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崆峒山一一西行日记(六)

胡晓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月14日下午四点多,我们和西安刘老师分别后,就向西奔平凉市,因为平凉有一处道家圣地一一崆峒山。崆峒山景区位于甘肃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海拔2123米。其峰林奇特,如中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五台,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没想到在华夏大地的西北处,有这么一处胜迹静静矗立着。踏入崆峒山,仿若步入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它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灵动的玉带,温柔地环抱着它。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宛如缥缈仙境。独特的丹霞地貌,让峰峦雄峙,危崖耸立,紫红色的岩石在岁月的摩挲下,诉说着古老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踏着青石阶梯拾级而上,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一路峰回路转,移步换景。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平台,一来大家可以歇息,二来可以观景。偶尔有观光车呼啸而过,不少游客选择徒步上山,以免错过途中绝佳的风景,走走停停,连呼吸的空气都是甜的。走了好久,才上到中台,这是绝佳的观景处,抬眼望去,主峰马鬃山气势磅礴,直插云天,峰顶的宫观依顺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重檐飞角,凝重精巧,在云雾的笼罩下,宛如天上宫阙,如梦似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难走的就是登天梯了,几乎是垂直的,大家只好拉着铁链而上。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不远万里,来到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的故事,为崆峒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神圣的色彩,也让这座山成为了中华思想史上的精神坐标 。沿着陡峭的天梯攀登,便能到达“黄帝问道处”。崖壁上红色的木阁子,相传是广成子的悬棺,虽仙迹杳不可寻,但那份对至道的探寻与追求,却仿佛穿越千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因此崆峒山被称为道家第一山。坐在殿宇外面,向东看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让我有点恍惚了,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有时什么也不想,只想静静地感受着这山风,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气息,这是沉淀了四五千年的气息,如今一点一点浸入自己的肌肤中来。崆峒山不仅有醉人的自然风光,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它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上的古建筑群,是历史遗落的珍宝。八台九宫十二院,殿宇楼阁,依山就势,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黑虎灵官洞,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单体明代建筑,古朴庄重;磨针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六角重檐砖石结构,别具一格;皇城是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神秘奇崛 。漫步其中,抚摸着古老的砖石,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能看到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智慧光芒。除了道教文化,崆峒山还是儒、佛、道三教共融共存之地。三教洞,佛、道、儒三教的塑像并立其中,和谐共处,这在名山大川中实属罕见。这种包容并蓄的文化氛围,让崆峒山拥有了独特的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皇城后面沿着阶梯先下后上,来到香山寺,这上面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这里也是崆峒山的最高处,站在山巅,极目远眺,云海翻腾,山峦起伏。此时此刻,心中的烦恼与疲惫都被这壮阔的景色一扫而空。我想,这便是崆峒山的魔力所在,它用自然的雄浑、文化的深厚,为我们的心灵找到了栖息之所, 它宛如一部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典籍 ,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感悟。在崆峒山,我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它让我明白,山不仅仅是自然的造化,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文化的火种,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有了一处可以寻根溯源、感悟生命的净土。王老师前些日子来到这里远望神州大地,发出了“一生痴绝处,泪眼望神州”的感叹。只有我站在这里,才更能体会这句话的份量:向东望去,便是一望无际的神州大地,也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100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饱含了多少辛酸与苦难才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中华文明,我们为生于中华、生于华夏而自豪,因为我们从一生下来,就能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才能让我们成长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来的世上的唯一目的是提升境界的,黄帝作为始祖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不远万里求道于广成子。因为我们人类是万物灵长,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人生的升华、思想的觉醒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寻找着……谁又能真正找到真理并付诸于实践当中?我无言以对,因为寻找真理的过程如人生的迷宫一样,没有大勇大悲的人很难找到正确的路。而这个时代,王老师用他的所行、所思、所悟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人类健康幸福的康庄大道一一学会生活、好好生活。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有机缘找到这条好好生活的大道,又有多少人坚信并持续走下去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老师提出的好好生活理念分两大块:为人体补充阳气、不伤或者少伤阳气。相对应的是补充阳气保护阳气最好的方法是艾灸与生活。这两方面不分先后、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单从中医方面来说,王老师发明的灼艾灸已经摘到了中医皇冠上的明珠,把中医直接承接到中医的源头一一《黄帝内经》,所以被称为古中医,《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而不彰”。4500年后的今天,王老师从浩瀚的医学典籍找到扶阳理论:一切都是阳气不足所致,只管补阳气,阳生阴、阳统阴。就这一句话,道出了中医的本质,疾病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但在实践中,人们在面对自己及家人问题的时候,却状况百出,纵使99%的信心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打回原形,这就现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今年五、六月份,王老师反复提倡在这个暑假家长一定要带着孩子去“三北"游学,大部分老师都听了王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的课程,但全国范围内又有多少人付诸实践了。还没有行动的老师会为此找很多去不成的理由,但我毫不客气地告诉大家,姚青晓老师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先行一步,只要她们娘仨能走出去,所有跟随王老师学习好好生活的人都能走出去,找的理由都是自欺其人罢了。再者,没有下定决心出去,是你对关于教育孩子的这件事认识的不深刻。我是在六月份跟随王老师从青岛、黄骅、石家庄再到西安的课程中,王老师每到一处就强调去三北游学。我每次听课都会提起我对教育的回忆与思考,所有的经历与所学、所悟,让我明白在现今的社会上,真正的教育之道就是带着孩子全家出来游学,行万里路,自然就读了万卷书、历万端事、阅万般人了。我们家从7月3日出发,经洛阳、陕州、西安、到凉州,已经过去十多天了,孩子们每天都有变化,在天地之间,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这个小家如行在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必须同心同力才能安全到达,无形中家庭心团结与凝聚力就增强了许多,这一点在家、在熟悉的环境中根本显示不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先去博物馆,博物馆就是一处好大学,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还是出土的文物,都是对这一方土地的全方位地自然与人文的介绍。当看到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你触摸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及思想,基本上对这个地方就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选取重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那是用脚在丈量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大江大河,山川河流,及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人与事,让行程有了温度与激情,用已逝的、现在的生命一点一点唤醒我们自己的生命一一包括身体与灵魂。这就是行走的意义。当然行走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如今,现实中还有哪种教育能让身体与灵魂同时在路上?在当今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获取的知识与信息越来越丰富,这就让我们的灵魂越走越远,身体跟不上灵魂的脚步,甚至落下了很远,这就是现今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在这崆峒山上,在黄帝问道处,王老师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对人类的意义有多大,只有他体会更深,因此才会深情地发出“一生痴绝处,泪眼望神州”的感叹。王老师已经为我们找到了好好生活之大道,这里面蕴涵的深意自不必说,不需要我们再去寻找,何况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也没有那么高的智慧能寻找到人生及生命的大道,只需要我们的老老实实地去践行,方能有所收获,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7月15日、16日,我们在兰州,看了兰州市博物馆和甘肃省博物馆,了解到兰州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形成了独特的“两山夹一河”地貌。兰州是连接中原与西北、西南的咽喉,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地,如今仍承载着西北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不及细看,7月17日,我们迫不及待地走出兰州,进入河西走廊,正式迈开西部神奇之旅,将开启生命与生活又一篇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