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出秦岭,润泽绕长安》

laogao(拒私聊)

<p class="ql-block">"八水绕长安 "是中国古代对关中平原(今陕西西安一带)地理环境的经典描述,意为八条河流环绕古都长安(今西安),形成 "众水环抱 "的格局。这一表述既体现了长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古代风水思想中 " 藏风聚气 " 理想都城的选址理念。</p> <p class="ql-block">《史记-货殖列传》载:" 关中…浐、灞、泾、渭之水,酆、鄗、潦、潏之流,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列出了长安周边环绕的主要河流。唐时这一概念被固化并广泛流传。杜甫《秋兴八首》其八有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千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虽未直接提及 "八水 ",但诗中 "渼陂 "(渼水)、 "紫阁峰 "(与潏水相关)等意象,均与八水流域相关。白居易《长恨歌》 " 行宫月见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中的 " 行宫 "亦多临水而建或引河水入苑囿,唐代的文人也常以八水为背景吟咏长安风物," 八水绕长安 " 逐渐成为都城繁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至于"八水 " 的具体所指,汉至唐以前略有差异,唐代始至后世基本固定为以下八条河流(均属黄河水系)。</p><p class="ql-block">渭水, 源自甘肃渭源鸟鼠山,自西向东横贯关中,至陕西潼关汇入黄河。</p><p class="ql-block">泾水,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自西北向东南汇入渭水。</p><p class="ql-block">灞水,于西安蓝田灞源镇发源,自南向北汇入渭水。</p><p class="ql-block">浐水,发源地在蓝田汤峪 ,自南向北汇入渭水。</p><p class="ql-block">沣水 、滈水、潏水、涝水均源自秦岭北麓,自南向北汇入渭水。</p> <p class="ql-block">八水全部发源于秦岭北麓,因受地形影响自东向西或自南向北汇入渭水,形成了 "扇形水网 "。长安城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八水环绕如同天然护城河。丰沛的河水既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水源,又调节了秦岭北坡的环境气候,关中平原冬季寒冷干燥,河流湿地可缓解旱情。</p> <p class="ql-block">唐代的长安作为大都市,鼎盛时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农田灌溉、居民饮用、宫廷苑囿需水量巨大。八水及支流(滈水分支的曲江、潏水分出的清明渠等)构成密集水网,满足城市用水的需求。汉时的 "漕渠 " 引渭水入城,保障漕粮运输。唐时用来集散各方货物的 "广运潭 ",均是依靠利用近临都市的灞、渭水系进行人工开凿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八水流经的区域形成的冲击平原,史称" 八百里秦川 ",土壤肥沃,加之河流灌溉便利,使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 " 天府之国 "。《史记》称 "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历史上的周、秦、汉、唐均依托此地发展农业生产,支撑了都市的粮食供给。</p><p class="ql-block">八水环绕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可延缓阻滞敌军的进攻。长安北界的渭水,可抵挡从北向南的敌军渡河;潏水、滈水环绕于城南,形成 "护城河 " 效应。汉、唐时的大型宫殿均选址于高地,背靠渭、灞水系,干爽适居又可俯瞰全城并防御水患。</p> <p class="ql-block">" 八水绕长安 " 不仅是对长安地理环境的客观形象的描述,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象,融合了自然崇拜、政治象征、文学审美与哲学思考等各个方面的內容。</p> <p class="ql-block">环绕长安之八水圴属于黄河水系,而黄河在先秦被视为 "四渎 " 之首,象征着王权正统。长安据八水之利,暗喻政权承天命而治,汉唐定都于此,即借水德彰显 "受命于天 "。</p><p class="ql-block">八水连通关中平原与黄河,是秦汉隋唐的漕运命脉,八水的丰枯直接关联王朝兴衰,故而 "八水安流 " 常被视为盛世的标志。</p><p class="ql-block">汉代长安引昆明池水入城,唐长安通过漕渠网络引浐、灞水供城市用水,体现了中国人在千年以前就己经具备 " 因水建城 " 的生态工程理念。八水流域多设有各种规格的龙王庙,反映了古人通过祭祀来调和人、水关系,祈求风调雨顺,这种关于水的文化已渗透于民间信仰与国家礼制之中。</p> <p class="ql-block">唐末战乱及都城东迁,导致八水缺乏治理而淤塞,长安周边水系衰败,成为了 " 山河依旧,城郭己非 " 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本世纪初以来,西安实施的 " 八水润西安 " 生态工程,既是对古代水系的治理修复,也是对 " 长安意象 "的文化重构,赋予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八水绕长安 " 从自然地理概念升华为中华文化符号,其核心是中华文明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特的诠释。它既是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也是王朝帝国权力的空间表达。既是文人墨客的情感载体,也是现代城市的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 八水绕长安 "不仅是自然地理现象,更是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核心支撑。它提供了生存之本、农业之根、军事之障,更孕育了灿烂的都城文化。今日的西安仍然可以从八水的脉络中,感触到汉唐繁荣气象的余韵。</p>