铺境稽略》中,华仕铺所含奇仕境区域为台魁巷(奇仁巷)、路下埕、陈厝巷、路下埕口至裴巷南端的裴巷两边;境庙奇仕宫,在台魁巷,面对路下埕;华仕境范围亦包含清军驿口至路下埕口的裴巷两边。</p> <p class="ql-block">西街的古建筑,见证了泉州的繁华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西街的夜晚,灯火辉煌,仿佛穿越回古代。</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西街,时间仿佛凝固,历史与现代交织。</p> <p class="ql-block">20:25,走到西小街中央。</p> <p class="ql-block">西街的小吃,承载着泉州人的味蕾记忆。</p> <p class="ql-block">20:32,来到开元寺镇国塔。</p> <p class="ql-block">泉州,鲤城,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我们从这里折回。</p><p class="ql-block">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核心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很多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西街,每一步都是对历史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西街的每一扇门,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西街的每一块石板,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泉州钟楼,很多人排队打卡。</p> <p class="ql-block">泉州钟楼,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的钟楼,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泉州被称为鲤城,源于其古城轮廓形似鲤鱼。这一称谓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因城垣扩建和地形特点进一步强化了该意象,成为城市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东西塔下,千年西街,半城烟火半城仙。这是泉州最火的一句话,集中体现了泉州西街的核心魅力。</p> <p class="ql-block">21:00左右,回到九一街轻居酒店。</p> <p class="ql-block">22:40,下面有同伴说二楼自助夜宵免费尝。</p> <p class="ql-block">看来很不错,我们没下去品尝,吃得太饱了。</p> <p class="ql-block">晚安,明天的安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