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翻出老相册里的老物件,那凉鞋的塑料味、毛毯的流苏触感、耙田的泥土香……一下子就把人拽回了小时候。今天这几个物件,全是藏在日子里的暖,看看大家还有没有这些回忆。</p>
<p class="ql-block">一、塑料凉鞋</p>
<p class="ql-block">这色彩缤纷的塑料凉鞋,80后准眼熟!夏天在商店货架上一排一排地摆着,有很多颜色。现在的凉鞋都是软乎乎还防滑,人们审美提高了,基本上不会穿这种凉鞋了,你小时候也盼过这样的凉鞋吗?是不是也磨破过脚踝?</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夏天,因为能穿上那双亮晶晶的塑料凉鞋。那种透明的材质,配上五颜六色的鞋带,走在路上仿佛自己就是彩虹的一部分。虽然穿久了脚踝会磨得发红,但那时候谁在乎呢?只要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疯跑,脚底板被磨破了也不怕。</p> <p class="ql-block">二、老式毛毯</p>
<p class="ql-block">这粉粉的带着小花图案的毛毯,摸上去有点扎手但是却特别厚实,偶尔把它翻出来晒晒太阳,棉絮的香味混着阳光味,比新毛毯的化学香好闻多了。你家箱底是不是也压着这样的老毛毯?盖着它睡过安稳觉吗?</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冬天最暖和的记忆,就是钻进被窝里,盖着那条扎手却厚实的老毛毯。它不像现在的毛毯那么柔软,但那种粗糙的触感反而让人安心。每次晒过太阳后,毛毯上都会留下阳光的味道,混合着棉絮的清香,让人一闻就想睡觉。</p> <p class="ql-block">三、活耙与死耙</p>
<p class="ql-block">这俩个带齿的铁东西,是在南方农耕的好工具,左边是活耙,右边是死耙,它们用在旱地或者水田。活耙的齿能小幅度晃悠,耙水田时轻轻拉过,那些泥巴就被耙得平平整整,插秧的时候脚踩上去不陷坑。死耙的齿死死钉在架上,旱地翻土的时候用力砸,硬土块就会被碎成细渣,种玉米最合适。现在农耕用机器了,已经很少见到这种农具了,你见过大人耙田吗?是不是觉得这铁东西很有力气?</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大人们在田里干活,总觉得他们像在施展魔法。活耙和死耙是他们最忠实的伙伴,一个温柔,一个刚烈。活耙轻轻一拉,泥巴就变得平整如镜;死耙用力一砸,硬土块就碎成了细沙。那时候不懂什么叫“力气活”,只知道大人们干完活后,脸上总是挂着汗珠和笑容。</p> <p class="ql-block">四、顶锅</p>
<p class="ql-block">这个陶土烧的锅,是60年代南方农村的蒸饭用的,它叫顶锅,锅盖盖得很严实,陶土储热也很好,蒸出的米饭带着淡淡的土香气。现在电饭煲嘀嘀一响就熟饭,可哪有顶锅蒸的米香?陶土慢慢把热气锁在饭里,连锅巴都是香香的。你家奶奶用顶锅蒸过饭吗?你是不是也抢过锅巴吃?</p>
<p class="ql-block">顶锅是我奶奶的“宝贝”,每次蒸饭的时候,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把锅盖盖好,然后坐在灶边守着。那股淡淡的土香气,随着蒸汽慢慢飘出来,让人忍不住流口水。锅巴是顶锅的“副产品”,又香又脆,每次奶奶刚把锅巴铲出来,我和弟弟就争着抢着吃,生怕晚一步就被对方抢光了。</p> <p class="ql-block">五、电石灯(嘎石灯)</p>
<p class="ql-block">这个铁灯,是八十年代在矿井里用的灯,它叫电石灯,里面装着电石,往里面灌点水就会冒气,点燃后就会有蓝火苗,照亮黑漆漆的矿道。现在矿井都是安全照明了,亮得晃眼。你有见过这冒蓝火的铁灯吗?</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听爷爷讲矿井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盏电石灯。它不像现在的灯那么亮,但那点蓝火苗,却能在黑暗中照亮前方的路。爷爷说,那时候矿井里没有电,全靠这盏灯,点着它的时候,就像点亮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六、羊嘎拉哈(羊拐骨)</p>
<p class="ql-block">这小骨头东西,是东北孩子的小玩具,它是羊嘎拉哈,羊腿关节上的骨头,把它磨得光溜溜的,玩抓嘎拉哈的时候能和伙伴蹲一下午玩。现在孩子都是玩电子游戏了,很少有这种朴素的玩具了。你玩过这羊嘎拉哈吗?</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东北,羊嘎拉哈是我们最常玩的玩具。那骨头磨得光滑溜手,抓起来特别顺手。每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总是能玩得不亦乐乎,蹲在地上一玩就是一下午,连饭都忘了吃。</p> <p class="ql-block">七、手摇式喷粉器</p>
<p class="ql-block">这带着管子的铁东西,它是手摇式喷粉器,没有电动的全靠手来摇,摇起来呼啦呼啦响,农药粉末飘成白雾。现在都用电动喷雾器喷,省力又干净的,这个手摇式喷粉器现在已经见不到了,你摇过这个喷粉器吗?是不是也被农药粉呛过?</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帮爸妈打农药,最怕的就是那台手摇式喷粉器。它摇起来声音特别大,农药粉末还会飘得到处都是,一不小心就会被呛得直咳嗽。但那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摇着它一路喷过去,虽然辛苦,但看到庄稼长得好,心里还是挺高兴的。</p> <p class="ql-block">八、簸箕</p>
<p class="ql-block">这用竹子编的大筐,在农村可以叫它万能筐,它叫簸箕,晒粮食、筛麦子、装柿饼什么都可以装,竹条被磨得发亮还结实。现在晒粮食有塑料布,筛麦子用机器,可哪有这簸箕的“天然”?竹条的清香混着粮食味,比塑料的化学味好多了。你家有这样的簸箕吗?用它晒过啥好吃的?</p>
<p class="ql-block">簸箕是我们家的“老物件”之一,几乎每天都会用到。晒粮食的时候,它能把粮食摊得平平整整;筛麦子的时候,它又能把麦壳和杂质筛出去。最让我难忘的是,用它晒柿饼的时候,那股竹条的清香混着柿饼的甜味,让人忍不住想偷吃几块。</p> <p class="ql-block">九、刮胡刀盒</p>
<p class="ql-block">这个跟火柴盒大小的金属盒,是男人的仪容宝,它是刮胡刀盒,里面有镜子、刀架,出差必备,比电动剃须刀好。你见过这样的刮胡刀盒吗?</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爸爸的刮胡刀盒是我最感兴趣的东西之一。它像一个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有一面小镜子和一个刀架,看起来特别精致。每次爸爸出差,他都会把它带上,说是“男人的仪容宝”。那时候不懂什么叫“仪容”,但总觉得爸爸用它刮完胡子后,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p> <p class="ql-block">十、这“像喇叭的怪东西”,像早期的“扩音喇叭”!</p>
<p class="ql-block">看着像个金属喇叭,口大尾小,十有八九是供销社或生产队用的“喊话扩音器”——那会儿没广播喇叭,通知事、喊人就靠它:对着小头儿说话,大口能把声音传得更远,比扯着嗓子喊省力。</p>
<p class="ql-block">这个“像喇叭的怪东西”,小时候在供销社门口见过。那时候没有广播,全靠它来喊话。每次有人用它喊话的时候,声音特别响亮,能传得很远。那时候觉得它特别神奇,好像只要对着它说话,整个村子的人都能听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